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散语】郭景贵︱走进姜家窝棚

 陈晓春 2024-05-25 发布于江苏

走进姜家窝棚

文/郭景贵

大自然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奇异的疆域,南部是半沙半土之地,北部是油黑肥沃的黑土地。刘二堡镇与姜家窝棚相距4.6公里,但仅仅4.6公里就区别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土质。黑土壤,属草炭腐殖土,土质肥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且生长态势良好。连这里的杂草都有很强的生命力,如铲除后遇到雨天,杂草又活了。所以,姜家窝棚人种地,认准下大剂量喷洒农药。

姜家窝棚,在清朝末期,有山东籍老哥四个闯关东来到辽宁辽阳县刘二堡镇。老哥四个走过北地河,那时的河还仅仅是一个小河流沟子。呈现在眼前的是偌大的一片荒草甸子,便安营扎寨,开荒拓土,耕种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粮食作物。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姜家窝棚人也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在经历了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到联产承包责任制,姜家窝棚人走过一段又一段不同寻常的路。因地势低洼,又全是旱田,十年九涝。粮食产量上不去,人们的生活自然很贫困。

穷则思变。姜家窝棚人不等不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将大片平整旱田改为水田。从此,改写了历史,给姜家窝棚掀开了崭新的篇章。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努力,由过去的贫困之地变为今日的鱼米之乡。

捕鱼,是姜家窝棚人一大副业。每到秋季时节,涛涛的河水,鱼虾河蟹十分活跃、肥美!引来了众多捕鱼爱好者的跃跃欲试。他们或抛网打鱼或下兜网接鱼或抛杆钓鱼。鲫鱼瓜子,胖头、草根,还有鲶鱼、嘎牙子等,一筐筐,一盆盆,那个诱人呐。可想而知,收入也是蛮可以的。

姜家窝棚距双辽(辽阳市至辽中县)高速9.5公里,距沈大高速7.1公里。而近在咫尺的“柳壕湿地公园”更是游玩的好去处。每到莲花盛开时节,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正是因为低洼,加之北地河的护河大堤的阻挡,每到雨季,从东北方向而来的积水,流淌进姜家窝棚就是驻家水。一九八五年那场洪水,大水淹没了庄稼,浸泡着大街小巷。幸亏建房时,家家都是不惜一切代价拉土垫房基地(俗称房岗),才幸免房屋被洪水泡倒。这场洪水给刘二堡镇政府敲响了警钟,经研究决定:在姜家窝棚西175米处河堤北侧建一个排灌站,安装6个300厘米直径的大水泵,可排可灌,保证了人畜、财产安全和农田灌溉。

水稻生产,是姜家窝棚乃至朱家桥村的主导产业。农田作业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大棚育苗,机械旋耕松土,机械筛床拌土,机械播种,机械插秧,无人机喷洒农药。秋季机械收割,农机运输等。现在姜家窝棚有三家种地大户:姜德东、姜树会、姜树祥。他们承包了姜家窝棚的水田总面积的75%左右。解决了众多年老体弱者无力耕种水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更有力地推广和促进了机械化耕种和田间管理。

一个具有一百七十年历史,见证了清朝末期、民国时期、共和国七十五年发展历程的村庄,除了还有几家老式的农舍,大部分农户都翻盖了或新建砖瓦房、北京平(俗称楼座子)。家家购置了农用三轮车或电动车,凡是够三米半宽的街道或巷道,全部铺上了沥青,小屯焕发了青春。提起姜家窝棚的街道的设计,归功于姜英铸(人称姜大敢干),当年他担任小队长,是他重新设计、规划,才形成今天的路况。

姜家窝棚是远近有名的蔬菜屯,家家在自留地或应分的旱田地里种植芸豆、豇豆、黄瓜、大蒜、甘蓝及土豆、秋白菜等蔬菜种类。本屯有专门收购青菜点,按质论价,过称算账。姜家窝棚人纯朴善良,诚实勤恳,为人热情,与人交往,信誉可靠。一百多年来,小屯人种情于黑土地,辛勤耕作,春播秋收,过着怡静安稳的农家生活。勤俭持家,礼尚往来,互助互帮的良好民风民俗,体现了东北人的那份豪爽那份真诚!

姜家窝棚,历史小屯,孕育了子孙后代,繁衍生息。肥沃土地,人杰地灵,培养出众多有识之士,学者将士。姜英和,曾是沈阳市总工会主席,他在任职期间,尽职尽责,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姜德权,一个清华毕业生,土木工程系。走向社会,爱岗敬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当夜幕降临,一弯明月挂中天,小屯在月色朦胧的笼罩下,蛙声四起,蟋蟀蝉娟,微风吹拂,柳叶婆娑。显得是那样地恬美、惬意!更是金声玉韵,宛如仙境。


作者简介


郭景贵,笔名:郭秋实。著有长篇小说《总是一往情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泰来县作家协会会员,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会员,《当代作家联盟》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平台。文学可以滋养一个人的思想,是抵抗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