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感:庄子、佛陀、慈悲

 以仁通志 2024-05-25 发布于陕西

昨日清晨洗漱,听鲍鹏山教授讲庄子《齐物论》中的一段话,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大白话就是:天下没有比鸟兽身上细毛尖更大的东西,也没有比泰山更小的东西;没有比生下来就死掉的殇子更长命的人,也没有比活到880岁的彭祖更短命的人。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鸟兽身上细毛尖是非常小的东西,庄子竟然说找不到比它更大的东西了。泰山是中国人心中的第一大山,庄子竟然说没有比泰山更小的东西了。庄子的智慧远超常人,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庄子是从道的视角看世界的,万物在道的观照下是平等的,彼此没有比较。举个例子来说,一般人看泰山和鸟兽身上的细毛,会说泰山大而细毛小,泰山比细毛大。但从道的视角去看,泰山没有所谓的大,细毛也没有所谓的小,这是两个并列的物体,不需要进行比较。

细毛之所以在普通人眼中小,是因为普通人用泰山去做比较,如果细毛不跟任何东西做比较,它就无所谓小。用泰山去观察细毛,细毛是小的;用细毛去观察细毛,细毛就无所谓大小。庄子之所以说没有比细毛更大的东西,目的是让人破除物与物之间的比较,每一个物体对它自己而言都是最恰当的,细毛的尺寸是细毛最适合的尺寸,泰山的尺寸是泰山最适合的尺寸,不要拿它去跟别的东西比较。推而广之,每一个人此时此刻的状态都是他最恰当的状态,是圆满具足的。胖也好,瘦也好;穷也好,富也好;美也好,丑也好,全都是人为比较而定义出来的,而非真实存在,不要拿自己去跟别人比较,那样做可能会得到片刻的优越感,也一定会遭遇烦恼。

早上看到庄子的这段话,联想到佛教里常说的“我佛慈悲”,什么叫慈悲?佛为什么慈悲呢?

我分享一下个人的看法,无意与任何人争辩。在我看来,只有佛才有资格讲慈悲,就像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人才有资格讲谦虚。佛是觉醒的人,他觉醒了,看见其他人沉睡在颠倒的梦想里,他一定很想唤醒世人,但他知道能够唤醒的人非常非常少,不是因为世人不想觉醒,而是世人受制于自己的业力,困在梦中,不知道什么是觉醒,也就无法醒来。佛对此感到无奈,从无奈中生出一种悲伤,从悲伤中生出一种慈爱,这就是我理解的慈悲。

昨晚跟朋友聊天,她问我阅读《金刚经》、《道德经》、《论语》等经典的时候,会不会产生一种我比多数人的认知更高的感觉,因为多数人没有看过这些书。我的回答是没有,看的经典越多,心中的对立矛盾就越少,逐渐不再产生我比别人的认知更高的感受,我有我的认知,别人有别人的认知,没有高低之分。就像佛有佛的认知,我相信佛不会在我面前产生优越感,而是一种慈悲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