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架构师考试的二三事

 芃篙君 2024-05-25 发布于浙江

   这是芃篙君的第230篇原创    

本文适合软件行业的朋友。大概2300字,阅读需要8分钟。


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一切正常的话,此刻,芃篙应该在2024年上半年的架构师考试考场中做最后的案例科目的检查。这是第三次参与架构师考试了,在考试之前,回顾过去这两年多,在软考投入的一些时间经历和产出,颇有一些感触。挑上两三件,与你分享,希望能够有帮助。

01 变化与拥抱变化

“变化与拥抱变化”,在互联网行业大概是一个被视为职场PUA毒药的存在。但是客观得讲,排除忽悠的成分,这句话确实可以代表很多事情的变化和事情能做成的办法。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对芃篙而言,2022年的架构师考试是忧伤的,综合知识以一分之差,无缘通过,埋下了后面两次报名的因。即便在2023年上半年侥幸过了系统分析师的考试,依旧耿耿于怀的报了下半年的架构师考试。
但是这里面包含了两重变化,一个是2022年底架构师更新了教材;另一个是2023年下半年,软考首次引入机考。教材与考试形式的变化,打乱了过往备考经验中的路径依赖。最终,在案例上以37分的低分二次败北。除了发生了一些不可抗的变化之外,倒也没什么好可惜的,毕竟分数确实不高。当时回想2022年第一次参考案例题拿了58分,多少对案例这部分是没花什么心思的。也不冤枉。
本打算就此作罢,但时至2024年,考试制度再次发生变化。架构师考试从一年一次,统一在下半年,变成了一年两次。这意味着,在原来的视角下,过了一年再准备可能成本比较高,变成了上半年继续考,似乎上次考试准备的东西还有一些印象。最终,才蠢蠢欲动地又报了名。一把年纪了,还是有年轻人的冲动,多少有些哭笑不得。只能感谢家人的支持了。
一切都在变化中,被时间、执念、欲望推着走。事情本身是中性的,是好还是坏总归是取决于人的立场和价值观。尽量客观的看待每次不可控的变化,尽量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机会,在付出足够的努力的前提下,剩下的交给老天或者说概率,也是不错的选择

02 从参与者到生产者

参与一个考试而已,而且是那种在极客程序员看来,一点都不极客的考试,为什么还会扯到角色的变化呢?
坦白讲,在2022年参与考试的时候,就只是单纯的备考、单纯的参加考试,在这套规则之中,是一种带有简单目标的参与者角色。去考试,目的是考过,如此而已。
但是,经过了分析师考试,再到2023年下半年开始尝试公众号写作,事情就多了那么一重意味——就是软考相关内容的生产者。
在开始写作之初,就有朋友建议说,你写软考的内容是没用的,因为你写得再好,也不会比专业机构的内容好。你还是在细分下你内容的用户群体,再看内容如何去写才比较合理。这个建议确实是很中肯的,思路是先定义目标,再去执行,这样更高效、也更容易把事情做成。
但是找公众号定位这件事确实很难,特别是在这种长文内容形态流量枯竭的情况下。所以,芃篙决定先按照自己日常所见所思,把能力练一练。到了今天,单纯看数据的话依旧是没有什么结果,但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是,对于写作的表达欲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这个东西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大概可以作为立身之本
说远了,回到软考的内容生产者来说,虽然芃篙无意于往软考个人自媒体方向来深挖,但是基于软考的内容,包括软考经验、软考理论与实践结合系列、案例备考系列和论文备考文章拆解系列,也有几十篇,在既往内容中占比不小。且涉及到免费和收费内容,至少把公众号平台的所有流程都摸了个遍。
这也是通过参与软考,带来的另外一块附加值。一旦角色从消费者切换到生产者,视野就会发生变化,会考虑的更系统、全面,会去思考内容要怎么建设、怎么打磨

03 理论与实践

说到内容,就会想到芃篙一直以来提倡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这是学院派和江湖派不同的开发者思路。
如果说软考教材是一种理论的话,那么《整洁之道三件套》、《代码大全》、《架构整洁之道》只写算不算理论呢?当然也算。并且后者在极客程序员眼中可能更像是带着朝圣者心态去读的感觉;但是对于前者而言,作者?没听说过。考试?八股文而已。技术概念?都是十年前的技术了,过时了…… 核心问题可能还是在于,老夫年轻时考了十几年的试了,人到中年稍微逆反一下行不行?
在芃篙看来,教材上的内容,无论是软考也好,还是学生时代也好,它的主要优点在于体系性。它总会是一个全视角的东西,我们在看架构师教材的时候,看的大部分不是编者的观点,而是编纂老师基于过往经典理论总结出来的概念。光“架构”的定义,教材上就列了三种。
软件行业发展到现在,分工已经做到十分精细了。前些年,全栈工程师的概念挺流行的,但是反方观点也不是不存在——全栈基本上等于什么都不精通。究其原因,小规模的软件确实可以全栈快速出版本,但是业务做大之后,技术的因素、人的因素、业务的因素会纠缠在一起,事情就变得尤为复杂了。而在单一技术栈工作上十年的家伙,很容易陷入一种偏执的单一视角之中无法自拔。教材里提供的全视角,或许是解放思想的一个途径
所以说,讨论理论上的高下之分,或许并无必要。从务实的角度来说,能给自己带来增益的理论,都是好理论。穆罕默德说得好,“学问虽远在中国,吾亦求之”。
另外一个点,就是把日常的实践跟理论链接起来。其实对于教材理论而言,链接起来反而容易一些。因为教材里的东西,更为朴素常用。老教材固然有过于陈旧的知识,但是新版本质量属实好了许多。

碎碎念了许久,居然也有两千余字了。且住、且住,还是祝愿考场中的自己、与所有同年考生,都可以超常发挥,得偿所愿吧。加油!

相关链接

没忍住,叒报名软考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觉得有收获,不妨给点鼓励,点赞、关注、加加星标;转发、在看、多多益善~ 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