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现代“黄道婆”——蚕丝专家费达生

 吴越尽说 2024-05-25 发布于浙江

有着“蚕丝之乡、丝绸之府”美誉的吴江

养蚕历史可追溯至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下正值春蚕饲养季,也就是“蚕月”

蚕农们开始领取蚕种

整理蚕具、打扫蚕室、巡视桑园……

开始了新一年的养蚕之旅


1903年10月3日,一位对中国蚕丝业有着重大贡献的现代“黄道婆”——费达生,出生在了“无地不桑,无家不蚕”的吴江。

在周边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的影响下,14岁的费达生考取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以下简称“女蚕校”),开始了与蚕丝相伴相随的一生。


1921年费达生(左一)

赴日学习蚕桑技术前的留影



在校期间,费达生学习刻苦,并在恩师郑辟疆(蚕丝教育家)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决心在蚕丝行业深耕。1920年夏,费达生从学校毕业,第二年赴日本留学,考入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科(东京农工大学前身)学习制丝技术。两年后费达生学成毕业,她放弃日本丝厂的工作机会,回到母校任教,致力推广改良蚕种和科学养蚕技术,为重振蚕丝业而努力。



投身工作之后,费达生加入学校的蚕业推广部,跟随校长郑辟疆的步伐,一直奋斗在吴江各乡镇的宣传一线。

1924年,费达生和推广部同事一起,来到蚕桑历史悠久的开弦弓村建立蚕业指导所,指导当地居民用科学方法提升养蚕的产量和质量,在促进蚕丝业发展的同时,提升了蚕农的生活质量,受到了蚕农们的欢迎。


开弦弓村生丝合作社

第一批职员合影(摄于1929年)


1929年,中国第一家农村股份制企业——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的创建,对费达生的蚕丝业生涯有重要意义,也在吴江蚕桑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该合作社通过仿制日式的立式缫车,研制出“女蚕式立缫车”,因成本低、质量好且产量逐渐增高的特点,挺过了1930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生丝精制合作社股单(蚕农入股)


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选茧室


接下来,费达生出任玉祁制丝所(原无锡玉祁镇的丝厂)经理,引进先进机器,提升制作工艺和操作工人的工作技能,改善员工福利,让厂内的生产效率持续上升,改革成果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费达生又兼任平望制丝所(女蚕校推广部创办),震泽制丝所(租借吴江震丰丝厂)的经理,为振兴当地的蚕丝业,做出了贡献。




吴江开弦弓村生丝产销合作社复摇室

摄于1936年10月

费达生向蚕农宣讲新法养蚕(摄影:张祖道)




费达生改建震丰厂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校舍、工厂等努力许久的蚕业成果被毁。费达生与部分技术人员辗转至重庆,助力江苏女蚕校和蚕丝专科学校复课,出任丝业公司制丝总技师、川南蚕丝实验区主任,致力于以蚕业生产支持抗日战争。

抗战胜利后,女蚕校重返吴江,费达生四处奔走,筹措经费,协助复课。1950年3月12日,女蚕校与蚕丝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苏南蚕丝专科学校,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校庆日,也是在这天,在蚕丝业上携手奋进几十年的郑辟疆、费达生宣布结为夫妻。


1963年郑辟疆、费达生去北京开会时的合影


婚后,费达生依旧在为自己热爱的蚕丝业发光发热,到了晚年她总结经验,由其弟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整理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建立桑蚕丝绸的系统观点》一文,从植桑、育蚕、缫丝、织绸生产过程上,点出问题、分析利弊、提出解决办法,对中国蚕丝业后续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位于吴江开弦弓村江村文化园费达生江村纪念馆,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讲述了她“倾尽一生为蚕丝”的百年岁月。

END

作者:张旭

来源:《枫江舟》公众号

2024-04-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