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蠢妇日记(过去时)——炉边的岁月

 韩怡 2024-05-25 发布于辽宁

炉边的岁月

2009年11月14日 

很小的时候我就会生炉子――点燃炉火。

把前晚烧过的煤渣掏净,在炉里放上几张纸,把木柴劈得细细的架在上面,再放上几根粗一些的木块,再压上一层油性很大的大烟煤块,这煤是抚顺的一个叫“田师傅”的煤矿出产的,容易引着。准备停当后,把一张纸点着火,伸到炉膛下面,一会儿就会有烟从炉盖的缝隙里冒出来,这是底层的引火纸着了;接着炉膛里传出呼隆隆的声音,这是木柴着了;然后会有一会儿沉寂,这是木柴燃尽而煤块将燃未燃的时候。这时的我会很紧张,不时打开炉门看看,有时,“蓬”地一声,煤块忽地着了,火舌窜出炉门,燎掉了两条眉毛。那我也很高兴,比眼瞅着那点儿火渐渐暗淡,最后熄掉,还得重新另起要好得多。那不仅意味着自己的失败,而且是极大的浪费,还要多忍一会儿饿,多受一会儿冻。而眉毛的问题倒好解决――用划过的火柴头就能画出很标致的蛾眉。

有了炉火,一天的生活才能真正开始。屋子里有了热气,孩子们不再赖在被窝里不起床了,母亲把棉衣拿在炉边烤一会,热乎乎地拿到床边,让孩子穿上,哪个孩子舍得耽搁呢?水壶在炉子上“卟卟”地响,靠近炉膛的烟筒发着暗红,这时就要填点湿烟压压火。接着饭也在炉子上热好了。一家人就在炉旁吃早餐,然后脸色红红地出门去,走进北方的冰天雪地。

再穷的家,有了炉火就有了自己的温暖和幸福。炉盖上放几粒花生米,忍着口水不时地翻动,看着花生身上渐渐出现焦黄的小点,花生皮渐渐裂开,露出里面白白的果肉,忍不住抓起一个扔进嘴里,烫得呲牙咧嘴,摇头晃脑。黄豆在炉盖上跳舞,大米在炉盖上悄悄长胖;玉米粒在炉盖上噼啪轻响,饼子片馒头片在炉盖上飘散着香气……更不用说炉底的灰里还埋着香甜的红薯。风雪路上,归家的脚步格外急切,眼前浮现的是炉上沸腾的水壶,是炉边温热的饭菜,是妈妈温暖的笑容。

那时的冬天,每家的门里门外总要堆着劈柴和煤坯,煤箱子里是“朝阳粉”与黄泥和成的湿煤。这种朝阳煤矿出产的无烟煤很耐烧,可以用来“封炉子”,让火慢慢烧,坚持一夜,第二天就不用重新生炉子了。可是这种封炉子过夜的方法常常发生意外,每年冬天都要发生多起满门老小几口人被煤烟薰死的事。

我家就有一次差点出事,多亏妈妈身体不好,耐受力差,感到身体不适就呻吟着起床上厕所,一下摔倒了。父亲赶紧起身去扶,结果也倒了。我和弟弟睡在另一屋,听到声音过去一看,马上知道是怎么回事,把门窗打开换了空气。父母躺了一天才缓了过来,直说捡了两条命。那以后,我家很少让炉火过夜,每天早晨都要有人冒着寒气起床生炉子。在我懂事以后这就是我的活儿,因为妈妈一受凉就咳嗽喘息不止。

偶尔也有没有炉火的日子。那是我们家下乡了,农村没有煤,带去的一点煤被当地的猪给当点心吃了。只有做饭时烧柴禾那点暖乎气让炕头有点温度。屋里的缸和水盆都结着冰,我们睡觉时头都蒙在被子里。早晨起床时打着哆嗦唱着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那时对幸福的向往是一炉红红的火。

九十年代初,暖气也还没有普及。我们家住上新楼,可也得用炉子取暖,只是有人发明了“土暖气”,在家里的一个地方生炉子,可以让每个房间都有点热气。这样有炉子的地方就不再是一家人聚集的中心,一般都在屋角过道等不起眼的地方,小孩子都被告知不许靠近。我的小侄儿最是听话,连路过那个炉子都一定要牵着大人的手才敢走。那种一家人围炉夜话的景象不再出现了。可烤红薯总是有的,妈妈总是在我们下班回家之前,把红薯烤熟,等着我们。

如今,住在城市的人早已远离了那种烟薰火燎的日子。干净安全的暖气片不声不响地温暖着人们,如果不是偶尔不热了,麻烦我们怒火万丈地打电话投诉,平时几乎不会在意它的存在。可是有暖气的日子,有时也会让我感到凄凉。炉边那简单的快乐不会再来了,那带着母亲温暖的红薯不会再有了。

蠢妇日记(过去时)——年方五十

蠢妇日记(过去时)——回到后花园

蠢妇日记(过去时)——电脑闹罢工

蠢妇日记(过去时)——我的电话不换号

蠢妇日记(过去时)——猫猫又丢一条命

蠢妇日记(过去时)——学琴糗事

蠢妇日记(过去时)——再见了,雨蝶

蠢妇日记(过去时)——过丢了的七夕节

蠢妇日记(过去时)——温馨一日

蠢妇日记(过去时)——怪事连连

蠢妇日记(过去时)——五日禁行

蠢妇日记(过去时)——最后一次

蠢妇日记(过去时)——唱给母亲

蠢妇日记(过去时)——重阳女儿行

蠢妇日记(过去时)——请为轮椅铺一条小路

蠢妇日记(过去时)——走进幽蘭咖啡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