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溪文化研究触动我们福建行

 流星雨刘鑫 2024-05-25 发布于浙江

寒溪文化研究触动我们福建行

 邓亚平       

2024年2月14日,应方寒溪第十四代裔孙,兰溪市寒溪文化研究会会长方协庭先生之邀,我与方会长、寒溪文化研究的资深专家胡星火、刘鑫,以及刘鑫老师的夫人一行五人,风尘仆仆地前往闽地南平、三明、莆田、福州等地,寻访当年寒溪先生在福建游学时的历史轨迹,并寻觅寒溪先生当年的老师林翰,以及好友林埜、林俊、林春泽、郑善夫等一干至交与寒溪先生的不寻常交往的韵事。

这是一次不寻常的走访,我们肩负重任,带着使命,由方会长亲自驾车前往,途经龙游、衢州、江山、蒲城、武夷山、建阳、建瓯、延平等地,因这天是春节后的年初五,路上车辆特别拥挤,一路上被车堵得可谓辛苦至极。

第一站,我们先驱车直向福建南平而去,因路途遥远,且车流量较大,沿途由方会长和刘师母两人轮流驾车,车行六七个小时后,才到达南平。到南平市区时,已近晚上20点钟。当晚,下榻延平区“福建林业技术学院”校区。

延平区,隶属福建南平市,位于福建中北部,长住人口约45万。据历史记载,延平设市已有1800年的历史,它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设立,据说“延平”二字原是寓意“南疆平定”之意。这里,历史上曾经有过剑津、剑浦、延平等多种称呼,直到1994年南平地区撤销改南平市后,才设立延平区。

目前,延平区境内有4A级景区“溪源峡谷”,有被誉为“福建庐山”的避暑胜地、省级风景区茫荡山、以及九峰山、明翠阁、双石塔、茶洋宋窑遗址、古道三千八百坎、石佛山等名胜古迹。但这些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遗憾,因为我们这次根本就不是冲着这些名山胜景来的,也根本没有时间去游览。我们此行的目的只是侧重在寒溪文化的研究上。

一般的人都知道:延平在古代时教育非常鼎盛,是个人杰地灵,才人辈出的地方。有北宋元丰年间(1083年)中状元的黄裳,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曾先后在此创建书院,讲学传道,使延平区赢得“东南邹鲁”和“理学名邦”的美誉。可再好的名胜、风光,我们也没有时间去欣赏。因为我们这次行程的目的,是为了寻访当年兰溪隐士方太古先生在理学之邦闽南一带的足迹,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年太古先生在这方土地上的好友林埜、林俊、林春泽、郑善夫等人,以及方太古的老师林翰先生的足迹,把寒溪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2月15日,上午约七点半,我们心急火燎地往第一个要去的目的地出发。我们第一个要寻找的是当年方太古的忘年之交林埜先生的历史。因为,林埜是尤溪科竹人,是明正统年间的进士。所以,我们一离开延平,便急于向三明市尤溪县扑去。

尤溪县始建唐开元29年(741年),历史上隶属福州市,1983年始划为三明市属管理,尤溪离开延平市区约80公里多路程,但是,林埜的家乡却不在尤溪县城,而是在一个叫西滨镇科竹行政村竹溪自然村的小山村里。

西滨镇科竹村的竹溪自然自然村,坐落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之中,这里山高林密,地少人疏。可如今,这里的经济依然还是欠发达,与我们浙江普遍的农村来比的话,经济发展要落后的多。但在这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却是当年方太古先生的忘年至交好友,明代尤溪进士林埜的故乡。

因为竹溪村是一个海拔不算高,但却山峦重叠的地方,这个村庄不大,却建在高高的山坡上,这里层峦叠嶂,坡高路陡,土地贫瘠,粮食难出高产,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村里几乎看不见人。我们在整个村子里只看到几个老年人,但却在村子里顺利地找到了“林氏宗祠”。更庆幸的是,竟让我们遇到了祠堂的管理者,他叫林有才,是位年近八旬的老长辈。他听到我们说是浙江过来的,是为了寻访林埜历史资料的来意后,非常好客,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林有才带我们进了“林氏宗祠”去寻找资料,并拿出了珍藏在宗祠里的《竹溪林氏族谱》供我们查阅。

遗憾的是,在竹溪我们查到有关林埜的资料并不多。按照《竹溪林氏族谱》资料上所说,林埜的家乡确实是在地处闽中的尤溪县。他的“先祖是林善齐,是从福州城南迁居南平社溪里(今炉下镇)的,后传六代至林兴仁。

林兴仁是林文英的儿子,他从南平炉下迁入尤溪十三都大地头为陈家上门女婿。林兴仁生六子,林埜是长子。

“林文英是南平社溪里村的始祖,生两个儿子,长子兴林、次子兴襄。林文英的长子,是彩城大地头的始祖林兴仁,林兴仁生六子,林埜是长子,林埜下面有五个弟弟,分别叫林旷、林书、林田、林住、林久。

林埜有七个儿子,他们叫林意、林志、林石、林坚、林孝、林世、林传。

可惜,在竹溪查到的,除了这简单的几句话外,却没有见到林埜其它更多更详细的资料。最后,只在《宗谱》上看到一张世系图和林埜;尤溪科竹,进士,布政使司,明正统年间。”的字样,附图如下:

附:彩城大地头世系图:

文英(南平社溪里)

兴仁(入赘大地头)

林埜(大地头始祖)、林旷、林书、林田、林住、林久

林意、林志、林石、林坚、林孝、林世、林传

                        

                        林连、宗荣、林崇

                                    

                仁房 、义房 、礼房、智房、信房

注:仁房(南平埔头)、义房(尤溪后楼)、礼房(十三都下园底)、智房(双洋村尾)、信房(十一都白莲)

从科竹村的情况看到,林埜虽然是明代一位优秀的进士,但他的家乡对他的进士文化并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采用其他的文字来更多地渲染他,这实在是很可惜。

因为,在竹溪,我们找不到关于林埜的其它资料,我们只好根据宗谱所记述的和在当地人的指点下,驱车直向彩城大地头而去。因为这里的人告诉我们要查林埜的资料必须到彩城大地头那边去,原因是林埜之父是彩城大地头村的始祖。

于是,我们便驱车直向大地头方向驰去。

大地头村是尤溪县西滨镇彩城村的一个自然村。

谁知,我们第二站要去的大地头村山更高,路更陡。竹溪村离彩城大地头村约有20多公里的路程,大部分都是绕陡峭的山路盘旋而上,山路的落差很大,曲曲折折不知有几道弯,汽车行驶期间如在转陀螺,几乎把人转的晕头转向,如果没有一点定力的人是一定会晕车的,幸亏我们几位都是有定力的人,哈哈。

等到我们找到彩城大地头那个海拔650多米的山村时,给了我们的却是一个很大的失望。因为,在这里已经找不到一户姓林的住户了。据当地村民说:“这里姓林的人家,已经在几十年前全都迁向后楼那边去发展了,如今这里已经没有姓林的住户了,只留下一座纪念林氏先人的宗祠”。无奈,我们便只好到林氏的宗祠中去查找一下,结果同样没有找到一丝有用的证据,只是在墙上同样看到:

“林埜;尤溪科竹,进士,布政使司,明正统年间”  这几个与竹溪一样记载的字,其它的便一无所获。

后来,我们根据《竹溪林氏宗谱》和当地村民的提示,便驱车返程向后楼村寻去。

第三站,我们终于找到后楼村,后楼村在尤溪县的洋中镇,距离彩城大地头村约35公里。幸运的是,我们在后楼村找到了一位叫林昭庙的热心人,并终于在他家的《宗谱》中查到了林埜的一小部分资料。

当时,我们在这里查了半天,只在一张“韦公嫡系图谱”中看到林埜的一丁点信息,那上面也只标注着“九牧二十三世,闽林三十九世公林埜”的几个字,其余的也没有什么收获。后来,在《博陵西河郡姓氏本源世系》中也只看到同样介绍林埜公的这几句话,仅此一小部分资料而已:

再后来,在查找“历代进士人物”表时,也在其中只看到“林埜;尤溪科竹人  进士  布政使司  明正统年间。”这一句话,说明,有关林埜的资料仅此而已,其他的已经很难找寻得到了。这确实是一种遗憾。

后来,通过林昭庙等人的介绍,我们驱车前往下一站闽清县省璜镇的山边村。闽清县省璜镇的山边村离开后楼村大约有72公里。在山边村我们联系到了林谋灿、林京生两位林氏族人,林京生是位乡村医生。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两位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款待。并终于查到了少部分有关林埜的生平资料。

据《华山林氏族谱》(华山:即现在的山边村)九牧诸公略记:“埜公:兴仁公长子也,公赋性歧疑,博涉群书,好义疏才,胆气尤英。明正统间,沙尤寇乱延。公自陈效力,率民众慨然从行,战之建阳高阳里,俘其渠魁谢保大、邓茂七匪徒180余人,斩首60余级。所至克捷。延平府志有记载,授封尤溪主簿,晋升江西布政司。妣李氏、张氏。生意、志、石、坚、孝、世、传七子。公于大明正统间由杜溪里携眷遂居南溪里十三都竹溪之地,景德庚午年择大地小圆底筑室居焉。”从以上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林埜是位文武双全的英雄,是位非常具有智慧和战略谋略的官员。另外,还有两处也有对林埜的记载:

1、根据“韦公嫡系图谱”:

文英(闽林37世、九牧21世)——(闽林38、九牧22)兴仁、兴襄。

兴林(闽林38世、九牧22世)——(闽林39、九牧23)埜、旷、书、田、住、久。

(闽林39世、九牧23世)——(闽林40、九牧24)意、志、石、坚、孝、世、传。

(闽林40世、九牧24世)——(闽林41、九牧25)宣。

2、根据“博陵西河郡林氏本源世系”:

兴仁——埜  ——金生、木生、水旺、火明、土信、家世、永传。

——意(金生)、志(木生)、石(水旺)、坚(火明)、孝(土信)、世(家世)、传(永传)。

——宣(吉)。

——通溪、达溪、明溪。

除此之外,其它资料依然很少,但终究也是应该庆幸的。因为,我们终于有了一点发现,也算是没有到福建这边白白辛苦一趟。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细细查找林埜公的足迹呢?按理林埜公要比方太古年龄大很多岁,他们之间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研究呢?据查证,林埜是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的进士,1451年任尤溪主薄,他任主簿时,方太古还未出生。方太古(1471—1547年)。如果按照,林埜20岁中进士,25岁任尤溪主薄时来计算,到太古出生的1471年时,林埜已经是45岁的人了。再说太古是在十八岁那年赴福建向林翰学《春秋》的,这年已经是1488年了,那么到林埜已经是63岁的高龄老人了,可是,后来两人却成了忘年之交。说明什么呢?说明方太古的为人和学识肯定得到了林埜的认定。从这一点来看,方太古不但是一个有懿得风范的人,也是一个有高深学问的人。正因如此,才会被林埜青睐,最后两人称为好朋友的。这也就是我们此次前往寻访和考证的重点之一。

因时间关系,当日晚上我们告别山边村,下榻在附近的省璜镇上。

2月16日上午约七点钟,我们因任务艰巨,时间紧张。所以,抓紧时间离开闽清县省璜镇向莆田市方向出发。沿途经闽侯、永泰、仙游等地时,我们是一路在寻访着的。

上午十时多,我们的这一站走访了莆田市博物馆,本欲想在这里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在馆内查到方太古另一位至交林俊的资料。结果,虽然在这里查到了林俊的一点零星资料,却没有查到林埜更多的资料。运气的是,我们在博物馆里认识了一位热心帮助我们的老师,他姓许,叫许峰。许峰老师非常热心,当他了解到我们的来意后,很热心地帮助我们联系了当地专门研究林氏历史文化的一位专家。

在许峰老师的联系和当地居委会领导的帮助下,我们终于与莆田林家的后裔,专门研究林氏历史文化的“鲲鹏文化”社林伟华先生进行了对接。在林伟华先生那里了解到“林俊故居”(已不存在)的基本情况。林先生告诉我们:“有关林俊故居的遗物已经基本没有了,而今唯一留下的只有一块石碑,这块石碑非常珍贵,是目前唯一的国宝级遗产,现保存在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玄妙观三清殿’内的墙上。不幸的是,因为这正是春节放假的时间,殿内不开门,我们无法进去一睹这国宝级的文物。

后来,还是林伟华先生有办法,他通过关系,带我们走后门,才进殿去一睹那国宝级的文物。同时,我们又从林先生他那里又查到了林俊的部分资料:

“林俊(1452—1527年),字待用,号见素,晚号云庄,兴化府莆田人。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官至工部、刑部尚书。他是方太古先生的至交好友,正是我们此次要查找的第二个重要人物。据莆田博物馆资料显示:“自唐至清,莆田共出了2482位进士,19名状元,2名武状元。有'一科二状元’、'魁亚占双标’、'一家九御史'、'一门五学士’、'兄弟两宰相’等科甲佳话。而林俊是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彦榜的进士,明世宗嘉靖、万历朝,林俊曾出任工部、刑部尚书。”。

同时,我们在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居委会。无意中还发现了坐落在北河边路54号,一位叫林文俊的进士的故居“河边林氏”老宅。见宅子建造的很雄伟、壮观,用料也非常讲究,可惜无人管理,如今遭到了严重毁坏,已经严重破烂不堪,成了危房,真是让人唏嘘和心痛不已。

经查证,林文俊(1487—1536年),明代福建莆田人,字汝英,号方斋,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谥文修。遗憾的是林文俊非我们此次要寻找的对象。于是,我们只得放弃对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非常可惜这座明嘉靖年间建的“河边林氏”宅院建筑得如此雄伟,耗费之巨令人震惊,它从1522—1566年之间共建了四十四年之久,但现在却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修缮保护。

林伟华先生很热情,他带我们去一睹当年林俊亲自撰写的碑文。于是,在林伟华先生的帮助下,我们终于见到了藏在莆田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妙观三清殿”里的,现唯一仅存的,当年林俊先生亲手撰写,由其子林达篆刻的石碑。

元妙观初名“天后观”,唐贞观二年(628年)敕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重建……

林俊所写的石碑,叫“林氏族范碑”。此石碑立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系林俊以明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的身份所撰写,后由林俊之子林达篆刻,整块碑文全用篆书体书写,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为林氏子孙家规族训。为后人修身治家提供重要的依据。

据史料:林俊,字待用,号见素,晚号云庄,福建莆田人。历经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累官至工部、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卒谥“贞肃”。林达,字志道,号愧吾,林俊子,历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

林俊其父子所撰写和篆刻的碑文全文抄录如下:

“凡林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士农工商,各守一业。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言必堇。事君必忠吁,居官必廉愼,乡里必和平。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毋富而骄,毋贫而滥;毋信妇言伤骨肉,毋言人过长薄风;毋嫉妒贤能,伤人害物;毋出入公府,营私召怨;毋奸盗谲诈,饮博斗讼;毋满盈不戒,妙微不谨;毋坏名丧节,灾己辱先。善者嘉之,贫难死伤疾病周恤之;不善者劝诲之,不改,与众弃之,不许入祠。以共绵诗礼仁厚之泽。敬之,戒之,毋怨。

开先祠成,先太保云庄公作为族范,岁时祭祀,俾读之以嘉惠族人。旧书屏间,岁久而坏,达谨以篆体用勒诸石,垂久远去。

嘉靖丙申春二月望男达谨志。

我们这一站之所以要研究林俊的生平历史,是因林俊是也方太古的好友,林俊是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彦榜的进士,林俊中举时,年二十六岁,而那年方太古才八岁,说明林俊比太古长一十八岁。等到十年后,太古赴福建随林翰学《春秋》时,林俊已经三十六岁了。这年是公元1488年,为明弘治元年,在仕途上,林俊恐已累官至工部、刑部尚书之高位。那么,为什么一位级别这么高的官员会与太古有联系,而且有密切关系呢?一句话:说明太古一定是位有高深学识,有高尚品德的人。

告别“鲲鹏文化”林伟华以后,我们马上赶往下一站闽侯县南屿镇,走访了“水西林氏宗祠”,寻找另一位方太古先生的好友林春泽进士的足迹。

林春泽是位特殊的人物,曾被朝廷敕封为“人瑞”,原因是他很长寿,活了104岁,这在那个时代是很了不起的。

从《南屿水西林氏进士名录》中获知:自南屿四世一直到二十三世,共出过39名进士,可谓风光至极。林春泽为十九世第三十六名进士,他是明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唐皋榜的进士。

我们从这里查到:林春泽(1480—1583年),字德敷,号旗峰,水西林氏第十九始祖。因寿超百岁,被人们称为“人瑞翁”。林春泽是明正德甲戌科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历任江西宁州同知、高州太守、贵州程番知府等职。

林春泽一生对子孙的教育非常严格。他的子孙都很争气,和他一起创下明朝当时历史多项“中国第一”:“六朝大老”、“五代同堂”、“三世重宴琼林”、“夫妻双寿百零四”、“父子孙孙世进士”、“十三任程晋知府”、“百岁生女”等。后人总结其一生之“立功”、“立言”、“立德”,著述其长寿。特撰写创作了一副楹联:“陈粮饷、陈南巡、数十载官箴,清正勤,始终可考;注礼经、著诗集、百四龄人表,爵齿德,古今同尊。”

林春泽殁后入“乡贤祠”,“奉旨祀典”,春秋两祭,五百余年不衰矣。乡贤祠并且得到了“奉旨防护”。

《水西林氏孝廉记事》中载:“林春泽天性好友,痛父养德公,母陈安人,继母杨安人不得禄养,忌日必缟素涕泣而祭,不以远而或忘,终其身以为常。春秋祭扫必躬,不以老而或废。事继母人无闲言,推产扶诸弟,备友于之爱,久而愈笃。念念积善行仁,事事济人利物,里中贫者待而举火,婚嫁者赖之以荣装,丧者施官则被泽乎骷骸,倾囊以恤故旧,出粟以育孕女,仁及乡阁,造桥则惠及于行旅,争者望庐而息讼,过者望教而自新。给庄赡族,蒸尝有田,土谷有祠,合族有错,恩均族属。

林春泽清廉勤政,监临清关,阻仰幸臣,力折权珰,持正不阿。民间疾苦宽征疏滞商旅便之,时称林佛。谪江西宁州同知,改造学宫,捐既廪以膳诸生,与群诸生讲业绝无迁容态。署印高州,盗贼不敢犯境,民赖以安堵,遗绩之碑宛尔。为政虽有威武之备,常致慈爱之心,诸狱多有平反,人咸谓端溪复有包公,擢守程番,均租税,正冠服,建桥铺路,以利通行。选耆德者为师儒,为山赛童子师,丕变夷风。公为官数十载,官辙所治理,流闻康济经纶。居官确执守,临政绰施为,官箴清慎勤。

林春泽与太古先生也有相当深厚的友情,太古先生之所以为好多林氏族人所拥戴,与他们有交情,这的的确确与他有高尚的品格和高深的学问有密切关系的。实际上这还是太古的精神感动了他们。

总之。2月16日下午,我们在福州闽侯县南屿“水西林氏宗祠”、”旗峰林公馆”等地探访。不但查证了林俊、林春泽等的资料,同时,也查找当年方太古在福建求学《春秋》时的老师林翰先生的资料。得到了当地林氏族人的热情接待。他们派出了管理宗祠工作的专业人员协助我们,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这里我们非常轻松地就从《南屿林氏宗谱》中查到了林翰先生的部分确切资料。

当晚,下榻福州火车南站前,仓山区胪雷新城“柏曼酒店”

2月17日上午,我们第一站,赴福州市鼓楼区北环西路66号(长冠城旁)瑞丽大厦1205号福建海峡民间谱牒文化研究院,继续寻找林翰等一干人的生活轨迹。与他们展开了“姓氏文化研究座谈”。在得知我们要寻找林翰等人的资料后,该院副院长林宝梨和秘书长陈恒等人非常关心,热情地帮助我们寻找资料。

我们在林副会长和陈秘书长的帮助下,查考了《闽林家谱》等谱牒,后在《濂江林氏族谱》胡舍派第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之部分,查到了方太古先生的老师林翰的大部分资料,从《濂江林氏宗谱》中获悉:

“林翰,字亨大,号泉山,林镠次子,行六十三,以《春秋》中景泰癸酉乡试,成化丙戌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升修撰,谕德,国子监祭酒,吏部右侍郎,吏部左右侍郎,南京吏、兵二部尚书致仕。生宣德甲寅(1434年)二月二十五日,卒正德己卯(1519年)九月二十九日,享年八十六岁。钦赐祭葬,赠太子太保,谥文安。配黄氏,莆田东里都给事中畊曾孙女,封孺人,累赠夫人,加赠一品夫人。生宣德乙卯十月十一日,卒成化丁未十一月初八日,享年五十三,坟玉泉山。夫人生男三,庭桂、庭㭿、庭楷。侧室王氏封太宜人,生庭杓、庭樟、庭枌,朱氏封太孺人,累赠太夫人,生庭榆、庭枝、庭机。”

初步了解到林翰先生的大致情况后,我们谢过林副会长他们,忙向下一个目的地高湖出发,那里有一位叫郑善夫的进士也与方太古有亲密的关系,所以到了福州不去高湖将会是终身的遗憾。

这一站,就是前往高湖查证郑善夫的资料。在高湖“朝列大夫”祠堂和“南湖郑氏祠堂”里,我们不但寻到了郑善夫的大部分资料,还意外地发现林则徐亲笔书写的“南湖郑氏奠田记”和郑大夫善夫撰写的《少谷全集》部分资料,并且在这里还意外地发现了一首郑善夫写的《与方质夫登于山》诗,抄录如下:

“巾舄动高兴,江山入大观。烟霞几回首,天地一凭阑。

晴日千村晚,长风五月寒。莫嫌踪迹远,石室在人间”。

纵观郑善夫的《与方质夫登于山》这一首诗,从内容来看,是一首描写与友人一同登山观景,抒发情感的山水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境界的向往。

巾舃动高兴,江山入大观”句开篇点明了诗人的心境和登山的主题。巾舃是古人登山的装备,这里指代诗人与友人的登山活动情况高兴”两个字,表达了诗人登山的愉悦心情,大观则指登高远望所见的壮丽景色。这两句诗通过直接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与友人一同登山的场景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悦与期待。

烟霞几回首,天地一凭阑,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景。烟霞”一般是山中的云雾,这里用来形容山景的朦胧美。几回首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留恋和不舍,天地一凭阑则写出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天地的豪情壮志。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晴日千村晚,长风五月寒这一句中,诗人将视线从远处的山景拉回到近处的村落和天气。晴日千村晚描绘了夕阳下村落的宁静与美好,长风五月寒则写出了五月的天气虽然晴朗,但仍有寒意。这两句诗通过对村落和天气的描绘,既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感和细腻,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最后的尾联莫嫌踪迹远,石室在人间”句点出了诗人以劝勉的口吻结束了全诗。莫嫌踪迹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要嫌弃路途遥远的劝慰,石室在人间则暗示了只要心中有追求,就能在人间找到理想的归宿。这一联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总而言之,《与方质夫登于山》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方太古一同登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界的向往。诗中的山水景色和诗人的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这一首诗写得很美,无论从意境、情感方面来说,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是,虽然我们发现了这一首诗,却没有时间去仔细研究。因为,我们此次的目的,还要查证郑善夫的人生经历。后来,我们终于在这里查到了郑善夫的部分资料。

根据福州市志:“郑善夫,字继之号少谷,福建闽县(今福州市郊区高湖)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生,世代书香,少负才名。特别推崇庄子屈原杜甫的诗文,精于易经,数学、历法。弘治十七年(1504年)中举人,十八年成进士。正德元年(1506年),善夫在京修纂《羊松常镇实录》,与当年完稿。后归里,守父母丧六年,起任户部主事。出浒墅夫督税,秉公办事,商人称道。但由于官宦当权愤而辞官,回乡筑'少谷草堂’,于金鳌峰下,作'辞清亭’俟天下之请,读书其中。乡居期间,他看到当时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盗贼蜂起,忧民之心在他的诗文中到处可见。

十二年,他的外甥张经出任嘉兴县令,善夫嘱其为民父母当以'仁爱为本,抑强扶弱,兴利除弊’。十三年,明朝复招善夫任吏部主事,十四年升任员外郎,同年武宗欲南下巡游,善夫与黄鞏等多人伏阙门切谏,上疏痛斥宦官江彬等怂恿皇帝南巡,劳民伤财。江彬恨之入骨,假传圣旨,杖打谏官,有的竟被打死。善夫不胜愤慨,又同舒芬,张衍庆复上疏切谏,被打三十杖,并罚跪午门五日。善夫又写疏数千言,对仆人说,'我若死了就把奏折呈上去。’众臣切谏无效,昏庸的正德还是南下巡游去了,此后,善夫对仕途感到失望,上疏辞官,但未获准。

十五年,他通过对天象,历法的考察和对日食、月食的研究,推算出由于每年分秒的误差,现行的历法已不准确,应予修正,他的研究成果对现代数学、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他这一奏疏并未得到朝廷的批复。同年善夫又上疏辞官,三疏乃获准。此后,他崇尚王阳明的'道学’在家乡与傅汝舟、高谷,福州太守汪文盛来往,谈诗论道。嘉靖元年(1522年)都御史周洛风荐善夫任南京刑部郎中,未几改吏部。善夫在赴约途中,经建宁游武夷山,遇大风雪,受寒得病,返家后两日病逝,卒年三十九岁。”

下午,在查证郑善夫的有关资料后,我们又很快前往仓山区城门镇濂江村拜访林翰故地,当地林氏研究会的会长林金春和秘书长陈郁刚以及林氏家族的几位长辈也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们陪我们走遍有关濂江集镇所有的林氏先人纪念馆,最后引我们到当年朱熹讲学的'濂江书院’参观。

走访濂江文化院、濂江书院等地后,我们抽出时间,前往林翰墓地,拜谒林瀚英魂。然后,踏上了归回的路程。

总之,这一趟旅行,我们不枉走一遭。正是在这一遭的追访当中,让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方太古不为人知的轶事。方太古是一个平凡的处士,按学历来讲,充其量不过是个秀才。但

他却做出了常人所做不到的事。在福建他是很多进士的老师,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因此,连一代名儒,著名的吏、兵两部尚书,以《春秋》致仕的他的老师林翰,也放心地把自己的儿子林庭㭿交给方太古指教(拜太古为师)。要知道当时天下以林公翰与莆田林公俊、金华张公懋、浮梁张公敷华,为“留京四公子”的,按理来说,试望当时天下,没有几人的成就能超林翰,那为什么林翰会把儿子交给方太古指教呢?原因是方太古先生太优秀了,正因他有真才实学,被林翰这位伯乐发现了,才会得到林翰的青睐。

所以,方太古是了不起的!值得我们前往福建一走。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