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展生态林业是舟曲防治泥石流灾害的途径(全文)

 昵称21419660 2024-05-25

发展生态林业是舟曲防治泥石流灾害的途径

【摘 要】坐落在白龙江畔的舟曲县,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叠,水土流失严重。是白龙江上游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除极端天气、特殊的地形地貌是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外,森林覆盖率低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林业对防治泥石流灾害的的作用,并指出发展生态林业是防治泥石流灾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舟曲;泥石流;生态林业;有效途径

引言

生态林业是指在遵循自然规律下,充分利用适当的方法促进当地林业的发展。“生态林业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地表径流等作用。”[1]位于白龙江上游地区的舟曲县,境内山、沟、河相间分布,山体高大挺拔,呈垂直分布。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滑坡、泥石流易发地区之一。主要原因除极端天气、特殊的地形地貌外,森林覆盖率低则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舟曲发展生态林业既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造成的泥石流灾害又可以间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一、舟曲的地理位置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上游,海拔高度为1734~504m,土地面积3009.90km2, 人口13.55万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县。东、北与陇南地区的武都、宕昌县为邻,南与甘南州迭部县毗连。东经103?51/至104?45/,北纬33?13/至34?01/、西秦岭、岷山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的大草坡、葱花坡、吊草坡一带,山势较缓,海拔在3000米左右。

二、舟曲发生泥石流地区的概况

(一)地形地貌

泥石流发生区域内山体高耸挺拔、地势险峻、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流域中上游山地以中、高山为主、山高坡陡,其中以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流域最为特殊,是典型的的稀性泥石流沟,坡度一般大于40?,局部60?以上。沟谷冲蚀切割强烈。主沟中上游及支沟呈V/0型,下游沟谷呈U/0型,堆积区呈扇状,向白龙江倾斜。“县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2]

(二)植被土壤

泥石流发生区域内植被覆盖率低,“主要有云杉、冷杉、油松、桦、栎类以及华山松等林木。土壤主要是为暗棕壤、棕壤、褐土、高山黒毡土。”[3]舟曲地区山峦重叠,生态系统脆弱。植被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坡度平缓地区的云杉、冷杉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坡度在15?以上的山体植被覆盖率很低,平均在15%以下。”[4]目前大部分山体已经完露。舟曲县境内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植被稀疏且分布不均。风力侵蚀、雨水冲刷后的碎硝物,均为泥石流中细粒物质的来源,森林植被覆盖率的减少,导致森林植被对降水的缓冲能力,丧失了根系固持土壤能力,“更使得对降水径流的调节(延缓产流、消弱洪峰)能力大幅下降。”[5]

(三)极端天气的影响

舟曲水资源相对丰富,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由西北流向东南。其在舟曲县境内流程分别为67.5、78.5、37.5km。这3条河及其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36.98亿m3。“三眼峪沟、罗家峪沟是白龙江左岸一级支流,”[6]流域内降雨充沛,年均降雨量600~800mm,降水比较集中,雨量大,暴雨多。突发性降雨多于一般性降雨,集中降雨是泥石流灾害的诱发因素。

三、舟曲生态用地的变化

根据表1数据分析可得出,1975年~2009年间,舟曲农田面积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到2002年农田面积达到最大。根据资料坡度大于25?的耕地所占比例高且呈显著增加趋势。1975年~1993年间,新增加的耕地主要是在一味的增加耕地的思想下,来源于毁林开荒。在这十几年间加之乱砍乱伐和不合理的利用森林和草类用地大幅减少。并且都是被用来当耕地使用。1993~2009年间,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大都是由坡度较大的耕地转化为灌木林,但是这样的小补救根本起不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加之舟曲县城的大面积扩建,以环境为代价换来了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

1975年~2009年草地面积也是先增加后减少,同时也是在2002年草地面积达到最大,但在2002年之后,草地又呈减少态势,舟曲县为藏族聚居区,牧民较多,草地的减少主要因为不合理的放牧和管理方法,减少的草地主要转化为裸岩,至2009年面积增大,净增加0.995km2,同时又没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态,舟曲县自5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脆弱,根据数据来看,舟曲县境内生态环境呈持续退化趋势。再加上人类不适当的活动更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一方面舟曲县境内多为山地、河谷地貌,近年来,当地居民破坏山区原有地貌,大量开发山地为农田,坡面岩石,水蚀、风蚀严重,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活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人为物质来源,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潜在条件。另一方面是过度放牧,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平衡也遭到严重破坏。才使得成为了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密集而发区,历史上几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恰恰证明了毁坏生态林业是造成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而突发性的集中降雨只是泥石流灾害的诱发因素。

舟曲近代共发生了12次泥石流灾害,而2010年的属百年一遇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过后人们进行反思,深切认识到毁坏生态林业所得到的恶果。“岷江林业总场大河坝林场位于宕昌县西南部,西与舟曲相邻,与发生泥石流灾害的三眼峪和罗家峪属同一山体,但因为良好的植被森林确保了大河坝林场没有受到泥石流灾害的侵袭。”[4]白龙江两岸森林植被分布更是不均,南岸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人类活动也不频繁,山体没有裸岩露出,因此在历史上泥石流发生的次数较少,而白龙江北岸以北地区是舟曲县所在,因人口多,密度大于南岸,人类活动频繁,因而森林植被被肆意砍伐,草地退化严重,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这就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必要的大量松散堆积物,这就舟曲县历史上多次发生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

四、舟曲发展生态林业的类型与方式

舟曲目前生态环境恶化,植被覆盖率降低、草地退化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森林具有保持水土、调节地表径流、削减洪峰,削弱泥石流的作用。因此,发展生态林业是预防和治理泥石流的最有效途径。而发展生态林业应该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建设水源涵养林、水流调节林、沟底防冲林、薪炭林、经济林等,这几点同时兼顾,才是发展林业的核心。

(一)强化现有森林的保护和管理

舟曲现有森林资源已经很少,大多山体岩石、地表,主要以云杉、冷杉等为主。“现存多为残败次生林、疏林、灌木林、灌丛林等,”[4]制定严格的森林保护措施,在保护好现有基础上的生态森林外封山育林,禁止乱砍乱伐。由于森林生长周期长,且又广泛分布于野外,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开展森林保险,既有利于迅速恢复森林资源,又能及时弥补生态系统受到的损害。加大退耕还林政策,坡度在25?以上的坡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

(二)舟曲生态林的营造与配置

舟曲发展生态林最主要的目的是保持水土防治泥石流灾害,生态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流调节林、沟底防冲林,在泥石流防治区域内,“上游清水区的防护林为水源防护林,它可以减少地表径流,调节土壤和主沟的水文条件缓洪调枯,防治水流对土壤的冲刷,水流调节林则是在中游坡地上起到调节坡面径流的林类,沟底为防冲林。”[7]这样在中、上、底梯次分布配置,能最大程度上防治泥石灾害。

1、水源涵养林

舟曲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区为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山体高大,土壤类型多样适合栽种一些山杉类树木。三眼峪沟主沟舟曲泥石流灾害防治的上游地区。根据土壤类型和地形,在三眼峪沟流域栽种云杉、冷杉、桦及圆桦、柳树等树种。罗家峪沟也属于泥石流发生的中上游地区,在罗家峪上游地区栽种栎类树种。使得形成针叶阔叶混交林或者形成乔灌混交林。

2、水流调节林

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是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最主要的区域,在中游地区营建水流调节林,是防治泥石流灾害的最主要地段。根据地形土壤,在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切沟上方种植云杉、油松、圆桦等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带,在面蚀轻度地带按2~4米为一林带,在面积较大立体型较好的种植柿子和沙棘果树和经济林木等,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林,“在坡面较小,立体型不好的坡面上要密植,先恢复草和灌木,在栽种果树。”[7]在坡面较为平缓的沟带栽种果树等林木。在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切沟下端,要密植树木,选择根系发达的纹党进行栽种,在栽种柿子树与油松,形成针阔灌混交的林带,已达到削减泥石流、调节地表径流的作用。

3、沟头防护林、沟底防冲林

沟头防护林多配置在侵蚀比较严重的沟头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在三眼峪沟头和罗家峪沟头的坡面上与水源涵养林相结合,在水源涵养林间栽种纹党、沙棘等灌木,在中游地段果树和核桃树、灌木相间栽种。“在沟下方做生物活谷坊,扦插青杠树桩与柳树、杨树桩1.5米高,宽5~10厘米,行距0.5米,密植,防止水流对坡面、坡头地表的冲刷,最大程度上保持水土。”[8]

沟底防冲林主要是防止洪水对沟底的冲刷,减轻洪水对沟底以上沟岸的冲刷,造林配置需要阔叶林与灌木、早被相配合配置。根据三眼峪和罗家峪土壤,种植沙棘、柿子树和纹党,株距要较为密集,方法采用穴播栽种。在沟底栽种花椒树,形成灌木与草地相间林带。

4、薪炭林

舟曲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区,牧民较多,能源资源少,人民的对森林的依赖程度高,要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以电代薪工程。在造林上栽种速生薪炭林。在博峪等地方栽种杨树、柳树、洋槐等速生树种,达到保持水土、提高植被覆盖率的作用。

五、舟曲草地的治理

制定严格政策保护现有草地,保护好现有草原面积,利用生物技术治理未完全退化草地,建立草地动态监测数据网络。对破坏草地和乱垦荒现象要依法处理绝不姑息。扎实推进退耕还草政策,加大人工种草面积,因地制宜的种植成活率较高的草类,并大量种植牲畜所需的饲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做好牧民的转型工作,让漫山遍野的放牧改为圈养牲畜,大力处罚过度放牧及是使草地退化的现象。

在三眼峪和罗家峪草地的治理应与林业相结合,在两沟的上方,种植耐寒的草类,与水源涵养林相间种植,形成草甸与针阔混交林带。中游地段,与果林、灌木林间种植牧草,形成坡地的全面绿化。

六、结论

发展生态林业建设不只是林业的建设,包括森林与草地的治理和发展,只有两者相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形成生态林业。发展生态林业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且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全都分布于野外,随时都有可能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损害,因此,在生态林业建设上面,投资大,耗时长。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生态平衡,但是,舟曲地处高山峡谷区,山体大多为岩石山,山体严重,生态环境已经恶化,如不及时治理,将会发生大的泥石流灾害,因此,舟曲只有发展生态林业,才是防治和治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有效途径,同时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杨玲芸.舟曲生态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A].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9):35.

[2]舟曲县志[M].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1996.

[3]颜长珍,宋翔等.生态环境变化对舟曲“8.8”特大泥石流山洪泥石流发生的影响分析[A].水土保持学报.2010.(24).6:259.

[4]国家林业局舟曲特大泥石流调研组.加强林业建设是遏制生态灾害的根本途径——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与森林植被情况调查[A].林业经济.(2011).5:23-24.

[5]王了德.舟曲县森林植被破坏与泥石流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F].甘肃科技. (2012)04.28:154.

[6]马东涛,祁龙.三眼峪沟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学报,1997,17(4):26-31.

[7]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泥石流.商务印书馆.2000:293-294.

[8]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泥石流.商务印书馆.2000:29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