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福祥:罗汉寺闸,引来甘霖润泽大地

 阿年282 2024-05-25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张福祥,1964年出生,天门市岳口镇人。当过教师、公务员。市陆羽研究会副会长,《陆羽研究集刊》主编。市作家协会会员。《竟陵风》杂志特聘编辑。编著《天门之水》《陆子茶经通俗读本》。

图片

罗汉寺闸,引来甘霖润泽大地

在天门西部汉江遥堤上,有一座雄伟的引水闸——罗汉寺闸,滔滔不绝的汉江水,通过引水闸进入引水渠内,翻腾着浪花,欢快地奔向天门大地。这便是为天门提供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骨干水利工程,被天门人誉为“命脉闸”“幸福闸”。

天门自古以来未能解决好抗旱水源问题,除了天公恩赐无规律地降雨外,就只有靠湖泊塘堰的水救急了,农业生产不得不处于望天收的状态。可想见的是,站在汉江堤上眺望,堤内是渴望甘霖浇灌的广袤大地,堤外是奔流不息东流而去的汉江,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江水,让多少天门人遗憾不已!

进入新时代,擘划大手笔。以汉江为水源,利用牛蹄支河作为现成的水道,为天门大地供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选好引水口。最初,引水方案是在岳口以上废弃的牛蹄口破堤筑闸引水。经反复比较,三次改线,最后确定将进水闸建于天门西大门——多宝罗汉寺。天门地势西高东低,从罗汉寺引进的汉江水顺流而下,可以自流灌溉平缓的天门大地,是一项效益显著的水利工程。

1959 年特大干旱,使引水工程成为众所注目的中心。县抗旱指挥部在工程设计紧张进行的同时,决定提前实行抗旱引水,于9月19日破汉江遥堤开挖明口,并开挖24公里长的引水渠。参加施工的劳力达3万多,仅用6天时间就成功地引进汉江水,为天门大地送来幸福水,引水流量约30立方米/秒。在此期间,县水利局完成了该工程的技术设计,设计闸孔总宽18米,6孔,净高5米,闸底高程31米,正常引水流量90立方米/秒。1960 年4月进水闸竣工,1967 年经省水利厅批准,罗汉寺闸最大引水流量提高至120立方米/秒。

1959 年 11月上旬成立天南引水灌溉工程指挥部,11 月27日,10万余民工开赴工地正式动工。为了减少工程量,利用51.3公里的牛蹄支河故道作天南长渠下段,上段51公里全为平地开挖。

天南长渠开挖工程参加施工的有多宝、张港、黄潭、渔薪、耙市、横林、干驿、麻洋、卢市、小板等10个公社及城关、岳口镇、蒋湖农场、沙洋农场、白茅湖农场等,共计10万余民工。1959年冬至1960年春形成大规模施工高潮,整个工地白天人山人海,夜晚灯火通明,人人争先恐后,干劲冲天。由于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工地遭遇各种困难,上段虽全面动工一直挖到谢家滩,但渠道断面达不到设计标准,多宝至罗台段渠底宽不够,最窄处只有2米,罗台至谢家滩段渠底宽也只有6米;下段需对牛蹄支河全面疏挖,干驿、麻洋公社的施工段没有达到渠底设计高程。由于已到1960年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工地指挥部决定工程暂停,民工返乡投入农业生产。

1960年冬至1961年春,由多宝、渔薪、小庙、横林、麻洋、干驿等6个公社及蒋湖农场共派出劳力3300多人,继续实施天南长渠第二期工程,主要是清除第一期工程遗留下的界埂、高台,奋战42天,完成土方11.2万立方米。工程开始产生效益,但未达到设计标准,即使罗汉寺闸前水位达37.2米,引进流量也仅25立方米/秒左右。

1961年冬至1962年春,继续组织施工,上段渠道底宽扩大到6米,并相继完成了一些渠系建筑物。1962年5月,天南长渠全线通水,标志着这一宏大水利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

天南长渠全长102.3公里,横贯天门市中南部,引入的汉江水顺流而下,灌溉沿途农田,从天门西部罗汉寺直到东部干驿界牌,成为一条输水大动脉。

图片

为合理配置灌溉网络,天门人民又陆续开挖了中岭、青沙、东风、永新、天北、长虹等6大干渠,形成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成龙配套的灌溉体系,形成有效灌溉面积达159.93万亩的大型灌区,极大地促进了天门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罗汉寺闸引汉江水的这条灌溉长渠,因横贯天门中南部腹地,故名“天南长渠”。天南长渠建设之初,主要是为天门中南部广大地域提供灌溉水源,而天门北部地区主要靠水库提供灌溉水源,因北部低丘岗地的地势偏高,水库水由高处顺流而下易于灌溉,但其弊端是水库蓄水量有限,灌区范围广,渠系长,大中型水库均位于京山境内,位于渠系尾端的天门市常常面临灌溉供水十分困难的局面。为解决这一难题,唯有引入水量丰沛的天南长渠的水,使北水(水库水)与南水(汉江水)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故此,在天南长渠修建竣工不久,便着手修建天北长渠。天南长渠灌区原称罗汉寺灌区,后更名为引汉灌区,是全省排第3位,全国排第18位的超大型灌区,灌溉面积160万亩。

在天门城区南部,一条宽阔的河渠碧水东流,两岸绿树成荫,花木扶疏,漫长的亲水步道、洁白的临水栏杆,构成市民休闲漫步的带状公园。这条为城市带来活力的河渠,其实是一条灌溉渠,名曰东风干渠,总长达60公里。

东风干渠,原名河山支渠、东风支渠,渠首在张港镇北部的河山庙。在天南长渠的六大干渠中,东风干渠是继天北干渠之后,最晚修建的一条重要干渠。

1967年至1968年,将原河山庙泄洪闸改为东风进水闸,配套开挖一条长渠,沿途灌溉蒋场、汪场、渔薪、黄潭、侯口等地农田,流经天门城区南部,在竟陵办事处东郊抵天门河,长32.45公里,灌溉效益十分显著。

为解决天门东部杨林、卢市、净潭等地水源问题,1973年至1976年对东风干渠进行续建工程,兴建穿越天门河底的前进倒虹管,渠系东抵净潭北支河,以净潭倒虹管穿越北支河,一直向东直抵钟村,自前进倒虹管至钟村长27.73公里。由于下游扩建,上游输水能力需相应提高,故将东风干渠渠首至前进倒虹管段移堤半边扩建,拓宽过水断面。渠道底宽,渠首段10米,渠尾钟村段3米。渠底高程,渠首29米,渠尾钟村24米。整个修建工程完成土石方399.15万立方米,投资220.14万元。

天门南部有一条古河,起于狮子脑(古岳口上街),途经新兴垸、东岳庙、桃林埠(薛熊滩)、车湘渡(邬越)、习家桥、小堤口(灯塔)、程桥、白场、冯庙至麻洋潭,称为狮子古河。这是一条历尽沧桑的古运河。据说,早在北宋端拱年间(公元988年),朝廷为便利漕运上解营田的皇粮,发丁夫开通漕渠,自景陵(天门)狮子口入于汉江。那时,满载二百石米谷的木船,从这里成排扬帆襄阳,北进中原。狮子古河原来与汉江相通,河口距牛蹄口不远,两河皆是汉江的分流汊河,清朝后期为避洪水入境之害,两河均与汉江断开绝流,成为既无源流又无出口的死河。

在天南长渠开挖之时,利用原狮子古河河道疏浚扩挖,形成灌溉岳口、彭市、麻洋、多祥等地的分流灌渠,原称中岭支渠,后改称中岭干渠。中岭干渠长47公里,因其原为古河道,渠线逶迤绵长,沿途更有几处与深潭连通,为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青沙干渠于1963年动工,1964年完工,因主要灌区为原青华、沙河公社两地而得名。青沙干渠引水闸与中岭干渠一样都位于岳口中岭,南流经岳口镇区东部,在金湾村折向东南流,经健康村南部后,进入彭市镇境内,经石桥、颜桥、毛湾,抵天彭公路,长10.8公里。灌溉岳口、彭市镇农田4.8万亩。后来将青沙干渠往东延伸至麻洋镇,全长为14.2公里。青沙干渠穿过天彭公路后,因灌溉流量减小而效益减退,但排涝期来水量大,成为汛期主要排水道,至麻洋镇区直通彭麻泵站排水渠,所以,青沙干渠是一条排灌两用渠道,也是彭麻泵站的配套排渠。

天门至岳口的公路行经新堰桥,新堰桥与节制闸联为一体,桥下便是天南长渠,常年流水汩汩,尤其是灌溉期水量大、水位高,源源不绝的水源是农田抗旱夺丰收的保障。

在新堰节制闸上游北岸不远处,有一座分水闸并配套一条灌溉渠,这就是永新干渠,因渠线上起新堰、下至小板永和而得名。渠线经夏家湾、杀人潭、王家场、段岭、九条沟、范岭抵天麻公路,长11.5公里。配套各种建筑物82座。灌溉岳口、横林、小板农田3.17万亩。2004年,实施永新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永新干渠延伸到13公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