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浩:花园湾的池子坑,记载多少童年的往事

 阿年282 2024-05-25 发布于河南

图片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陈浩,天门市干驿镇月池村五组人。

图片

池子坑

北京的水洼惯称海子,我们这里的水洼常称坑,如王嘎坑、蔡嘎坑、张嘎坑。干驿镇月池村花园湾最大的是池子坑,约三十亩水面。早先有莲藕,近四十年只是一片白水。水塘呈椭圆形,像一面明亮干净的镜子,之前是当家塘,淘米洗菜饮用,家家离不开。

大约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河,我依恋的就是这个池子坑。每当冰雪消融、春暖花开时,水塘边杨柳青青,莺歌燕舞,充满生机和活力。

图片

图片

那时还小,尘世的风霜还没有飘降在我身上。记得那时,坑边起屋的人家总是靠坑挖一个两米深的洞,引塘水发石灰,新屋竣工后,这个洞就在岁月中慢慢淤塞,一日浅一日。几个小伙伴拿盆碗或者一块蚌壳,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把水舀干,抓住的或许就几尾刁子鱼,也不易养活,放在盆子里,几分钟就翻白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开心半天。想想我们的下一辈,要是能够这样泥里水里疯一下,就不会整天嚷无聊了,也不会这么心浮气躁了,回忆往事也不会只剩下窝在一起打游戏了。

游泳的时候,小脚的婆婆就坐在岸上,看我们鸭子般戏水,半个小时后,再把我们一个个叫上来。当然,大多数时候,游泳是悄悄进行的。从临水的歪杨树上跳下来,是绝不能让大人知道的,那是无比欢快的时刻,顷刻间人的整个身心都变得凉爽了。

那些年,塘主是汉兵伯,年近五十。我们常常躲在坑北边的柴垛后,或者坑南边的洋生姜林子里钓鱼,九岁的烧敏负责放哨,大喊一声“汉兵的姑娘来啦”,我们收起鱼竿作鸟兽散,塘边菜园里劳作的乡邻哈哈大笑,齐声高喊“汉兵的姑娘来啦”,汉兵伯的婆子故作嗔怒“小抽筋的们,你嘎嘎婆婆来哒”。

图片

图片

有一年,炎炎夏日,翻塘了,塘主看着肚皮朝上漂在水面的草鱼胖头鱼,愁眉不展。突然,八个赤身裸体的娃娃,像鸭子下水一样,扑哧哧就到了塘心,一眨眼,一人抱一条奄奄一息的大鱼从对岸逃走了,人和鱼都是赤条条一丝不挂。汉兵伯夫妇先是一愣,后又扑哧一声大笑,这不就是八幅“年年有余”的年画吗?真实版的童子抱鱼图。紧接着,向水中撒了漂白粉,放了三只船,我们站在船上,衣服还是没有穿,双手叉腰,喊着号子,有节奏地晃动船身,船首一人用竹篙奋力拍打水面,据说有利于增氧。后来,浮头之鱼就慢悠悠游到水底了。

有时在水面放一个木盆,任他东西南北漂,我们把摸到的螺蛳蚌块,放进去,转眼就是一满盆。志华在岸上,向水里的哥哥讨要一个河蚌,她哥随手一扔,不偏不倚,砸在了志华头上,破了头皮,长发丛中渗出殷红的血。她哥吓得躲在坑边柴垛里,不敢落屋。后来志华远嫁浙江,回来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回娘家,陪母亲去菜园时,总会提起此事。我知道,她一定想起了很多往事,想起时光流逝,岁月忽已晚。

荏苒而逝的光阴里,檐下的水缸从空到满,坑边的树叶从绿到黄,老巷的砖头从光滑到斑驳,池子坑曾经惊艳了岁月,而今也已习惯寂寞。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池子坑的作用慢慢式微了。只能洗洗东西,养养鱼,浇灌菜园。游泳的孩子们没有了,喧嚣褪去,水塘多了几分宁静与安详,与碧绿碧绿的菜畦相依相伴,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轴。这幅画,像中年人,确实有人生沉淀下来后云淡风轻的感觉。

晚饭后,我喜欢绕池子坑徜徉,试图找回在水塘边度过的童年岁月,那是淡淡的往昔岁月的美丽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