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的下葬过程有多恐怖?明史给出的资料,让人胆战心惊

 Jamiuw 2024-05-25 发布于上海

有人说“没有人能高兴地从《明史》中走出来。”

《明史》是清朝建立初期政府组织编撰的,里边对明朝的有些记载看得让人十分沉重,其中有一项就是明朝的下葬制度。

《明史》专门大篇幅记载朱元璋下葬情景,如身临绝境的绝望窒息的代入感,看得人胆战心惊。

让人看的胆战心惊的就是殉葬制度。

内容图片

殉葬制度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比如史学家找到大量切实的证据证明古埃及就有活人殉葬的制度,同一时期不同的地方,两个毫无交流的人类文明却不约而同的做着同样的事情。

中国殉葬制度最早记载是殷商时期,当时因为“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虽然没有被归纳提出来,但是已经在意识领域形成了,上到贵族统治者下到贫民,都统一认为人死后还会以灵魂的形态存活于世。

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有权有势的贵族就会在下葬时把死者生前的妻妾仆人等一块埋了,殉葬制度就这样一代一代沿袭下来,已经形成惯例。

直到汉朝建立,刘邦草根出身,一步一步走到这里,见识了太多生离死别,他觉得殉葬制度十分残忍,再加上秦之后多年战乱国家需要修生养息,于是刘邦直接把殉葬制度废除了。

但到了辽时期,殉葬制度再次被搬上历史舞台,这个时期殉葬制度已经有了活人直接被封进墓室的情况。

内容图片

被封禁的人要么因为缺氧或者吸入墓中有毒气体而死,要么因为没有食物和水被饿死,无论如何死前都十分痛苦,出土的这时期的墓室基本上都是十分凌乱的残骸。

就这样到了元朝,成吉思汗死后殉葬直接达到两万人之多,据说当时组织修建成吉思汗墓的工匠和负责官员也都被秘密关进墓室,就是为了防止墓地泄密引来盗墓贼。

据记载,当时官兵突然秘密接到命令要封闭墓室,但还在墓里边的工匠和负责官员反应过来,就赶紧往外逃,然而官兵把守着出入口,逃出来的人都直接杀了。

为此,后来工匠修建帝王墓的时候都有偷偷留个暗门用来逃生的惯例,因此后面虽然殉葬的活人很多,但实际上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逃出来的,当然逃出来之后这些人只能隐姓埋名做了黑户。

后来留暗门的这个秘密被当权者得知,然后就再次沿袭殷商的殉葬制度,活人杀死后再丢进墓室,之后的殉葬制度都是如此了。

内容图片

时间来到明朝,《明史》对朱元璋做了详细记载,尤其是对于朱元璋死后的殉葬仪式,很突兀的进行了生动渲染。

《明史》中说朱元璋死前交代,要把他前朝得力官员和后宫中宠爱的美人一起殉葬,另外承恩雨露但没生孩子的嫔妃宫女作为添头也要殉葬。

同时朱元璋为表达英明,给殉葬人员进行了极大的补贴与奖励,殉葬人员可以选择死法,死后不但自身将获得极尽哀荣,其所在家族也会加官进爵,甚至很多爵位都能世袭罔替。

补贴是统一的,但是奖励却根据“贡献”而定,比如主动殉葬的要比强制殉葬的人获得的奖励多很多,甚至对于想要逃避殉葬的不但要被强制杀死,还会给家族“蒙羞”,家族会受到申斥处罚。

再比如有些嫔妃貌美娇俏,深得朱元璋宠爱,那么为了让这些人死后能依然保持好皮相,她们的死法只能是饮下水银,这些人的奖励则更加丰厚。

当然只针对那种主动喝下水银的,对于那种拼命反抗而被强行灌下水银的照样会惩罚其家族。

当时朱元璋宠爱的嫔妃中必然有生下孩子的,如果是皇子那就“免殉”,这是朱元璋特意交代的,但是如果生下的是公主,那就不能“免殉”了。

据说当时朱元璋十分疼爱的一个女儿哭着央求朱元璋不要让她母亲殉葬,朱元璋无力地躺在床上但不能阻碍他生气,当着女儿的面让宫人给她母亲送去了毒酒。

交代完一切后,朱元璋溘然长逝,然后殉葬也开始了。

内容图片

前朝被选中殉葬的官员大多数家大势大,人脉也盘根错节,因此多番运作下,这些官员给自己找了一个新途径,就是参军,从一个小卒做起,失去了高官厚禄,但保住了生命,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而后宫嫔妃就比较混乱了,主动殉葬的大有人在,其中明白逃不过去认命的有之,把死后哀荣和家族荣耀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也有之,这些已经占了大多数。

还有部分散尽私财贿赂守将逃回家的人,但是这部分人中又有一大部分被家族重新送了回去,这些家族或者害怕东窗事发,或者对皇权愚忠到底,或者希望能牺牲一人换取家族利益。

其实有些家族还是十分疼爱孩子的,家族出面奔走斡旋,也成功把自家要被殉葬的孩子救了回来。

这些不论是逃回家里被家人藏起来的人,还是被家人付出极大代价救出来的人,她们的后半生要么远嫁,要么背井离乡与家人一生都未再见,要么青灯古佛苟活于世,再也不能活在阳光下。

当然也有直接逃跑的妃嫔,但是当时殉葬命令是临时下的,命令下达之前皇宫已经被军队围上了,一旦有人贸然逃跑就被当场格杀。

后来有人分析朱元璋要前朝官员和后宫嫔妃殉葬的原因,除了朱元璋希望他死后也能继续享受帝王生活和权势这样的老论调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朱元璋希望能给后代肃清朝堂后宫。

毕竟历史上“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事件可是如雷贯耳的,那么以此类推,朱元璋为了给儿孙留下一个比较清明的朝堂后宫,借着殉葬的名义把这些不安定因素处理掉,也不是不可能。

内容图片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有史料记载,当时被选中殉葬,后来被迫做一个无名小卒的朝廷官员,大多数都是结党营私,贪污受贿,不做实事的人。

当然还有一部分兢兢业业的官员,但这些主要是世家大族,其家族的力量就不可小觑,世家在朝堂上有时候都能说一不二,朱元璋经常对这些人无可奈何。

那么,朱元璋借助殉葬,拉这些人到地底下“办公”,成功帮后代解决了一大麻烦。

至于妃嫔美人,因为古代女子地位实在低下,哪怕贵族女子,都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作为人的尊重,加上历代殉葬基本上都是妻妾妃嫔,她们殉葬可以给朱元璋“肃清朝堂”掩人耳目。

当然,因为《明史》是清朝统治者组织编撰的,后世史学家们尝尝对其真实性存疑。

毕竟清朝统治者对明朝,尤其是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抹黑可是有明晃晃的证据的。

那么,《明史》为了抹黑朱元璋,把朱元璋下葬写得特别残忍也不是没有可能。

另外,清朝前期殉葬制度可是实打实的,清朝建朝立代初期很多制度都是绕开明朝,直接效仿元朝的。

那么《明史》中关于朱元璋殉葬制度如此详实的描述,可能一定程度上就是清朝当时的殉葬制度真实情况,或者说是元朝殉葬制度的真实情况。

反正不论如何,殉葬制度真的是历史中最大的糟粕之一了,这一制度藐视生命,处处透露着野蛮的残忍,曾经这个制度推动了历史,最后这个制度又湮灭于历史滚滚车流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