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顺时自律,逆时自愈

 桃李庭芳 2024-05-25 发布于河南

图片

作者:青允 · 主播:雅欣

来源:帆书 樊登讲书(ID: readingclub_btfx)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点击上方可收听369主播朗读音频

图片

余秋雨在 《乡关何处》中说:
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不在少数,然而在两方面都出神入化的却寥若晨星,而王阳明,则无与伦比、堪称奇迹。
自古卓越人物都讲究“文武双全”,但王阳明是却是“文武双绝”:
文指的是他创立了心学,开宗立派,三教合一;
武指的是他领导的军事活动南赣剿匪、平叛宁王、思田靖乱,皆取得了难以预料的成功。
特别是临终之际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更是证明了他传奇的一生。
尤其他一生的三个境界:
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更是如今复杂纷纭、世风日下的时代,我们得以保持初心的风向标。
人生在世,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可以读一读王阳明:顺境时,清醒自律;逆境时,自愈自励。

 01 

逆境不馁

《逆商》一书中说:
在这个充满变化充满竞争的时代,逆境无处不在,只要你还在前进,就一定会跌宕起伏。
大雨过后,会有两种不同的人:
一种是抬头望天,看到的是五彩斑斓的彩虹和无垠的天空;
而另一种则是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泥泞不堪的大地和无限的焦虑。
王阳明属于前者,在他眼里,没有沼泽,即使身陷囹圄,他也能找到照亮自己的那束光,找不到,他就自己做那束照亮自己的光。
他21岁乡试成功,22岁参加会试时却失败了,他继续深造;
但是他却在25岁参加会试时再次失利,相差更远,顿时议论纷纷、流言四起,然而王阳明却很淡定:
世皆以不第为耻,我以不第动心为耻。
后来在28岁重新参加科举考试时,他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仕途。
本以为会从此前途一片光明,没想到却在三十五岁时栽了一个大跟头,差点送了命。
因为当时王阳明得罪了宦官刘瑾,蒙受不白冤屈,被廷杖40下狱,身患重疾,后来被贬到贵州龙场。
一路上遭到刘瑾暗派的杀手刺杀,路过钱塘江时,好在有贵人相助,他岸上留双鞋子,往江里扔块大石头假装投水自尽。
当王阳明一路流离颠簸抵达龙场驿站后,迎接他的又是重重困难,仿佛看不到任何希望:陌生的环境、没东西吃、没地方住、语言不通、水土不服,随从们相继病倒。
王阳明不仅悉心照顾他们,还会给他们唱歌解闷;后来开阔荒地,跟当地百姓沟通,给他们传授自己的知识和技术。
据《传习录》记载他当时的心情:“目见荒荒,心向明日张。”
虽然放眼所见一片狼藉,但着眼于未来,就有了希望。
一切都在慢慢变好,随之而来的就是龙场悟道、创立心学、书院讲学,他仅仅用了两三年就走出了逆境。
在“大雨过后”,王阳明选择“抬头看天”,努力改变现状,遥望未来。
不管现实生活多么一塌糊涂,只要相信希望依然存在,就一定能逆流而上。
逆境亦可是现实,然终不过心境而已。
就像李白的诗中描述那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身处逆境时,心态决定了你的思路,思路则决定了你的出路。
图片

 02 

知易行难

乔布斯曾说:
只有想法是不够的,需要实干。想法和实干结合,知行合一才是王道。
最近有一句话特别火:为什么懂得许多道理,仍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知道和做到中间间隔着巨大的鸿沟。
王阳明认为:“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
无可否认,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停留在理论上,不如不断去践行。
袁隆平曾说:“发展杂交稻,造福世界”是他一生的理想与追求。
无论当时的科研条件何其艰苦,还是滇南育种面临着巨大的地震威胁,抑或者是实验失败了数千次,这些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稻的决心。
他把科学当作生命,为杂交稻事业,他数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
最初研究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他是自讨苦吃,他说:只要大家不再饿肚子,只要能造福人民,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正因为他的努力与付出,改变了中国粮食匮乏的状态,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撒在了稻田里,一路从壮年走到了老年。
并且现在,在印度、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已经大面积种植杂交稻,平均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2吨左右。
他真的做到了造福世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
陆游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单单明白道理只是一方面,实践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只有二者相结合,智慧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曾经12岁王阳明的理想并非状元及第,而是做圣贤。他的一生,也真的是践行了一辈子,终功成名就。
《聱隅子·生学篇》中有云:
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学到的知识不去实践,跟没学到是一样的。
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图片

 03 

顺境不飘

王阳明《传习录》有言: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
而骄傲和懒惰是失败最亲密的朋友,特别是顺境中,很容易放松过界,导致后来的弱不禁风。
只有在顺境中不失自我,收起傲心和懒惰,潜心精进,才会日日精进久久为功。
王阳明一生七次晋升官职,五次征战有功,但是他从未骄傲自大,因此驰懈,“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是他一次又一次赢得战争的首要原因。
他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立大功后的加官晋爵、增加俸禄等待遇他都不在乎,只顾一心深耕自己,丝毫不懈惰。
古人云:处逆境容易,因为小心,处顺境很难,因为大意。
顺境会暴露恶习,容易让人迷了心智。
李自成一路英勇骁战,在1644年,推翻了统治276年之久的朱明王朝。
但是在胜利之中,滋生了骄傲情绪。
不仅对边关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更没对付清军的对策,反而武将忙于追赃助饷,文官忙于开科取士、登基大典,士兵沉溺于胜利之中,认为战斗已经结束,可以高枕无忧了。
自此丧失了斗志,导致山海关战役失利。
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出发时的决心,更不要迷失自己的方向。
犹如作家王大空说的:“树的⽅向,由风决定;⼈的⽅向,⾃⼰决定。” 
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我们用最快的速度站上高度,但是也容易在瞬间失去了态度,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来到了这里。
不要因为走太远了,而忘记了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出发;遇到困境看镜子,遇到顺境看窗外,不要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
泰戈尔说:
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不要着急。
我们只要心怀希望和目标去努力,在正确的路上坚持走下去,就一定会静待美好的出现。
顺境不惰,逆境不馁,以心致境,万事可成。
图片

 04 

心境澄澈

王阳明的伟⼤在于他始终遵从⾃⼰的内⼼,蔑视权威、淡泊名利、崇尚独⽴的人格,更在于他善于反思自己,及时调整自己。
他的良知始终澄澈透明,从未被外界所遮蔽。
欲修身,先养性;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遇事不焦虑,学会静心,放大格局,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亦或者是平淡期都泰然处之,是我们修炼之精华。
愿我们身处时代漩涡,依然能保持纯粹之心,做至诚之人;勇敢追梦,大胆尝试,在实践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点个“在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青允,来源:帆书 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上帆书,听懂好书,生活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