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菲特孙女做的是怎样的艺术?

 WQ_AI_LYS_999 2024-05-25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到 底什么是疗愈艺术?
对于艺术家妮可·巴菲特来说,这是她20多年来创作的中心,而围绕这个名词的,则是最为简单的自然元素:阳光、空气、泥土和水,同时,也代表着身体、心灵与精神。

图片艺术家妮可·巴菲特在自然中创作

当下,妮可·巴菲特的个展“疗伤一代”正在苏州嘉德·宥爱艺术中心举行。这是巴菲特在20多年创作生涯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其中汇集了绘画、装置和影像等50多件作品。出生于美国洛杉矶,在艺术家身份之外,巴菲特本人还是社会活动家,也是一名治疗师。不过,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是,她被外界广泛认知的身份是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的孙女。

图片“妮可·巴菲特:疗伤一代”展览现场,嘉德·宥爱艺术中心,苏州,2024.04.20-08.31

“我相信艺术和善良能治愈世界,”妮可这样说。我们站在第一个展厅中,妮可介绍,展览分为“心灵”、“身体”与“精神”三部分。“我之所以(将作品)放在这三个部分,是因为他们涵盖了健康的全部含义,”在进入作品前,妮可这样这样阐释着,“通常,我的疗愈从心理空间开启。”

图片妮可·巴菲特在“疗伤一代”展览现场

巴菲特大部分作品都在纸上创作。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就读和此后的实践中,她也曾尝试用更多的材料,比如版画、陶瓷和纺织品。外部与心灵两种环境依托这些材料,在她的作品中产生交汇。她指着《桉树》和《木槿花》两件作品对我说。在这个系列中,许多绘画以双联画形式出现。丙烯的颜料在纸上自由流动,色彩偶尔浓郁,偶尔稀释。在这样的自由笔触之上,是艺术家绘制的严谨的、多色首尾拼接的圆环。受控的彩色线条和图形,对巴菲特来说象征着“面对传统思想、文化和世界的轰炸时,一种创新的思维和构建的神经通路。”

图片上:妮可·巴菲特,《桉树》,双联画,纸上丙烯水粉,55.88cm x 152.4cm 下:妮可·巴菲特,《木槿花》,双联画,纸上丙烯水粉,55.88cm x 152.4cm

巴菲特的工作室距离洛杉矶有一个半小时车程,不过与其待在室内,她选择将许多作品在户外完成。大自然对她而言是一个持续的参考点。而水作为自然基本元素,是她作品的主要意象。这位艺术家的大部分作品都始于水流动的方式,“与其说,这是一种'施加’的关系,我倒觉得这是一种对话。”她指的是画面上或圆或方的细线、颜色的空间体验以及背景中的水样运动,这些都象征着巴菲特对于平衡、秩序和混乱的研究——看似突兀的颜色线条,实则是艺术家故意的反直觉工作方式。

图片“妮可·巴菲特:疗伤一代”展览现场,嘉德·宥爱艺术中心,苏州,2024.04.20-08.31

展览的“心灵”版块中,大部分作品都关于平衡,或者关于去寻找平衡,在一种不期而至的方式中插入平衡。用艺术家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与混乱的戏耍,也是一种强制和谐。“很多时候,生活的疯狂催生了喜剧与幽默。秩序感是非常难以获得的。”如果你能接受混乱的本质,那就是它的意义所在。

图片“妮可·巴菲特:疗伤一代”展览现场,嘉德·宥爱艺术中心,苏州,2024.04.20-08.31

有趣的是,妮可·巴菲特有一位作为舞者的孪生姐妹(同时,她还设计珠宝)。她打趣说,这也许是自己喜爱双联画的原因。她喜爱在与家人通话时绘制作品,这就像在系统中一种释放。她也将这样的方式看作一种传输和自我疗愈。
巴菲特说,身体中持有的记忆与信息是有趣、丰富而深刻的。而如何通过思维将记忆和感知从身体中带出来?她的方式是通过谈话去治疗,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去传输。“当我们听到自己声音讲述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意识到,或许还有另一种方式来思考。”

图片妮可·巴菲特在“疗伤一代”展览现场

巴菲特的绘画往往是在大自然中的身体力行之后产生的。她热爱在阳光下创作,阳光会激活不同的染料和热量。“我认为这就是生命绘画。”这与嘉德·宥爱艺术中心的主题不谋而合。这座艺术中心坐落于苏州阳澄湖畔,以“生命”为核心主题。馆长Angela Lu曾经在寄语中写下:“对艺术的认知解读,从文化语境转到生命层面去思考,或许会是当代艺术重获新生的出路。”
嘉德·宥爱艺术中心确立了三个关键词:艺术、环境与健康,试图通过艺术联接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使生命得以疗愈、健康可以回归,环境得到修复,豕分蛇断的自然与社会系统能够重新建立,从生命层面去寻求艺术的最大可能性。巴菲特对此次在嘉德·宥爱艺术中心做展览感到非常兴奋,她认为终于有人能以这样的形式去理解自己的创作。

图片妮可·巴菲特与小朋友们在“疗伤一代”healing space活动现场

巴菲特偶尔会携带着面板走进荒野。比如,在展览“身体”版块中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携带着真实的泥土。这些作品几乎完全是由她亲手收集的泥土、植物以及染料制成的。与她其它画幅规则的作品不同,这些面板都呈现不规则的椭圆,或尖锐的菱形,这是她亲自设计的。她觉得这些形状是一种标记,对自己而言是一种探索特定空间的绘画形状。

图片“妮可·巴菲特:疗伤一代”展览现场,嘉德·宥爱艺术中心,苏州,2024.04.20-08.31

“当我制作这些关于泥土的作品时,我真的在挖掘泥土,我感受它们,同时也在处理一些失落和死亡,悲伤和痛苦,”巴菲特说,一切都发生在地球的土壤中,“我听到泥土说,我们总是应该被治愈。” 这也是作品《所有伤口都值得被治愈》的命名。画面中,黑色的球体由水墨绘制。在艺术家眼中,黑色球体如同子宫,关乎人类生命之初,关乎神秘与未知。圆圈是一种关于时间和记忆的标记。

图片妮可·巴菲特,《所有伤口都值得被治愈》,木板、泥土、墨水和颜料,106cm x 60cm

巴菲特自小在旧金山与祖母长大,而她印象深刻的是这里古老的唐人街。祖母热爱亚洲艺术和文化,并曾经送给年幼的妮可一盒墨汁和一只美丽的毛笔。在后来读书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徐冰曾经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担任访问教授,这也给了妮可更多接触水墨的机会。她说,水墨“是一种强大的媒介”。
在“影子”系列作品中,一个标准的白色圆圈盖在泥土之上。艺术家说,这是审视影子,那些我们生活中挑战性的痛苦部分。但有趣的是,这些作品,实际关于光(那些白色圆圈),而影子恰恰是人类不想面对之处。仔细端详,这些如同远方骤亮的隧道出口一样的圆,有着植物的肌理。这是妮可从四处收集而来的植物,她用厚厚的泥土掩埋这些花草,喷洒颜料,接着又将它们去掉。

图片“妮可·巴菲特:疗伤一代”展览现场,嘉德·宥爱艺术中心,苏州,2024.04.20-08.31

在“身体”版块的最后几幅作品,是直径大约六十厘米的圆型绘画,依旧用到了泥土和墨水,燕麦草出现在画面中,仿佛随风摇曳传出沙沙声响。巴菲特将其中一幅命名为“我们之间”。“如同我们人类意识,两个人身处同样的地方,如何找到共同的记忆体验?”

图片“妮可·巴菲特:疗伤一代”展览现场,嘉德·宥爱艺术中心,苏州,2024.04.20-08.31

《我们之间只有一片海洋》是墨汁与海水共同完成的作品,圆形的纸张被艺术家带到海边,接受海水的洗涤和冲刷,然后她将它们带回家,用海水制作了靛蓝染料,再将海藻绑在纸上,捆起来,然后浸泡,静置几天,然后除出,展开并清洗。这组作品实际上是关于未知神秘和即将启航的旅程。这也是展览最后一段“心灵”旅程。

图片妮可·巴菲特,《我们之间只有一片海洋》,二十一联画,纸上靛蓝染料、墨和海水,直径55.88cm

展览最终的作品,实际是巴菲特展览策展人郝青松的沟通后做出的第一件作品。这是洛杉矶市中心的大型水泥水库的河床。这是一个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空间,河流从水泥中穿过。她准备了水彩与宣纸,组合起来放到上下的位置,一共36米长的卷轴。然后到了现场,却发现风是无法控制的,最初的想法是绘制一个长卷,以流畅的方式回应穿过的河流。可是巴菲特发现,她只能控制的是纸张,而不是自然。墨水直接接触了变幻莫测的自然,就像一场记忆的记录。巴菲特说,宣纸上,是她自己所做的工作,上部分的水彩纸是自然的产物。“这成为了一种与障碍合作的过程,在障碍中找到自由和约束。”

图片“妮可·巴菲特:疗伤一代”展览现场,嘉德·宥爱艺术中心,苏州,2024.04.20-08.31

妮可·巴菲特也是一位诗人。在展览尾声,我们看到展厅墙面有着这样一句话,也许这句话最能帮助读懂这位艺术家:Painting is an act of honesty. The color, the line, the shape, the size: a celebration of vulunrability. (画画是我诚实面对自己的隐私。颜色、线条、形状、大小:仿佛生命脆弱的赞美旋律。)

图片

图片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大家还在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