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开课视频来啦 | 以烟云供养自己,以诗书传给家人

 shineboy1 2024-05-25 发布于加拿大

图片

🪄

前些日子,小林老师的夏日中国画美育公开课结束后,不少同学在后台询问,是否有回放?

所以今天,大家期待已久的公开课回顾视频来啦(暄桐官网也可看回放噢)😊 

小林老师说,学习中国画的最好方法之一,是欣赏一张完整的画和临摹一张完整的画。所以,我们将公开课的内容做了整理,在正式上课之前,先一起来读这组《南村别墅图》吧~


图片

图片

Pic_林曦

今天这节课上,我希望大家在真正动手画一张画之前,可以先读懂一张画。

某种程度上讲,书画研读的乐趣,甚至是大于画完画的成就感的。所以,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样的快乐,分享为什么我们要画这样一套完整的册页。

记得我以前去故宫,去美术馆看展览的时候,能在里面待上三四个小时,而我的一些朋友看展览,半小时就逛完了。我这才发现,原来看懂一张中国画,这件事是需要学习的。

看懂一张画,是引领我们享受画画的起步和钥匙。而“懂”这件事情又是无限的,就像我们懂自己,也是需要时间的,需要跟自己相处,对话,需要很多成长的印证,我们才懂得,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所以欣赏-研究-理解,会伴随着我们成长的过程。就像我们年少的时候看一张画,等到中年时再看,读出来的意蕴是不同的。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每到一个人生阶段,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本质上我们看懂一张画,是尝试着去理解,我们到底在读什么?如果只是看到画里的山、树、房子、小人就结束了,可能只是我们在看一张画,而阅读是有一层一层的内容等待着我们去读出来的。


图片
图片

Pic_林曦

所以这次,借着这套完整的册页,我想和同学们讲一讲如何读画。一旦掌握了其中的乐趣,再去看展览的时候,你会获得一种洞明,心里会有跟古人印心的快乐。

最开始看热闹,就是看画面上有什么;进一步,由于我们有了操作的经验,会看到这个笔墨缜密松透,比如我们自己画,会发现形画得像不难,但笔墨技巧上能画得放松,是非常难的,而且放松里还有一股老辣的气息,那就更难一点;再进一步,你会去挖掘笔墨技巧里想呈现的内容,这样一层层得就深了。

还要读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传统的字画是诗书画印一体的,所以你必然会碰到画上的题诗,会看到不论画画的人、收藏画的人,还是看画的人,他们对这张画是什么样的体会。

再进一步读跋文,你会看到,原来这么多人看过这张画;再有就是钤印——盖的印章,从这些印章上我们知道谁收藏过这幅画,哪些名家过眼过,它到底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所以,读画面、读笔墨、技巧内容、读文字、读提示、题跋、图、盖、印,这些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

图片

图片

这是张大千仿石涛《金陵怀古册》里的一幅,

左为张大千临摹作品,右为石涛作品

欣赏一张完整的画和临摹一张完整的画,是我们学习中国画的最好方法之一。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喜欢将一件事情拆分,比如石头的一百种画法,树的一千种画法——但无论一百还是一千,都无法还原一张传统意义上和审美意义上的中国画。虽然暂时地可以有所收获,但它还有我们未知的部分,因为我们不能全面地摄取营养。所以完整地临摹一张画,在我的教学体系里面,是非常重要的。

常常有同学问我,“我很喜欢国画,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其实这是一条很典型的传统学习之路:先临摹册页,再临摹手卷,最后是临摹立轴,这三种构图方式学会以后,画面的掌控能力就提升了。

传统的书画家们也都是这样学习的,你会看到张大千临摹的很多都是从册页开始、然后到手卷、再到立轴,王铎也说“一日应请,一日临帖”,中国画家就是这样磨炼自己的能力的,他们不断跟古人的经典对话,保持和经典高度密切的感知。

我们先一起画完这个册页,然后找时间画手卷和立轴,这样一步步来磨炼对画面的掌控能力。


图片

图片

记得2019年1月20日,我专程去上海博物馆看董其昌大展,当时我是奔着《秋兴八景图》去的,但《南村别墅图》是我的意外惊喜。

当时看到这套册页的时候,好像被电击了一样,和我看《东庄图册》的感受太像了,好像看到了一个人和他的父母,我觉得它们一定有某种渊源,当然,我知道杜琼是沈周的老师,但又觉得不止这么简单,所以非常仔细地看了这套画。

我最爱这张《鹤台》,大家会不会想起《东庄图册》里的《鹤洞》,真的太亲近了。当时我有一个很深的直觉,这两套画之间一定有很深的连接,我们一起来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先读画面,再读文字,之后再画人物关系图,一起探索这张画的奥秘。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为册页的第一张画,大家重点记住这两句诗,“始信身如寄,难移丘壑心”。

这是文人书斋典型的样貌,在一个小院子里面读书喝茶,接待朋友,周围有植物,门前有小溪流。

图片

这张叫做《蕉园》,它和《东庄图册》的篆字题字风格非常接近。

“晓来分绿影”,芭蕉葱郁,像绿玉一样,“秋雨觉凉生”,芭蕉带给人清凉的感觉,“寂坐机堪息,时闻砧杵声”,冥想静坐,但因为南村在村庄的边上,所以会听到洗衣服的声音,有人间的烟火气。

图片

这是我们要画的第一张,因为这张只是墨的画法,我们可以复习之前用墨用线的方法,它相对画面比较简单,十张画,我们一张一张从简单到难。

我们学画的步骤不是按照册页的排法,而是按照难易程度来,这样学起来会轻松一些。

图片

我自己特别喜欢这一张,它没有很多笔墨,但在很小的尺幅里画了一个大景致。

图片
古代的诗书画很可爱,《拂镜亭》——感觉湖面如镜,但又没有很多的刻画。
“傍湖峰影入”,仿佛能看到湖面上有远处山峰的倒影进来。
“抱席水如茵”,展席而坐,水跟绿植连成一片,特别美好。拂镜亭旁的两棵梧桐树,抱琴的小童子,我们可以当做单独的小练习来画一画,每张画都好可爱,这就是古人说的清气扑面吧。
图片

这是一个修道的画面,山洞清幽,包括那些藤条,前景的石头,山洞的进深,像钟乳石一样垂下来的岩石,都蛮有趣的。

图片

蓼花长在水岸边,像芦苇,开小小的粉紫色的花,在《诗经》里象征离别之情。“夹岸花丛发,似多含暮情”,是说蓼花开的时候,正是大家要分别的时候,有一种太阳要下山,依依不舍的心情。

图片
仙鹤在清静地交谈,你会发现两条小溪间,有一座小石桥,应该是有人到过。“幽人宿”,就是隐居在山林里的人,这是一个隐居很深,非常清静的场景。
图片
这张和《东庄图册》里稻田的画法是完全一样的,只是《东庄图册》带颜色的,这一张没有颜色。
这张叫《渔隐》,渔隐就是在江上打鱼,隐居为渔夫的角色,我虽然渔隐在江湖之中,但心里却有青天大鹏之志。

图片

图片

图片
董其昌一个好友的书斋叫“缩轩”,缩起来的小小书斋;三希堂,也只有几平米。
所以中国文人的精神境界是书斋很小,但是融得下我上青天的思绪,所以他说“小斋聊自憩”,在这个小小的像螺蛳壳一样的书斋里,我很满足,“窗外映前峰”,有一个小中见大见远的意境。
图片
图片

大家看完这十首诗,是不是有一种受滋养的感觉?

紧接着是杜琼写的一段话,他说“余少游南村先生之门”,南村先生就是他的老师陶南邨。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希望大家读一读《南邨辍耕录》,这是研究元代笔记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本书。

有一个故事,叫“积叶成书”,说陶南邨隐居在南村别墅,将平时听到的可圈可点的东西记在树叶上,数十年过去,就积攒成为一套书:《南邨辍耕录》。如果你读过《南邨辍耕录》,再读跟元代历史有关的,会发现大家在写元代历史的时候,都需要参考《南邨辍耕录》,所以陶宗仪是元明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大家。

图片
《南邨辍耕录》

杜琼说少年的时候跟随陶宗仪先生学习,领略到一种风骨上气节上的美。先生过世好多年以后,偶然从箱子里看到以前抄过老师的诗《南村别墅十咏》,吟诵之余,又想起了当年跟老师学习的时光,就想着把诗用画表达出来,让自己能不忘怀小时候跟老师一起学习的时光。一天,老师的儿子纪南来拜访,杜琼便将画拿出来给他看,他非常开心,说父亲的精神完全被画出来了,可以传到后世令人知道他学问和风骨的高度,便拿走了,于是也就有了此画的流传。

图片

吴宽

虽然我没有能够亲游别墅,但是看到这套图册,读其诗,也好像置身在蕉园渔隐间,能够看到陶宗仪的风采了。

文徵明

我没有见过杜琼,但是从先生的画里,看到了师祖们的书画价值体系。

董其昌

沈周的父亲是跟杜琼学的画,杜琼的老师是陶宗仪,这个就是吴门画派的流传源头。

陈继儒

陶南村因为元代末年的兵乱,在松江避乱,我读过他的《南邨辍耕录》、《说郛》,也见过王蒙的《南村草堂图》,却不知还有《南村别墅十景》图。

王铎

看到龙友所藏杜琼的《别墅图》,只觉灵秀冲逸,好似身临其境。

图片

从赵孟頫再到王蒙到陈汝言到杜琼到沈贞到沈恒,最后到沈周,沈周再交给文徵明,这就是一条我们古人讲的“斯文之脉”。
图片

图片

Pic_林曦

中国传统文人的诗书传家,传的就是胸中丘壑,他们传给孩子的是一套诗书画体系的生活。

记得我15岁在澳门办画展的时候,当时的特首何厚铧先生来开幕,第二天我看他又带了好几个小朋友来,我说“谢谢你,怎么又来了”,他说特地让孩子从国外飞回来看展览,他拉着一个女儿来跟我见面拍照,说,“你知道吗?你可能觉得爸爸很有钱,我们家一切都很好,但是我能给你的东西别人是抢得走的,是不长久的,但是林曦她学到的这些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图片

Pic_林曦

当时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今天也和大家讲出来,我现在也有孩子了,我在思考要给他什么的时候,发现这是很重的一句话。

在我们的价值体系里,我们在意的东西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而这其中最珍贵的就是文人的精神,就是胸有丘壑,不论外界怎么样,我们都可耕可读,胸中始终有高度和深度在支撑我们的生命。

大家回头再来看“始信身如寄,难移丘壑心”,是不是很有意思?所以画画不难,但其中传承的精神是很难的,这也是我今天最想要分享给大家的。


图片

图片

美院的同学老师常常问我:到底是怎么教学的,能让同学们画完,很多本科生都画不完。我说主要是有乐趣指引,就是保护好我们那颗爱画画的心。不会画、画不好,都没关系,你只要开始画,都可以的。

图片
图片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先从《开杨楼》的小房子画起,多研究造型,能够很好地解决画前的紧张情绪。在画的过程中,不执着于当复印机,我们叫临画,不叫摹画,画面以你自己画的为准,临摹的范本只是参考,所以我们要画得放松,画得自由。

图片

每一节课我们都要复习绘画最基础的东西,比如说第一节课,我们讲构图、造型,如何从整体到局部,大家切稿子能切准。 

第二节课关于元代的气息,渴笔淡墨的用笔控制,怎么能够画得缜密松秀。

第三节课,《罗姑洞》主要是研究墨色,如何从浅到深的墨法层次。

有这三节课打底,后面会变得轻松。《蓼花庵》是最基本的冷暖的对比技巧,就是花青、赭石的应用技巧。《蕉园》是点景人物,比如画中的高士和小童子。《拂镜亭》是如何用细节刻画画面的主次节奏,这张画里主次节奏很清晰。《开杨楼》是探索小景里面的开阔气象。

中间留了一个月的时间,可以上送给大家的21天教练日课《线的初识》,因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就是对线的打磨。

等8月18日,线条练好了,我们来画我最爱的那张《鹤台》。到第9课我们可以画可爱的院子,研究复杂画面中层次和视觉中心的经营。最后一节课我们画那张《螺室》,雪景的留白画法。

每节课画的时间会很长,因为我坚持想要给大家画完,线上课大家可能孤独一点,没有老师强制不画完不许出门,所以线上我就陪大家一起画,至少看完操作的全过程,心里会比较有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边画边聊,从陶宗仪的集子里选一些有趣的东西来,围绕着文人的耕读生活,看他们在后山里看重什么,滋养什么。

图片
图片

最后我写了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我想要分享给你诗书画研读的无尽乐趣,比起写画,那个让学问传下去的东西,才是我们最应该着力去理解的,理解其中的意韵传承,烟云供养。董其昌说烟云供养,说写字画画的人为什么都比较长寿,活得开心,其实就是用你的笔下的丘壑滋养心中的丘壑,这叫烟云供养。

如今我们也许已经失去了诗书传家的土壤,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此刻开始,用书画雅兴陶冶性情,度过时光。我相信每一个时代都有认真沉浸在自己生活中可耕可读的文人,他们既是我们的老师,又是我们的朋友,在学习、描绘、理解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那些可敬可爱的生命闪光处。

无论以后我们能不能像古人一样真正做到诗书传家,不妨先一起成为黄公望口中的“书斋里的小学生”,用笔墨书香蒙养自己,见得胸中丘壑深远,这样的高度和深度应该存在于我们的血脉里,所以我非常期待将来和大家在南村草堂里面游玩,这个旅程我将带着大家一张一张画,一张一张学习,我相信这会是一个特别开心、特别快乐的旅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