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宣非官宣:“有史以来”第一间黄埔名录查询室落地湖南武冈!|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4-05-25 发布于河北
今天是2024年5月25日,在湖南武冈黄埔二分校旧址,举行了一场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参会嘉宾参观“查询室”。这个查询室设于中山堂东侧平房(也是二分校当年的老建筑),是今年3月间我们去武冈考察后,由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罗亚君秘书长亲自选定,我们的黄埔名录查询系统,即落地于此。但这次我因家事不克前往一睹为快,深以为憾。
 
 
从时间上来说,今天相当于它首次在公开场合亮相,这比原计划中的6月16日要早了20天,有点像是“丑媳妇”提前出来见公婆了。我在惊喜、期盼之余,也难免有些惴惴不安,因为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完善,现有的成果,已经是团队伙伴们加班加点完成的。直到今天凌晨,我还发现查询系统处于瘫痪状态,这让我几乎抓狂到夜不能寐!幸有王宇兄坚守岗位与技术那边对接,当早晨我睁开眼睛时,发现这个问题已经基本完美地解决了。

犹记2020年12月间,我在深圳与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深圳越众控股发起)首次会晤,基于一些共同的理念,双方几乎一拍即合,决定合作开展黄埔名录计划,该项目于2022年6月正式启动,我很荣幸作为共同发起人参与其中。之后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项目的进展一度陷入停滞,直到今年开始快马加鞭地推进,目标是在黄埔百年校庆之际正式上线。
 
 
2022年9月时,我完成了首批12万余人的黄埔名录编纂,事见:【于公杂谈】“918”九十一周年之钜献——十二万黄埔生名录 | 静思斋。从互联网公开渠道检索查询的角度来说,这个数字已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在前文中我亦从多、准、快三个角度加以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当时认为,这个数字已是自己可以达到的一个极限,但又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四次增补之后,如今系统中的总人数已经达到169141人(除了极少数零散增补之外,如今基本都能查询到了),又增加了4万余人!

这里面有很多史料是从未曾公开过、甚至之前我都不曾想到的。也正是这种不断突破上限的巨大成就感,让我始终可以葆有高昂的斗志,继续前行。对于很多人来说,之前已经找到了长辈的名字,或今天在这里仍找不到,对这个数字可能很无感。但对于我这个编纂人来说,它的容量几乎三倍于“浙档”,其包罗范围的广度与数据处理的精度,让找到某位黄埔前辈的概率实质性提升了数倍,这个重要的意义,还是忍不住让我特别想要自卖自夸一下。

最关键的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我们将它称之为1.0版本。在这个维度上,之后所有的新发现都会不断增添,所有细节上的错误都会予以修正;而且现在,我们已经计划并着手准备将它提升为具有影像化的2.0版本了,为此我已提交了近3万张同学录照片,只是因为照片的处理费时费力,尚不能在如今这个节点呈现出来。

我把1.0与2.0版本视为“搭框架”,我只是那个负责搭框架的人,把它们搭完,也就是我工作的完成。当然,也许一辈子也完不成。最初,基金会准备将项目称之为“黄埔军校全名录”,我直言不可,这个“全”字,叫得太大了,假如一位用户看到这个名字满怀期待而来,却又搜索不到(而这绝非小概率事件),无疑就会从心理上将它彻底否定。所以,现在它就叫“黄埔名录”,但我们始终致力于向“全”迈进,正如这两年我所做的那样。

在我们的设计中,2.0之后还会有3.0版本,它将可以实现系统与黄埔后人用户群体的互动。在框架之下,一部分黄埔前辈(包括与基金会现有老兵档案的关联)所留存的信息,将不限于姓名、籍贯、学历、照片,而还将包括他生平的更多历史、影像等等。当然,这些主要需由后人或另行组建的专家团队增添进来,多方共同努力,使之成为一个尽可能完整的黄埔记忆与民族记忆,永存世间。我觉得,这也是“老兵记忆博物馆”的灵魂所在。

这个仓促上线的系统,在功能上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坦率来说就是有点“糙”,和浙档那种已经运行了十几年的完善系统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仍然也会有众多黄埔前辈的姓名无法查询的到。这里有众多原因:1、我们这边还没有搜集到对应史料;2、黄埔前辈实际上没有毕业或另有其名或名字在编纂时有误等等(我在这两年的工作中,零星还发现了数据库中大约百余处错误,相应的修正已提交但尚未体现出来);3、目前名录有收录的99.99%是黄埔毕业学员生(另有少量在校亡故同学),基于但难以超越原版同学录中的记载,如果同学录中都没有,我自然很难知道;4、目前我仅编纂了黄埔同学,尚未编纂黄埔官佐。如果出现了上述这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我先行在此诚请得到您的谅解。

有鉴于此,我觉得也有必要再来介绍一下现有名录的编纂原则及包括范围。首先,我可以确保这近17万个名字皆有史料所本,真实性全无问题;另外,这些名字的编纂系我一力“亲笔”完成,一个也不曾假手他人,更不曾复制使用网络上别人有发布、但我尚不曾掌握文献出处的相关成果,这是态度与尊重的问题。
 
 
目前名录系统中包含的同学录共计150余种,我将它们划分为18个大类。关于史料来源,绝大多数出自我历年来的个人收藏,另有一部分资料系由诸位好友提供(感谢名单见文尾)。需要说明的是,它们并不一定是原始文献的名字,其中也有个别的是残本不全,统一改成现在的名字,主要是为了便于理解与查找。清单见下图:
 
 
在此我先给大家做两个简单的操作演示:
 
 
在右上角搜索框内,输入名字,即可得到结果。如检索杜聿明,可以搜到两个,这是因为他的两次黄埔经历——黄埔一期与高教班二期
 
 
(很抱歉的是,我自己测试发现,尚有一些人的期别、队别无法正常显示,且旁边的两个选项框似乎还不具备功能)

亦可按籍贯检索,不过这个功能的代码尚未做好,如今还不能翻页,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继续优化它。由于系统后台的情况非常复杂,修改与反馈的周期可能无法做到即时完成,很是抱歉。但当这个功能修正完成后,如今网上那些“XX籍黄埔生大全”之类的全将成为废纸,因为这里能检索到的数量会远超你的想象,而且分分钟就能实现。
 
 
我于2012年开始业余做这件事,到今年正好是整整十二年的一个轮回,它也是我这部分心血与成果的一次升华。所以我比任何人都更希望它在6月16日正式推出的时候,可以变得更加完善,为此我将与团队伙伴们继续努力。真诚欢迎您保持关注,并能对它目前的不足之处有所包容、谅解。未来,敬请期待!

(2024.6.16,黄埔百年校庆纪念日,第二间查询室将落地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不见不散)

(今日现场图片来啦,牛子老师供图)
 
 
 
特别感谢:基金会罗亚君秘书长、王宇兄,为项目前后奔走,层层沟通,还要忍受我随时的“骚扰”,提出各种古怪的想法与增补意见。在名录史料构建上,尤其感谢黄埔收藏前辈单补生先生、终身挚友孙潇潇兄十余年来的“精诚”扶持,另外还要特别感谢南京好友唐恺兄、云南石公智文、浙江杨灵统兄、四川刘彪兄、南宁王峥威兄等提供的诸多帮助(包括但不完全限于原版同学录资料​)。如今思绪飞扬,怕是有所遗漏,心有惴惴焉...


                                     静思斋  于岳
                                     2024年5月2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