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经济思维思考技术问题

 振王府图书馆 2024-05-25 发布于湖北

讲创新课时,我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理论往往是“正确而无用”。几何学理论告诉我们: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狗没有学过几何,但追兔子的时候也会按直线走。同样的道理,人们在实践中往往会自觉地遵循某些理论的原则。所以,理论对实践者的指导作用其实不大。这样看来,我的理论也容易落入这个陷阱:如果企业家看到可以赚钱的思路自然就会去做,还需要理解我的观点吗?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经常会反思自己的理论:这些观点对读者有用吗?

对此,我想起若干年前的一个观点:理论往往不能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告诉我们不应该怎么做。同样,面对数字化转型,没有哪个理论可以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如果理论可以告诉你怎么做,大家都会这么做了。这时,就会出现经济学上的一种现象,叫做合成谬误:一个方法被少数人掌握时是有效的,被多数人掌握后就会变得无效。有经济价值的工作往往需要“因地制宜”,结合自己的特点。这样的方向往往只有你自己才想得到。别人最大的能耐,无非是启发你想到。等你想到以后,就可以用理论来判断:这样做是不是可行。

做为一个技术专家,经常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郭老师您看这条思路是不是可行?对于这类问题,我会考虑两个层次的问题:1、技术上是不是可行?2、经济上是不是可行。

我判断技术可行的方法很简单:找个非专业的人士去谈,他觉得可行就可行了。我在宝钢的时候,单位有位大姐是技校毕业的但脑子很清楚。我有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想法对她说。她听得明白,我觉得大体就靠谱了。反之,如果有人对我说,需要搞一个机器学习算法去解决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我就会劝他慎重。除非这个难题已经解决了,剩下的都是简单的原则。这就是我所谓的“技术逻辑简单”。当然,对于一个实用技术,我还会问题几个问题:技术应用过程有哪些干扰、场景有哪些变化,面对这些干扰和变化,如何做到安全、稳定、可靠?这就是所谓“业务逻辑周密”。业务逻辑周密的程度,其实主要看人的素质了。我经常对儿子说:“简单题目不做错”是培养人思维周密性的。

许多人确认了技术可行性以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其实,绝大多数技术可行的项目是没有经济可行性的。我的理论是提醒大家要关注经济可行的。经济可行有个基本的常识:用户的需求是真实的。现实中许多用户提出的需求是伪需求,如果不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很可能就会面对“伪需求”。分析需求时,要避免一种错误的思维:对别人有用就对我有用、先进企业用的我也要用。对企业来说,技术的经济性个性化很强。对别人有用并不意味着对你有用;别人的经济性强并不意味着你的经济性强。分析需求必须针对具体的对象,盲目模仿先进企业这种走捷径的办法,经常会导致企业误入歧途。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技术的市场有多大、发展前景如何、是否易于知识复用、开发成本和时间要求如何等等。最近10几年,工业4.0 和工业互联网先热后冷,许多企业遇到的困难在本质上都是经济性问题。同样,把工业互联网用在管理领域、能源领域,是因为这些领域的经济性好;发展远程化技术,是因为技术未来的价值大;我强调用工业互联网支持持续改进、标准化,也是因为这些方向的潜在价值大。所以,这些观点本质上都与经济性有关。

经济性是个需要算账的事情。虽然具体的账目不容易算清,但我也发现了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比如,如果不能实现知识的复用,项目的经济性往往就不好;如果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档次低,数字化技术的经济性就不好。项目的经济性不好,技术上就容易失败:如果技术经济性不好,领导就不太关心这项技术、持续的投入就少;技术就很难持续改进、适应现场的变化,人们就越来越不愿意用。最后往往是用着用着就不用了。反之,如果用得好(其实就是用户感觉经济性好),技术就会有持续改进的动力,就容易越用越好。

我这些年的体会,往往与“算经济账”有关。比如发现管理中的潜在价值、自动化基础上的数字化、为知识复用创造条件、寻找知识可复用的场景、为持续改进创造条件、为数据建模和分析建立条件、通过迭代优化创造价值、以终为始防止折腾、先做成后做好.....

孟子讲过一个“缘木求鱼”的故事:人跑到树上是捕不到鱼的、因为树上原本就没有鱼。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从技术角度理解数字化,往往是无法理解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原因的。因为现在的各种热点做法,多少年前就有了、方法也不算复杂。导致数字化技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经济性的改变。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分析技术的前景,也应该从经济性的角度去分析。中国学院派专家的无聊之处,就是告诉大家从技术角度找原因,去做这种“缘木求鱼”的事情。但也有许多人相信这些专家的话。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人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遇到某个技术问题想不通,注意力就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了,就不会考虑其他(如经济性)问题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我过去也有。但我后来意识到:遇到难题的时候无非是两种做法。一种是对问题本身进行变通(两种变通方法是:养花不生烂叶子和创造条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变通方法,就干脆放弃。很多人的毛病是想不到变通又舍不得放弃,总以为来一个大神就能把问题解决了。而我们的许多专家,自己也乐于充当这种无所不能的“大神”:只要把问题给我,我就能做。

最近我写讲稿的时候,力求用经济的逻辑解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写这种逻辑的前提,是要学会问题转化的思维,把技术问题转化成经济问题。过去我曾讲过一个段子:农民家里的粮食不够吃怎么办?最直接的做法是精耕细作增加产量、也可以开垦荒田增加土地面积、还可以更换高产的农作物。这些办法都是技术问题。有时候,技术问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不如变通一下:放弃务农进城打工,如果能赚更多的钱,就可以买到足够的粮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