分享

应可军 | 宁海廊桥知多少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4-05-25 发布于浙江




宁海廊桥知多少




文/应可军

廊桥是带有廊房的拱桥或梁桥,宁海本地因其有遮风避雨、休憩住宿等功能多称为桥棚。廊桥建造和修护费用相应较多,但桥面和桥基都能免受自然侵害,存世较久。宁波市廊桥不多,宁海北部旧时就有几座,估计宁海西店桥棚村,肯定有一桥而命名,目前宁海就有两座木梁屋盖式廊桥,分别是镇东桥和尚源桥。
 
 镇东桥

镇东桥为一墩二孔廊屋桥,在西店镇紫溪与铁江的交汇处,有多个桥名。取锁镇村口之意,称镇东桥。又因桥下有一座下罗殿,又称下罗殿桥;因整体都是用木构建,当地百姓又称之为木板桥。镇东桥始建于明期,初为木桥;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改木材为石板,并更名为登云桥;咸丰元年(1851)桥毁,同治十一年(1872)改建成单孔屋盖式石台木面桥。
  
由于当地村民大多以养牡蛎、落小海为生,每当风雨来袭,镇东桥的屋盖式廊桥便可为人遮风挡雨,亦可作劳作后休息场所。该桥处于两河交汇处后,每到风潮来时,洞口庙山脉的洪水均沿着紫溪下泄,象山港潮水挟铁江而上涌,导致镇东桥几经损毁。当时邬姓百姓每到桥毁时,或捐资或输力,莫不踊跃争先。当时有个传说,说村中住着一对靠打草鞋为生的母子,母亲年迈力衰,但仍夜以继日打草鞋。她听说村中集资修桥,便拿出所有的积蓄,完全不顾家中清贫。由此被村民传为美谈。
  
新中国成立后,镇东桥又集中修缮过两次,基本上就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改建时候的原貌。桥全长23.5米,宽5.4米,高3.9米。两边桥台由粉红色细料石筑砌;桥全身系木结构,底层三根各长24米的合抱柏树(一说杉树)大梁纵跨两台,上铺六根横梁,其上再加四根纵梁,与大梁二错二叠。最后在纵梁上铺横木,覆上面板,构成桥面。桥廊东西两门楣上镌刻有两门披,东为“潮涌澜回”,西为“虹垂彩焕”,照应了《镇东桥碑记》中“两桥相照,如双虹辉映”句。镇东桥不仅便利人们休憩,风景也甚为优美,《镇东桥述序》谓之“风景优美,髻山对峙,尖峰挺秀,金山为屏”,桥上北可望洞口山清翠,紫溪逶迤西来,南可赏象山港烟波,铁江奔腾东去,四时之景不同,所阅风景各异。
  
尚源桥

另一座尚源桥为单孔木梁廊桥,位于深甽镇大蔡村。大蔡是“环山带水,村形若舟”的古村落,1400年之前已有先人前来开拓。《蔡氏宗谱》载道:“闻定府君于隋大业元年(605),偕赵氏夫人由天台南阳徙居于宁海之北象原,彼时洋林疏旷,岐路蓁芜,公垦而辟之,年久人繁,比诸姓为大,因名大蔡。”凫溪自大蔡村至长洋村称为原溪,尚源桥是凫溪原溪之源的一座桥。尚源桥,顾名思义,是出于古人对于生命之水的崇拜之心,如果追本溯源,凫溪原溪之源在大蔡村西一公里的面东的山谷之中。

在四围青山之中的尚源桥,桥下木梁6条,上铺木板。桥长12.3米,桥面长7.1米,跨溪6.9米,宽4.6米,高3.5米,重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为清代至民国宁海与奉化的交通要道。如今,桥上很少有人经过,只有上山劳作归来的村民过桥或歇息。文人会在雨天到此倚栏听雨、观清溪淙淙流水,多么惬意的山水图景。

网红桥

宁海兴宁廊桥风景,这座古老的石桥横跨在清澈的江面上,如一条长龙横卧在蓝天白云之下。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悠久的历史。

兴宁廊桥是一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古桥,它的主体部分由青石板铺成,两侧有廊亭,给人们提供一个遮阳避雨的场所。廊桥的外观典雅古朴,雕刻精细,将古代的智慧和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每当阳光照射在桥身上,都会在石板上映出一条条优美的弧线,让人不由自主地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夜晚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在宁海兴宁廊桥的风景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桥头那棵古老的香樟树。这棵树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枝叶茂盛,树干笔直,仿佛一位守卫古桥的忠诚卫士。当微风拂过,香樟树的枝叶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每当夕阳西下,太阳洒在江面上,兴宁廊桥在水中的倒影如同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人们在桥上漫步,欣赏着江景和远山的美景,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和谐。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喧嚣和压力,感受到历史和自然的独特魅力。宁海兴宁廊桥风景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一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当你漫步在兴宁廊桥上,不仅能欣赏到古桥的独特风貌,还能领略到宁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在兴宁廊桥的旁边,还有一条古色古香的商业街。这里保存着许多传统的建筑和店铺。你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美食,购买特色的手工艺品,或者在古老的店铺里探寻历史的痕迹。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受到宁海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此外,每年兴宁廊桥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例如在春天,人们会在这里举行传统的龙舟比赛。在夏天,会有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展示。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也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宁海文化的机会。总的来说,宁海兴宁廊桥风景以其独特的古桥建筑、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
其他廊桥

宁海还有许多古桥,原来是否有廊桥,不得而知。如龙宫村到三之堂路口据村民说,这里原有一廊桥。长洋村前郭与胡家道地之间。清代建造,长12米,宽3米。2006年旅居新加坡华人郭兴昌出资重建钢筋水泥混凝土廊桥,并拓宽至4.5米。

友情链接:
应可军文化专辑(一)510篇
应可军文化专辑(二)535篇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海燕文化

□图片:多闻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