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大课堂丨重返历史现场 人文学院河西走廊考察行纪

 顺其自然h 2024-05-2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考察分队丨人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考察地点丨敦煌、麦积山、兰州

带队教师丨郑弌、黄水石

人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走进河西

他们站在莫高的崖下

望向三危山的夕阳

耳畔是不绝于耳的榆林河谷吹来的风

身周是绵密的麦积烟雨

感受着图像与历史

图片
图片

若我们试图重返历史现场,

我们在寻找什么?

当遗物成为藏品,遗迹隐入苍翠,展签牌、文保碑、讲解词,语词与声调遮掩了图像,图像在其间叹息。那叹息悠长,绵延,似断实续。它沉默无语。

沉默不应是图像的墓志铭。

——郑弌

图片
图片

当我们凝视图像,沉醉图像,观照图像,它不再沉默。它的质料、范畴、名字、个性,重新汇成记忆的绵延之流。当图像挣脱风格标签的烙印,重归于中古世界之景,它明了其自身,把捉了时间,它重塑了自身的存在。譬如从莫高到榆林甬道间数不尽的生者真仪,影影幢幢,跨越了千年的光阴,震撼了百年以来的西行者。图像所依附的家族无所寻踪,图像自身亦沉默不语。当话语的喧嚣退潮,它们彼此相邻,等待下一次目光的投注与唤醒。

——郑弌

图片
图片

写生日记

曹卓雯

敦煌莫高窟的考察给了我深刻的艺术与历史洞见。这些洞窟以其保存完好的佛教壁画和雕塑而闻名,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宝库。每个洞窟的绘制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风格的演变可以观察到从北魏到宋的艺术风格变迁。西千佛洞和榆林窟的规模虽小,但其艺术作品精致且保持良好,特别是色彩的运用和图案设计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阳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为我们提供了丝绸之路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视角。这些地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加深了我们对美术史的理解,每一处遗迹都是对早期丝绸之路文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于璐艺

我在甘肃度过了梦一般的十天,从黄沙漫天的敦煌到入目皆绿的麦积山,甚至还有途径定西时落下的雪,以前从未见过的新奇景观一如画卷徐徐铺开在眼前。那些灵动的眼神,栩栩如生的衣物,明明是用泥塑成的肢体,却无端叫人觉得是柔软光滑的。工匠画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奇思妙想来自于他们有趣的灵魂和寄托于塑像和壁画对来世的希望,这些情感让石窟里的塑像都带着蓬勃的生命力,即使已经远隔数百年,经历了多次残损与重塑,你依然不会把它们当做一群泥与木头的混合物,它们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

图片

翻阅资料

周楚涵

从莫高榆林到炳灵寺麦积山,由大漠走向青山烟雨,成为数千年来往来于此处的人中的一个。或站在山间仰望造像;或站在洞窟壁画的供养人旁;或隔着玻璃努力描出壁画的轮廓。只有身处其中才真正感觉到与之的链接:在具体的人身上,庞大的信仰体系和朴实的愿望如何落实、如何作用。无论是壁画,造像,还是博物馆中可见到的简牍和文献的一片一角,当我们站在它们的旁边,在一些细微之处被千年前的人所倾注的真实情感,在历史中经历被发现,被忽略,而又被我们重新注视,被记得。

朱悦

在考察期间,我们重返历史现场,近距离观看各石窟,深入地观察他们所生成的环境、所处的位置,这使我们更加理解了不同石窟的保存状况以及位置选择逻辑。除了图像和相应的知识之外,对我而言最大的触动在于一代代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对这里的情感,他们投入一生的精力做研究,守望着莫高窟。

李佳忆

单程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尚没有磨去启程前对“绿皮火车”的期待,从高楼到田地,从戈壁到雪山,坐在窗边的小凳子上不知不知觉领略祖国近乎“半壁江山”的侧影;第一次这样认真地在石窟里观察——莫高窟、千佛洞、榆林窟、炳灵寺,曾经临摹了几个月的壁画、书上反复出现的插图、课上仔细讲过的结构······如今真真切切地出现在眼前,算不算“他乡遇故知”?

图片
图片

参观阳关遗址

张琬沂

仅仅依靠图册或是在学校来学习艺术史是远远不够的,尤为是在学习如佛教石窟以及考古等,图像之间具有空间关系的对象时,下乡考察,面对面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考察,与研究对象近距离接触,了解其存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将研究对象放置于原本的空间之中,更利于我们对研究对象以及图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解读。就像石窟并非都是简单的长方体结构,窟形各不相同,有的是中心塔柱窟,其雕塑、壁画的分布位置便与其它窟形完全不用,其意义也不尽相同。

艾佳璐

不只是考察而已,是那些跨越年岁的历史进入我的记忆,而后成为我再次看待世界的一部分。双脚踏过之处似无变化,但这记忆已然扎进心里的土地了。石窟里抬头看是不鼓自鸣的天乐,石窟外再抬眼就是广袤无际的世界。我在石窟内外行走穿梭,不曾停下。

图片

敦煌院陈列中心

李智昕

敦煌、兰州、天水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以石窟为主线,在老师的带领下,领略了敦煌石窟之美,千佛洞石窟之奇,炳灵寺石窟之巧,麦积山石窟之险。此次考察,陇原大地给了我诸多惊喜,憨厚朴实的出租车司机,人情味与锅气并存的夜市,唇齿留香的牛肉面,印象深刻的甘博文创,如此种种数不胜数,也令人回味无穷。

宗钰烨

除了莫高窟,我们也深入了沙漠之中,体验了鸣沙山和月牙泉的独特风情。站在鸣沙山之巅,眺望黄沙漫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力量;而在月牙泉边,重游故地,感慨万千,我意识到生命的流转以及个人经验的独特性。

图片

夜晚的鸣沙山

刘嘉茵

每次从烈日下的窟外走进洞窟时,心都会一下沉静下来,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而阳关、塔尔寺等遗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如今的大漠戈壁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兰州的独特风情和麦积烟雨中朦胧的石窟造像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十天的奔波,从烈日走到大雨,也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坚守这片土地研究的学者的艰辛与伟大,也让我意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遗产的责任重大。

牟伊侬

我们在做艺术史研究时总会反复遇见一个概念:场域。它提醒我们必须将艺术作品置于特定的历史与空间范畴内,建立在其上的讨论才具有意义。我想,这也是我为外出考察所抱的最初的期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牟伊侬同学的手绘笔记

陈安琪

兰州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在兰州省博物馆的参观中,铜奔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件文物,更是对古代文明和艺术的生动展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次参观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李月竹

在进入窟区的一瞬间,敦煌之美仿佛得到了具像化。千佛圣地、彩绘绚烂,朝拜者熙熙攘攘,礼佛声不绝于耳。榆林窟、西千佛洞、炳灵寺、麦积山石窟......或绚烂多彩,或庄重肃穆,精细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得每一尊佛像都饱含生命力,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图片
图片

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和敦煌市博物馆

周小天

考察过程中,我们的线路从石窟到博物馆,再回到石窟,在场域空间和作品之间反复建立起联系。作品和空间的互相成就,所产生特定的功能和意义,正是外出考察的意义所在。不断地在这种关联性中,尝试回归到历史原境中加以理解。作品和空间在不同的区域相呼应着,引导我们去追寻探索。层层覆盖的石窟壁画,被反复重修的塑像......这些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时至今日,我们作为历史的亲历者甚至是创造者,放下书本走出课堂,重返历史现场,以真实的观者视角,感受前人的巧工细琢。手电照在洞窟墙面的那一刻,被尘封的岁月被重新打开,岁月沙尘不会掩埋昔日辉煌,历史本身始终在散发厚重的力量感。

图片
资料来源:人文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