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9月14日,上午十时五十分,中国银行龙海支行储侨股办公室,67岁的康玉赋倒在他那张工作多年的办公桌下,溘然离世。
康玉赋,紫泥安山人,出生于1926年。安山村是远近闻名的武术之村,父亲康开捷是村里小有名气拳师,三十年代末来石码,受聘于石码“荣宗”商行。
40年代中期,少年的康玉赋从安山来到石码,最初在西湖路一家碾米厂当工人。父亲的一个朋友(矮子坎)见他一表人才,又写得一手好字,逐介绍给厦门正大信局石码正大分局(私营信局,又称民信局)老板当伙计。
民国初期开设在龙溪县城有森福兴、宏昌两家民信局,继后又有大通、大中、正大、荣通、远大、荣源,益隆、万发、南兴、得源漳记等家开设。抗日战争期间,侨汇受阻中断,多数民信局歇业。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信局有所恢复。 当年国内新开设的民信局必须取得邮政局执照。1930年8月(民国十九年八月)厦门正大信局在厦门邮政局登记在案的“营业人”是郭尚霖。厦门正大信局在石码、角美,海沧,浮宫,白水,等地都设有分局。正大信局以分号、联号方式相互建立委托和代理关系,从而构建了区域广泛的侨批的跨国传递网络。同年,姚啓明作为厦门正大信局石码代理人在西湖路(后街仔,今77号)开设“正大分局”,三层楼结构的骑楼,一楼店面是营业厅,后落设有金库。二楼为储存室,三楼为寝室。
1948年,康玉赋结婚。从1949年底到90年代后期,康玉赋一家就一直住在这里的三楼。(1957年后,一楼后进为人民银行食堂。对面82号是人民银行所在地)。 1930年8月起至1956年5月止,正大信局凡三开三停。自1950年代初,康玉赋成了正大信局石码分局实际掌管人,和西湖路77号房产的代管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民信局,采取“团结与管理相结合”的政策。1951年侨汇业归县人民银行领导。
1952年全省侨批业代表会议召开,会议表彰先进,听取了侨批业界的意见。加强了民信局的信心,此次会议推动了民信局的发展和联营。
1953年3月,石码荣源与正大重新登记开业。这一年康玉赋入选中国店员工会福建省委会会员。1956年5月,民信局停办。1957年7月1日,收归人民银行侨汇派送处办理。原民信局人员纳为派送处人员。(1985年3月,侨汇业改归中国银行办理)。
在很长的时间里,康玉赋一直负责着石码、榜山、步文、紫泥、海澄等地的侨批派送任务。每天早上他会准时到银行接受派送任务,仔细清点每个侨眷应发的侨汇金额和配发的华侨票,分别装入信封,根据发放的地点顺序依次放入自己准备好的一条布巾整齐地包好,然后装入布挎包里面。为安全起见,这个布挎包是经过改进的,里面为防水刷了桐油(当时塑料薄膜还十分罕见),上面加缝了一条拉链。中午吃饭以后康玉赋便骑着自行车出发了。无论刮风下雨,基本都是当天派发完成,因此每次回到家里已经是掌灯的时分了。在儿女们的记忆中,很少和父亲共进晚餐,除了节假日。 当年还没有身份证,侨眷仅凭领款人私章收款,由于康玉赋对这些侨眷十分熟悉,具有丰富业务基础,在40多年的侨批派送中,做到精准派送;对收款人的金额和保密做到了零差错,零投诉。
石码新华路知名侨眷郭寿海是个很执着,干净,讲认真的人。对康玉赋十分信任。70年代中期,每年单位都有下乡支农任务。每次康玉赋都会积极参加。那一次刚好有一单郭寿海侨汇,便由参加工作不久的一位同事派送。当这位新同事高高兴兴回来时发现有一联单忘记了给收款人盖章。赶忙重新跑一趟要求郭先生补盖一个章。本来今天郭先生没有看到康玉赋来,就有点不高兴,对这位新的介送员心怀芥蒂,因此认为这一笔的侨汇款叫我盖两次章,必有隐情,死活不补盖章。单位负责的领导知道后也一起和这位介送员当面去向郭先生解释和道歉,还是说不通,最后郭先生抛下一句话,他只认康玉赋。无奈当天只能急调康玉赋回来处理。
当时的侨汇是四联单,另外还有收款人的回单(回函)。
为使侨汇不断,就须侨批正常,批款一经送到,侨眷要当即复函,而侨眷多数识字有限,大都是侨批介送员代笔兼负此任。每次帮侨眷回函,康玉赋都十分认真仔细地询问他们最想说的话,然后提笔,措辞中带着温暖的家乡言语,打动着对方的心,侨汇便也不断。过后这些侨眷都很感激,很多都成了他的知心朋友。据了解当时的回函单很讲究,用竖排繁体字,书写在六行笺上,一式两联。
从50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海外华侨争取更多的外汇进入中国大陆,因此会根据侨汇金额的按一定的比例奖励发放一些华侨票,其包括有侨汇券和侨汇物质供应卷,可购买各种紧缺物资,如上海自行车,手表,粮食,食油,肉类、食糖、棉布等。 在侨眷眼里,康玉赋为人谦逊有礼,每次来到家里,见面时多会点头作揖,和蔼客气。
据老一辈人回忆,往年,在石码老街,在乡间阡陌的土路上,经常看到年轻的康玉赋,英俊潇洒,骑着一辆自行车,胸前挂着一个布挎包。多年以后,见到的便是有些驼背推着自行车那熟悉的背影,还在继续着“介送员”的工作,行走在派发侨批的路上。
后记
从1948年的厦门正大信局石码分局,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康玉赋多次获得了龙溪地区和县银行系统的先进代表荣誉。由于康玉赋对业务的熟悉和精炼,1986年从中国银行退休后反聘留岗,直到1992年。康玉赋在侨批“介送员”岗位上,凡44年,谦逊为人,兢兢业业,奉献了平凡的一生。
康玉赋妻子杨惠秀是印尼华侨富家女,聪慧勤劳,一直在家相夫教子,于2021年辞世,享年95岁。夫妻俩养育有三男一女,个个都很优秀,有国家二级教授、有省厅级处长、高级经济师,最小儿子1978年招工进入金融系统,如今已经退休了,最小的孙子是医学博士。自此一代人结束了从事银行金融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