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昵称12024175 2024-05-25 发布于河南

正值初夏,北京环路、绿化带和街头巷尾的月季花俘获了市民的心,姹紫嫣红、绵延不断的“月季项链”为北京增添了一抹亮色。大家感慨,感谢当初决定在北京环路种月季的人,也感谢培育和养护这些花朵的人。是谁为北京戴上了这条“月季项链”?

“感谢决定在北京环路种月季的人”

午后的北京气温已经逼近30℃,东三环上有点堵车,但网约车司机刘师傅心情很好,路中央隔离带上沿路盛放的月季花让他在奔波中感受到轻松。“挺好看的,比看栏杆感觉好多了,行车记录仪里拍到的我都导出来发朋友圈。”

东四环中路辅路上,小宋正在等待去上班的公交车,面前的绿化带里就是“月季花墙”,她拿起手机记录下来。小宋说,在北京这座节奏感比较快的城市里,这样的美景增添了生活的幸福感,等车也变得有点喜悦。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东三环上的月季花/记者拍摄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车辆行驶经过盛开的月季花/记者拍摄

5月的北京是属于月季的。粉黄渐变的“光谱”、鲜红的“御用马车”、粉色的“大游行”......长达300多公里的“月季项链”装点了这座城市。社交媒体上,人们纷纷上传身边的月季美图,由衷地赞叹,“感谢那个决定在北京环路上种月季的人”。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网友们的发言/社交媒体截图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东二环上的月季花/记者拍摄

“月季项链”从何而来?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世伟回忆,1987年,月季、菊花当选为北京市花,三年后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这期间,二环、三环路上栽植了大量丰花月季,包括“红帽子”“杏花村”等品种,但这种月季是单瓣开花,颇显单调。

到九十年代,市园林部门和当时的园林科研所决定尝试在三环路试种藤本月季,后来开始大面积推广和应用。“藤本月季能沿着栏杆攀爬生长,产生一种立体的效果。但当时也没把握,就从北京电影制片厂那段三环路开始试的,长了两年发现效果很好,就奠定了继续种月季的决心。”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北京的一路繁花/记者拍摄

当年的尝试带来如今的一路繁花,不仅为北京市民提供了情绪价值,也“惊艳了世界”。赵世伟说,他曾有一个美国的朋友来到北京,赞叹“月季项链”的震撼效果。“国外的月季以私人种植为主,规模上难以有所突破。像北京这样一呼百应地大规模推广月季种植,在国际上确实十分少见。”

花开背后

花开得好,离不开绿化养护人员的悉心栽培。凌晨12点到5点,车流和喧嚣褪去,他们的工作开始了。摆放好锥桶隔离出一条车道,养护人员进到白天难以近身的中央隔离带,为月季修剪枝叶、施肥、浇水。

朝阳区园林绿化局绿化一队三环路养护班负责从长虹桥到分钟寺11公里的三环路绿化带养护。班长吴晓冬说,每年3到4月,他们都会集中上快线修剪月季越冬后的死枝、抽枝,并补植新的月季,6月第一轮花开过后还需上线养护,到了8月再统一修剪一次,确保“十一”时整体开花的效果。每次基本都需要约50人连干三夜,才能完成11公里的月季养护任务。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绿化养护人员凌晨作业/朝阳区园林绿化局绿化一队提供

月季喜阳光也喜水分,除了集中养护,平日里的打理也必不可少,吴晓冬总骑着电动车在东三环转悠,查看月季的状态。“特别是到七八月份,北京的气温最高­能达到40­°C,环路上体感接近50­°C,我看到哪块月季打蔫了就着急,一看就是晒的,缺水了,赶紧联系安排水车晚上灌足水。”第二天一早,“精神抖擞”的花朵又会在人们眼中怒放。

在市民看不见的地方,隔离带的花坛里隐藏着几根粗粗的黑管子,上面分布着细密的小孔,分时段定时开启,“润物细无声”地为月季进行滴灌,解决白天浇水的问题。

朝阳区园林绿化局绿化一队养护负责人刘旭说,月季正值盛花期,每天都需要浇水,但环路中间绿地面积不大不好存水,白天养护人员也不能进入主路。“咱们也想一次浇足浇透,但是那样水容易溢出来,影响行车,所以用滴灌这种形式,很容易渗透,让土壤保湿。”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郡王府附近,烈日下的园林绿化工作人员正在悉心养护月季/记者拍摄

如果说道路上绵延的花朵是一条“月季项链”,那各大公园集中绽放的月季就像是点缀在北京城间的颗颗明珠。

天坛公园的月季园已经有60年的历史,300多个品种、上万株月季正值盛花期。相比环路上的藤本月季,这里的月季花朵更大、颜色更鲜艳、花型更多样。红双喜、阿尔卑斯山日落、白佳人......天坛公园月季班班长富迎辉说起月季来滔滔不绝,在他看来,养花是一门需要耐心、细心和匠心的功课。

“得多走多看多观察,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手也得勤,我的技术水平再高,坐在那儿也养不出来好花。”养几棵花是闲情逸致,养上万株花其实是一份繁重的工作,一天多次浇水、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有一个环节没做到位,就开不出美丽的花。富迎辉说,植物不会说话,要尽量替它着想,花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市民游客在天坛公园月季园/记者拍摄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天坛公园月季班班长富迎辉修剪月季/记者拍摄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天坛公园月季园中盛放的月季花/记者拍摄

在月季园的芳香月季区一隅,12株深红色、花瓣层层叠叠的“恩钿女士”显得高贵典雅,这是以“月季夫人”蒋恩钿女士名字命名的品种,承载了传承的深意。2023年,世界月季协会联合会为祝贺天坛月季园建成60周年,向天坛公园赠送了这一品种的月季。

1959年,自美归国的蒋恩钿女士受邀担任天坛月季栽培顾问,在她的指导下,天坛公园开始筹建月季园,并于1963年正式开放。当时的第一届月季展轰动全国,每天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观。一天朱德、陈毅一起来到月季园,陈毅对喜养兰花的朱德说,你是“兰花司令”,又指着站在旁边的蒋恩钿说,你是“月季夫人”。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蒋恩钿女士/来自网络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天坛公园中的“恩钿女士”/记者拍摄

60年过去,天坛公园依然是市民观赏月季的最佳选择之一。今年已经53岁的富迎辉17岁就来到天坛,一直守护着这里的月季。“从蒋恩钿老师,到师爷辈的刘好勤师傅和我的师傅李文凯,到现在我们这一代,一直延续了天坛月季的传承。现在我们条件好了,专心努力提高养护水平、精准控花的水平,实现了月季四季长春的美好愿望。”

月季复兴之路

如今,北京的道路和公园里种植的更多是国外品种的月季,但其实,1867年世界上第一朵现代月季的诞生,是中国古老月季与欧洲蔷薇嫁接的结果。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世伟说,宋朝时中国就有“一年常开四季花”的月季,是国外没有的。到了清朝,国外的植物猎人来到中国,把月季等通过东印度公司送到欧洲,跟当地的蔷薇属的植物进行杂交,培育出了既漂亮又能反复开花的月季。“没有中国的月季花,就没有现在多姿多彩几万个品种的现代月季。”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盛开的月季花/记者拍摄

国外的月季育种已有约200年的历史,现代月季品种达到4万多个,国内在这方面稍显落后。如今,国内月季育种人也在努力,培育出更适合中国气候环境和审美的月季品种。

走进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的月季种植资源圃,一大片各种颜色和花型的月季正在盛放,其中很多在市面上未曾见过,都是研究院正在培育的新品种。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冯慧正带着同事和学生穿梭在花丛中“选美”,他们仔细端详花型、颜色、叶子,闻闻气味,觉得好的就在花旁插下一根长签,代表可以继续观察。这是月季育种的环节之一——筛选杂交后的子代。

冯慧说,起初月季育种每年只能做到两三千株杂交子代,可选择性不是很大。2019年后,研究院使用规模化的育种技术,现在每年杂交5万多朵花,能拿到25万粒种子、10万株杂交子代,从10万株子代当中选出1000株种植,再次筛选。“今天地里插签的应该有100多株,一直到年底还要反复观察,最后大家一起讨论申报哪一个品种。”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冯慧正在筛选子代月季/记者拍摄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冯慧正在为月季杂交授粉/记者拍摄

培育一个月季新品种,至少要10年。冯慧说,这期间要经历杂交授粉、播种、多轮筛选、扦插或嫁接繁殖等漫长的过程。日复一日,风吹日晒,在泥地中授粉施肥,打药浇水,戴着草帽,穿着围裙,冯慧笑称大家都是“城市农民”。作为一名育种人,冯慧有时会有些沮丧,因为4万多个现代月季品种,能想到的花型、花色似乎都已被育成。但从业20多年来,培育中国月季品种这件事,冯慧没有动摇过。

“国家一直在提种业振兴,实际上不光是农作物的种业振兴,也包括花卉的种业振兴。咱们用人家的品种要交知识产权的费用,自育品种就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冯慧说,欧洲等地的气候环境和中国不一样,她希望能育成一些有中国特色、适合国内气候环境的月季品种,向着育出低维护、抗寒抗旱、连续开花能力强的月季品种的目标努力。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培育出的月季/记者拍摄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世伟说,推广一个新品种其实并不容易,需要时间和一定认识水平的提高,但作为月季育种人,只有培育出真正能够打动人的品种,才能更快地让市场接受。“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品种,其实只要是好的,我们都欣然接纳。但是作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我们当然希望自己培育的品种能够被更多的人栽培应用,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它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培育出的“红五月”“春潮”“新时代”等42个品种拿到新品种权,还有60多个正在申报。“红五月”这一比较成熟的品种被种在了天安门广场前,还推广到内蒙古、辽宁等地。

花朵摇曳,但冯慧的愿望很朴素。“今年我50岁了,最大的梦想是在我退休之前,月季能栽到北京的大街小巷。等我退休了遛弯的时候,能看到自己育的品种就很满足了。”

深度 | 谁为北京戴上“月季项链”?

自主培育出的月季品种“红五月”/记者拍摄

一路繁花,是北京的美和浪漫,这背后,总有人在付出和守护。正如开篇提到的市民的感谢,我们读懂了这种浪漫和守护,也是一种别样的“双向奔赴”。

记 者 | 赵明聪

编 辑 | 朱艳婷

主 编 | 程 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