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挂车山、岭、河与镇

 zqbxi 2024-05-25 发布于江西

     挂车岭,县西四十里。即朱桓所谓“硖石、挂车,两道皆险隘”者也。《志》云:上有挂车石,汉都长安,江淮往来,此为要路。《九域志》桐城县有挂车镇,以挂车岭而名。(又名挂车山。在今安徽桐城县西南四十里。古为江淮要道。据《三国志·吴书·朱桓传》:黄武七年(228),魏将曹休率兵十万至皖城,吴将陆逊为元帅击休。朱桓献计曰:“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

      桐城西北区域,由于多山,所以地名中,多含“岭”:挂车岭、倒爬岭、白沙岭、金鸡岭、陈家岭、欧家岭、黄柏岭、草关岭、五聚岭、棋盘岭、牵牛岭、方家岭、松家岭、土木岭、枫凸岭、天平岭、董家岭;黄岭、高岭、江岭、陶岭、候岭、钱岭、项岭、孔岭、吕岭、中岭、德岭、土岭、长岭、双岭、三岭、五岭、百岭、岐岭。著名的罗岭,黄梅戏大师严凤英、清代状元龙汝言的故乡,今已划至安庆宜秀区。桐城还有一些山峰叫“尖”,至于为什么叫尖,窃以为可能是比“岭”高或者陡峭?如望曹尖、大徽尖、二姑尖、斗笠尖、荒草尖、独立尖、起风尖、史家尖,等。

挂车山位于桐城西部,此名最早见于《三国志·吴志》。当时,吴将朱桓献策于孙权,建议在挂车山布兵万人,以生擒魏将曹休。吴家宗祠坐落在水库后稍,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甚显气派。资料详实,馆藏丰富,说是宗祠,其实就是地方博物馆。

挂车山馆馆藏文物:地契

博物馆正面是牯牛背水库。水库修建于大跃进年代。工地上,人山人海,日夜沸腾。豪言壮语,震撼山谷。讲工效,学先进,你追我赶。各个阵地,指挥有序。水库建成,南冲河、北冲河、挂车河,三河汇聚,水源丰富,下游5区17个乡不再遭受水旱灾害之苦。

宗祠右前方有一石墩,自水中突兀而起,名之曰“四顾墩”。西南接山,东北临河,西北山石似刀斧砍削,垂直而下,山石赭红色,泛着微光。四顾墩顶树木繁茂,遮天蔽日。一石一树,弥散出迷人气息。

  据吴家宗祠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人在此居住,有出土文物佐证。明朝初年,吴氏先祖看中这里山水清秀,地势险要,宜居宜业,同族而集居。陆续有皖桐汪氏、桂林方氏、吴家嘴吴氏等多个家族在此繁衍生息,人才辈出。

光绪三年,姚莹之子姚濬昌辞官回乡,在吴家嘴扩建西山精舍,自号“挂车山农”。他亲授子女,常有名贤聚集于此,“一马二姚”(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

挂车山历经战火洗礼。从“石亭之战”“宋元之战”“元末战乱”到“挂车河大战”。最为惨烈的属“挂车河大战”,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被困安庆,多隆阿大败英王陈玉成于挂车河,太平军阵亡无数。

张之洞有文字记载:江淮大局进退在一战,挂车河水流血成朱殷。

风景秀丽的挂车山,名人墓葬甚多。明朝太仆寺卿马孟祯将其父马信延、母李夫人合葬于挂车山三柯松。曾任京师大学堂教习的马其昶夫妇与长子马根硕亦合葬于马氏三柯松。

清朝大学士张英伯父张秉文抗击清军,在济南殉国,其妻方孟式(方以智大姑),得知夫君以死殉节,纵身跃进大明湖,全家老少无一存活。张秉文赐谥“忠节”,方孟式赠一品夫人,其夫妇合墓葬于杨树组。墓冢之上,荒草萋萋。九级拜台,显示无上荣耀,透出后世无限景仰。自古至今,信仰应有,忠诚亦不可缺。

檀香寺坐落在半山腰,山石之间,流水淙淙。里面摆有茶具、书案。延陀法师早已备好茶水。茶叶是其亲自栽种,亲手采摘,又用山泉水沏泡。品味禅茶,自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茶水由口入喉,再经过胃,虽未醍醐灌顶,可舒爽惬意随之而至。

延陀法师每天栽花种树、修剪树枝、打扫寺院。闲暇之时,潜修经书。寺院环境清雅,法师眉宇清朗,足见其每日修行。我们凡夫俗子,虽不必吃斋念佛,亦可在心中修篱种菊。心中花开,自入云卷云舒境界。寺庙是圣洁之地,我们小心翼翼。跪拜之后,拾级而上,来到庙后龙泉瀑布。泉水自山顶一泻而下,飞珠溅玉。虽不壮观,却也让人心旌摇荡。泉水落入石潭,清澈得让人不禁伸手触摸,一阵清凉自指尖流至心田。潭底石头,圆润可见。

挂车山中,随处可见参天大树。栗树遍山,已经成熟的板栗笑得合不拢嘴。风一吹,果子簌簌下落。高大的板栗树旁,有一座老屋,土坯,青瓦,窗棂上蛛网密布。大门有锁,锈渍斑斑。墙上一架水车,一把筛子。挂车山还有很多传说,有蟹形地、船形地、虎形地……

       挂车镇,北宋置,属桐城县。即今安徽省桐城县西南二十二里挂镇乡。《方舆纪要》卷26桐城县“挂车岭”条:挂车镇“以挂车岭而名”。

      挂车河,清晨我在雨打芭蕉声中醒来,望着窗外白茫茫的一片雨帘,猛然间才想起已进入梅雨季了。思绪也随着这雨帘,越飘越远,越过江南,穿过巷陌田畴,似乎已触碰到故园的门槛了。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是这思绪完美的诠释:“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生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纵使樱桃红了又怎样,亦无人采摘,还不是在无边无际的梅雨里独自销蚀于天地间。芭蕉叶上三更雨,独自守着窗儿到天明。

嬉子湖位于肖店西部,是桐城市唯一的天然内陆湖泊,接纳境内龙眠河、挂车河两大河流及其流域地表水,下游与菜子湖连体而汇入长江,总流域面积960平方千米。

这梅雨,脾气乘戾,反复无常。每年这个时候故园挂车河,浊浪排天,汹涌而下,它施虐于渐渐成熟的早稻,水漫田埂,如同汪洋,顷刻间,稻田浸没在水底,房舍似孤岛无奈的承受着水患的肆虐。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们,丝毫感受不到大人们的焦虑。思绪循着雨声飘回记忆最深处,那时的黄梅雨季,我在雨中快乐无忧着,这快乐源泉是来自于对美味的向往。伙伴们四散沟渠田畦间,趁着上涨的雨水,鲫鱼鲢鱼沿沟渠随进入稻田里觅食,潮涨潮落来去匆匆,鱼儿跟不上回潮的步伐,就此搁置田里,我们奔走在烂泥里,一条条捡起,用柳条串起来,兴奋的欢歌笑语飘荡在村庄上空,久久消散不去。傍晚时分,村庄上空炊烟袅袅,鱼香氤氲,在这潮湿的季节里,与不远处云雾缭绕的青山,构成了绝美的凡间烟火图。一壶老酒,长辈们围桌而坐,暂时忘却了浸泡倒伏在烂泥里的稻子的忧郁,就着鲜美的鱼儿开怀畅饮。

挂车河镇,邑治二十五里处。清道光《桐城县志》上“北冲河出长岭东,流彭家河,自西来会,又东南至黄家铺与南冲河合,南行至观音殿,又南出山,与挂车岭、栲栳诸山之水合,为挂车河”。这是挂车河的渊流,“西乡撩风铺后诸山之水,由童家铺南行至新安渡,与挂车河并入于鸭子湖”,也就是说童铺河是挂车河支流。同时从县志上以及从小生活在挂车河镇的缘故,并从家谱上了解了挂车河镇的大概起止位置。东北起于云际寺(挂车河之口),这个云际寺就在现在天桥西北面,也就是牯牛背水库的出口哪里。西边就以挂车河为界,河东为古石井铺保,现在的高黄村。西至万缘庵东(万元小学)这里,南抵联合村夏庄。夏庄西边有个三保尖,就是古挂车河保、撩风铺保、陡冈坂保三保交界处,是个小山。综合起来,大约是2006年区划的狮象、长冲、金竹、连城及一小部分万元村。

境内一直是交通要道,七省通衢重要的干线,急递铺挂车河保,曾经为国家重大事件文书的传递,出过汗马功劳。疾驰而过的驿吏,步履匆匆的书生,蹒跚重载推着独轮车的贩夫,招摇过市鸣锣开道的官员,是挂车河古道每天周而复始的现况。

人云:到了挂镇不用问,不是姓方就是姓宋。本以为只是顺口溜,或人口多的缘故,研读家谱上前人的传略后,推翻了我浅簿的认知。古人最为认真,是非黑白自有道德衡量标准。《怡亭亲家既叶孺人行略》载:“辛未(嘉庆十六年,1811年)岁旱,魃为虐,邑尊素闻其人,论为绅董,先生不惜多出钱谷接地方,贵族中之食乏者,亦赖以生焉,按时给散,以补大赈之不足,盖不独自,以全宗族,而且有以惠邻也,睦姻任恤之情,视孝友何多让也,先生真笃行君子哉。姻世弟张元功顿首拜撰。”《圆亭妹丈既二妹传》载:“嘉庆甲戌(嘉庆十九年,1814年)旱荒,桐西为甚,饥馁困乏,民不聊生,妹目睹心伤,推其余谷乐输,以赈穷者,盖俨然慷慨丈夫之行也,书曰作善者昌。”眷姻弟李昭文撰。这可是一个二十六岁时丈夫去世,守节妇人的壮举,后来有节孝牌坊在石井铺曹家冈。

《岳翁研斋公传》,还是嘉庆十九年,1814年,“吾桐突遇奇荒,民饥困,邑侯吕公委公劝捐助赈,公量地方财力,实际裒多益寡,称物平施,由是富者乐输,贫者实受。劝本族中有无相通,以救一时之急。”子婿邑增生詹杰拜撰。

《岳丈筠亭公序略》:“嘉庆辛未甲戌间(1811—1814年)大旱为灾,哀鸿遍野,公恻然,恫念输钱谷,倡义捐,探囊乐输,饥者用活。”子婿徐南枝敬撰。这位筠亭公,不但心悯天下苍生,对家族建祠出力最巨,与唐氏三年官司,耗尽一切族产时,筠亭公捐出八百两银子,祠堂得以建成功。《先大父益斋公既先大母詹孺人行略》,由他们侄孙道济撰文,道济也是璩方的五修主修。“咸丰丙辰大旱,赤地千里,颗粒不收,乞食门外者若市。我先父琢轩公请于大母,曰年荒人将饿死,有以救之,大母曰,我亦云然,汝为之。于是先父购得大麦百数十担,作糊食,饿者全活甚众。”若干年后,道济公在路上遇一老者,问他姓氏名讳,道济公告诉他后,老者起身欲拜,告诉他,不是当年他父亲的善举,早已经是枯骨埋于荒野了。

1814年,旱灾区域向南扩展到湖南、贵州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旱县数达161个。以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内蒙古南部,山西北部的灾情最重。安徽省中部地区夏季大旱,江淮之间“田赤草枯,饥疫逃之甚众,人相食”。在此天灾面前,我族先人的义举善行,让挂车河人铭刻在心。

嘉庆三年,璩方氏有感迁桐城四百余年了,祠宇尚未建,尊长芝田公,户长翠珉公招集族人商协捐资建祠,买唐氏圩屋和学堂,后唐氏生变,打了三年官司,族产耗尽时海筹公(筠亭)捐八百两纹银,祠宇才矗立于上唐圩。从《午桥先生序略》里能分析出,其实在乾隆年间唐氏学堂已经在挂车河首屈一指了。这篇序就是“岁贡士出身,勅授修职郎,验发安徽试用候补儒学正堂,黄念香拜撰”的。当时黄念香就在这所学堂任教,午桥让他长子先烒请老师去他家聚聚,这符合桐城人一贯重师尊教的传统。

我族买下建祠后,继续为乡里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五十年代初何振亚先生正值二八年华,正在方家祠堂里的,先后叫挂镇中心小学,黄甲区中心小学里任教。何老先生记忆里的方家祠堂,三进式,大门朝南是操场和水圩,后进另建一排房子是老师宿舍。祠堂大门两侧有一对大石狮子,大樑有匾额,西侧小门外小操场有倒在地上的石碑。校长先后有汪东,赵伯和,教导主任方泽仁。何老先生就是在方家祠堂的学校,教学成果显著,才调到桐城中学的。祠堂曾在咸丰年间因太平军的战火而毁于一旦,在当时的族长志坦公主持下,历经艰辛重新修葺一新,而成为挂车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下几例,足以彰显璩方氏为挂车河的基础设施、民生、地方秩序所付出的贡献。《先祖考琢轩公事略》记载:“咸丰八年(1858)多将军之始至,驻师挂车河东,后闻河水怒发不可卒渡,且黄家铺有山道通舒庐,为军中后顾忧。谋徒河西,半渡暴雨洪水至,下令搭浮桥,缓者斩。时先祖卧痢疾,乡之供役者不能办,走告先祖,将逃死,先祖瞿然起曰:桥不可成,令不可违。今事虽急可以理服,当率众取居民门扇向急流抛驾,阴令妇孺呼号曰:某某溺死矣,某某又溺死矣。彼见势诚难行,宜可中止,从公言果无事”。这是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同治四年,邑侯李公改令挂车河附近各保,搭马棚,供马草,为陶冲驿副办。先祖争于大府,得直民咸利赖乃公道,小人侧目。踰年,李右里之恶豪某某等,构陷先祖与法,系狱室者数月,纳粟数百石始得免”。唉!中饱私囊一直是为官者的恶习,琢轩公为减轻挂车河民众的负担,不惜得罪地方官,甚至被捕入狱,品质高洁。“督修镇头河堤数次,恒虑水势激过甚回环,力排众议,于上游龙塘口,挑埂以御之,历两载而成,观者称羡。又擬新开河道,乃因人力不足而掣肘,常以为恨。”这是创办通化私立小学的方子琴,为挂车河督修所做的奉献。其实这些善举都是祖孙三代的作为,铭记先人功绩,让后世更加奋发有为。

民国二十一年的大年初一子时,当人们正在燃放炮竹,喜迎新春之时,父亲降临挂车河一个日渐衰微的旧式大家庭。祖父名诗锐,字汝济,自取名月红。很奇怪他自取这么一个女性化的名字,听父亲生前说,祖父年轻时太痴迷于黄梅戏。以至跟着戏班子走,并偶有上台机会客串一下青衣和花旦。可能太过于进入角色了,自取了这么个艺名,并载入谱册。对三国、红楼每章每节不加思索,随口就能说出人物,情节不差丝毫。对黄梅戏的炽爱,都忘了成家立业,还是家族长辈们的强制下,才有了家庭。正如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他的世界谁能懂,又有谁进入过他的剧情。

父亲八个月时,承嗣为长房志棣公的三个儿子。这是一个凄凉的过往,他的嗣父诗鍂公,父亲出生那年已经病入膏肓。诗鍂公生于1904年,卒于1932年,由于身体不好,未曾成家,我猜测极有可能染上了血吸虫,他几个兄弟都早逝。因志棣公曾在南京上过学,在当时是个大问事的,任职过挂车河保长,家业厚实。大青砖的四水归堂宅子,有三百多平方,大门麻石条门楣有名人墨宝“同登甲科”,镌刻在上。这座气宇轩昂的高墙大院,在当时土墼茅草成群的乡村极为显赫。可惜在父亲十多岁时没能抵挡住狂暴的洪水,消失在天际里。后来这座老宅地基与院子五六百个平方,父亲就平分给他的兄弟们了。谨以上叙文字,致敬曾经的先辈们的努力,才有了后人引以为傲的家园。

“三国英雄到此多,奇兵皆出挂车河。如今山涧无人物,只有渔樵解唱歌。”明末诗人方文的诗,正是当下的挂车河,唯愿此后经年,渔樵与农夫粗犷的歌声飘荡在山顶,飘扬在无垠的原野,经久不息。

挂车河之战

武昌、九江、安庆,太平天国位于长江中游的三大战略重镇,是拱卫首都天京的屏障。太平军与湘军厮杀11年,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三座城池展开,双方都投入主力进行会战。其中,安庆之战,双方可谓是精锐尽出,战场波及湖北、安徽、江西等三省,前后持续近两年。
1861年9月,程学启出卖军情,在北门挖掘地道进行爆破,给太平军最后的致命一击。安庆陷落,包括守将叶芸来、吴定彩等在内的16000将士被杀,陈玉成军团元气大伤,难以恢复。其实,太平天国丢失安庆,乃迟早之事。1860年10月,挂车河之战爆发,陈玉成军团惨败,就注定安庆没有解除包围之可能。

1860年5月,太平天国迎来一场巨大的胜利,陈玉成、李秀成联手行动,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然后乘胜东征苏常,夺取清朝财税重地。此时,八旗、绿营没有幸运之神照顾,太平军集中力量东征,南方八旗、绿营要么溃散,要么投降,不再具备战斗力。

太平军与八旗、绿营厮杀,湖北巡抚胡林翼则乘机推行“东征计划”,派遣湘军从湖北攻入安徽,从西面威胁太平天国。其中,九帅曾国荃承担攻城任务,摘取最终胜利果实。彭玉麟、杨载福率领水师封锁长江,截断安庆粮道。多隆阿、李续宜则率军驻扎在桐城与安庆之间,阻止太平军增援安庆。
围攻安庆的湘军,起初兵力四万,但拥有水师优势。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太平军水师力量可以忽略不计,陈玉成要想救援安庆,走长江水路只能是死路一条,胜利的概率是零。要想救援安庆,陈玉成只能走陆路,从桐城出兵,打破湘军的封锁线,将粮食运进安庆。
水师打不赢湘军,陈玉成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陆地上,从桐城出兵增援安庆,打破湘军封锁线。如此,摆在陈玉成前面的两大劲敌多隆阿、李续宜,势必要跟太平军大战一场。也只有击败多隆阿、李续宜军团,陈玉成才能与安庆守军汇合,然后内外夹击曾国荃军团。

  多隆阿,达斡尔族,麾下有号称“东方不败”的索伦骑兵,骁勇善战。不过,多隆阿隶属胡林翼指挥后,他麾下兵马还是以湘军为主,索伦骑兵是突击力量。李续宜,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的弟弟,在宝庆之战中追着翼王石达开吊打。此时,多隆阿与李续宜分别带万余人,承担阻击太平军增援部队的任务。

多隆阿驻扎在桐城西南挂车河,李续宜则驻扎在新安渡,两人相互策应,确保湘军外围防线的安全。陈玉成增援安庆,第一次战斗就是在桐城西南方向的挂车河,与多隆阿、李续宜进行大战。
湘军东征安徽,围攻安庆,陈玉成的大本营受到威胁,陈玉成立刻从江浙战场返回来,并邀请李秀成一起行动。李秀成认为江浙尚未稳定,反对力量太多,太平军不好随便调动,婉拒陈玉成邀请。李秀成不帮忙,陈玉成为了确保战争获胜,他邀请捻军南下参战。
孙葵心,捻军悍将,擅长使用骑兵,综合实力与任柱差不多。陈玉成发出邀请,孙葵心二话不说,直接率兵从庐江一带南下,配合太平军战斗。此时,陈玉成军团有十万人,多隆阿、李续宜军团总计2万左右。从人数上看,太平军、捻军具有压倒性优势,实则不然。

  太平军兵力数量多,但精锐并不多,10万大军,难民为主,战斗力堪忧。湘军则不一样,是纯粹的战斗力量,且都是经过严格筛选,战斗力没得说。如此,挂车河之战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陈玉成、孙葵心进驻桐城,然后朝着挂车河杀来,多隆阿与李续宜分兵抵抗。按照计划,多隆阿从北面分三路迎战太平军,令派索伦骑兵绕道突袭太平军侧后。李续宜率兵从新安渡北上,与多隆阿夹击太平军。
多隆阿分三路迎战,陈玉成派骑兵出击,与清军短兵相接。太平军人多势众,且来自两淮的太平军骑兵部队骁勇善战,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冲杀而来。双方从早晨激战到中午,清军招架不住,纷纷后撤。
多隆阿手持大刀,劈死几位逃兵,方才稳住阵脚,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索伦骑兵绕道偷袭,陈玉成早有防备,太平军以洋枪迎战,索伦兵攻势受阻。如果继续厮杀下去,多隆阿难免会失败。此时,李续宜抵达战场,一万湘军生力军投入会战,太平军腹背受敌,被斩杀数千人。
随着李续宜投入会战,陈玉成要想获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投入全部兵马,孤注一掷,与清军血战到底。但是,陈玉成家底不厚,他经不起消耗,数千精锐将士阵亡沙场,陈玉成只好撤出战斗,湘军赢得挂车河之战的胜利。

  挂车河之战表明,太平军精锐不多,无法在野战中摧毁由八旗马队、湘军构筑起来的外围防线。湘军围攻安庆,实行的是“围点打援”战术,陈玉成无法搞定外围防线,自然无法攻击围城的曾国荃部湘军,安庆依然被封锁,得不到增援。

后来,陈玉成又多次进攻挂车河,所采取的战术也没啥改变,结果是一败再败。安庆之战,陈玉成的精锐部队都是在外围防线作战,一直被多隆阿、李续宜阻挡在外面,直到安庆陷落都是如此。太平军精锐不多,野战能力不行,在挂车河之战中暴露无遗。如此,太平军注定守不住安庆,无论陈玉成如何努力。

  王孝峰 诗四首

水岭瀑布

巉岩绝壁岫云低,峡谷林泉翠竹迷。坠玉飞烟天上有,雷声却在水磨西。

汪河随吟

挂车岭下是汪河,水锁山环故事多。木掩先茔藏底蕴,新帆犹棹旧时波。

水岭淘情

蝉鸣未断忽西风,吹去云乡半树葱。客路秋声闻大雁,溪桥寒色饰金枫。 

飘零足下霜前悴,点缀崖旁石上工。胜景约同游水岭,淘情怡性槭林中。

杨头随吟

醉美杨头早有名,沿途路险客心惊。大徽尖上高何寄,龙井岩中峻已成。

野岫有弦音自奏,白云归壑树偏荣。层岚如黛千峰碧,金嶂排空格外明。

挂车河镇登挂车山     汪向军

挂车河镇是古镇,位于桐城西南部、桐潜公路(古称西大路)11公里处,过去属西乡,这里是古战场遗址。公元228年,魏国大将曹休与吴将陆逊激战于皖城挂车、峡石一带。元末吴应贵、名末张献忠、清代捻军、太平军都曾激战于此,史书上多有记载。作为桐西重镇,“挂车”得名可追溯到宋代。《元丰九域志》载,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桐城辖9镇,“挂车”赫然在列。清代设挂车河保。镇名来自挂车河,河之上游依挂车山,有一处山脊似一架龙骨水车伸向河心,故得名。挂车河西北部依傍大别山余脉,峰峦叠嶂,丘岗起伏,东南处傍在挂车河,河渠纵横,因地形较为复杂,历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这个地方曾经就是云际寺遗址。关于云际寺,查阅过清道光七年《桐城续修县志》,志是这样记载的,云际寺,在挂车河,宋僧宝岩建,明僧原观重建,兵毁,顺治五年重建。眼前这一片灌木乱石之上,难道就是始建于宋代的云际寺遗址?纵观整个遗址,确实是个风水宝地,可惜毁于一旦。齐总说,左边的山是撞钟尖,右边的山是打鼓包,后面叫来龙山。这些传说都是缘于云际寺。接着,他还告诉我,寺内香火非常兴旺,鼎盛时有僧200余人,就在这附近还有僧人的墓塔,特别是一口僧人取水的泉,到现在还在往上渗水,无论怎么干涸,泉眼都没有枯过。看过云际寺遗址,继续向上,山路越来越陡峭,没有相当的驾驶技术,是不敢轻易开的。终于抵达制高点,俯瞰曾经的古战场,如今,鼓角炮声、金戈铁马都已远去,古战场上曾经弥漫的硝烟也早已不见踪影,只有古老的挂车河镇依然伫立着。沧海桑田,历史的轮替在这里悄无声息。这时我想起二祖慧可大师,为了保护衣法,拄杖南逃,必定经过挂车山,然后逃向司空山。或许当初大师也想停下来,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是兵家之地,不适合传法。

再上到顶峰,高度已达到500多米,峰上有未完工的塔。这时齐总又指着对面的山说那叫草鞋宕,紧挨着的叫香草尖,不远处的那片如翡翠的湖叫牯牛背水库。站在陡峭的山顶看水库,除给人雄壮的感觉外,也让人心怀敬畏。牯牛背水库依偎在群山脚下,山水相映,如同美人照镜,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色彩。这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桐城,竟然还有这么美丽的风景?堪蓝如洗的天空,一尘不染的空气,还有看上去无比干净的阳光,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风徐徐撵来,我仿佛是个草莽将军,正在指挥着千军万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