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难忘的小学时光

 冬歌文苑 2024-05-26 发布于北京

难忘的小学时光

赵雄飞||山西

时光荏苒,童年不再,许多往事犹如过眼烟云般渐渐模糊和消失,但我的小学时光却一直难以忘怀,许多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小学是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学步启蒙的重要阶段,小学的记忆难得珍贵,值得珍藏和回忆。

前几天,朋友家孩子过十二,我回到村里上礼吃饭。恰好遇见了几个小学同学和,同学们都人到中年。三臭拉住我的手,说道:“二熊,你还记得咱们小学的时候吗?你能不能说出全班八个同学的名字?”我说:“记得,记得,怎么能忘记呢!只是平时各顾各的,联系少吧!”

开心地交谈之余,不由得心生感慨,勾起了我对小学时光的回忆。三十多年前的一所农村小学的校园生活与孩童时光,上课场景与玩耍片段。一幕幕动人的往事和一帧帧难忘的画面不停的在脑海回旋,在眼前闪现。

我的小学时光是在东山小学度过,学校位于村子靠北的一个大院里。正面的十五间土坯房就是学校的教室和教师宿舍,东房和西房为民居,院子中央有一口水井。正面和东面都有大门,正面的铁皮大门不知何时起已经掉下来,一直斜靠在南墙上。东面是又高又大的对开木头大门,大门上又有一扇小门。还记得,每到夏天,东门外面常常聚集着一群学生,在玩耍。也常有卖冰棍的,骑着自行车停在这里售卖,五分钱一根,家里条件比较好的偶尔买来吃。

同学们课余活动主要集中在院子的上半部分,学校无任何体育器材,主要就是滚铁环、丢沙包、蹦蛋珠、跳皮筋、打陀螺等。印象最深的就是经常玩打沙包,就是用六块正方形布片缝制成的,里面装上玉米粒或者谷物之类的,然后每人拿一块书本大小的薄木板打来打去的,可以单打,也可以双打。

院子里栽种有蔬菜,有学校的,也有居民的私家菜园。此外,还经常堆放柴草和庄稼秸秆。孩子们有时在小麦秸秆堆里玩捉迷藏,有时拖上玉米杆玩耍,有时口渴了还要咀嚼高粱杆里的甜汁。

东山小学有五个年级,六七十个学生,四五个老师,有的年级采用复式教学。没有学前班和幼儿园,入学即为一年级,一般七周岁入学,我由于家距离学校远而且胆小不敢去,在八周岁才入学。但是成绩不好,老师让我在一年级留级一年,此后,才慢慢适应下来。

教室十分简陋,两间房房为一个教室,教室里砖铺地面,黑板就是在前面的一堵墙上用水泥抹平,再刷上墨汁。课桌为笨重的木头双人桌,坑坑洼洼的,窗户是用毛边纸糊的。教室后面有学习园地,主要是张贴学生的优秀作文和美术作品。

语文课是丁家山村的张老师教。她语文课教得很好,专业知识扎实丰富,朗读课文,声情并茂,引人入胜。她对我们要求严格,还记得让我们背诵《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和两个同学因为没有背诵下来,被扣在学校,不让回家吃午饭。经过张老师的提示和点拨,最终才背诵下来。

数学课是城关的秦老师教。每次来到学校,秦老师总是把自行车擦得干干净净的,推到宿舍里。他在我们心里,不仅仅是一位老师,更像一位严慈相济的父亲。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十分关心学生。有一次我因为没钱不敢去学校上学,秦老师亲自上门家访,了解家庭情况。敬业奉献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就像他在春联上写的楷书一样,一笔一划,工整有力。

思品课是册村的王校长教。他十分严厉,上他课我们总是规规矩矩的,认真学习,生怕被挨揍。还记得,我最怕抄写笔记,每次上课,王校长都要让我们抄写笔记,他念一句让我们跟着写一句,一开始总是不习惯,跟不上写不出来。因为我们习惯了让老师写在黑板上,我们再照着抄写,后来才逐渐形成习惯。

音乐课是郭村的王老师教,她是一个刚刚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女教师。同学们都喜欢上音乐课,每次上课总是兴高采烈,欢呼雀跃的样子。全校学生集中在一个大教室里,每人拿一个本子抄写歌词,每节课学习一首歌曲。还记得,王老师弹着脚踏风琴,边弹边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还有排练节目《春天在哪里》的情景。

还记得,每年去尧山学校过六一儿童节的情景,孩子们统一穿上蓝裤子和白色上衣。第一项常常是鸣炮奏乐,人头攒动,锣鼓喧天,彩旗飘飘,十分热闹。接下来由郭村的刘老师指挥,全体学生大声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最后还有文艺节目展示和滚铁环比赛等项目。

劳动课是尧山村的张老师负责。他穿着朴素,语言忠恳,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带头示范,言传身教。农忙时节,经常组织学生劳动,抬粪、抬水、种菜、拔草。还记得他带领学生们试种发芽土豆获得成功,这些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时候的孩子们听话懂事,吃苦耐劳。经常干家务活,下地里干农活,拔草拔猪菜打酸枣,上山拾柴打松果等无所不能。尽管生活不富裕,物质条件有限,但是总能找到简单的快乐,很开心,很纯粹。用废纸盒充当文具盒,用废墨水瓶做成煤油灯,废酒瓶充当喝水杯子。书包是家长自己缝制的,作业本是把白纸裁开后线装的,冬天的棉手套是家长用棉布和棉花做的,用一条带子挂在脖子上。

还记得,看电影是农村孩子们重要的文化生活,也是最大的奢望。放映员在各个村轮流放映,不知道多久才能看上一次。每逢放电影,对于我们来说绝对是不容错过的头等大事,早早地就去了场地等候。此外,还要去邻村和附近村里看电影。第二天去了学校,同学们津津有味地讨论电影内容和情节,还有的同学捡拾烧断的胶片,拿到学校欣赏和玩耍。

当时的办学条件艰苦,没有电,没有任何通讯工具。秋冬季节,昼短夜长,孩子们到校每人都要自带煤油灯,天黑以后,在油灯下读书写字和完成作业。还记得,每次联校通知放假,都是领导手写字条,让在尧山读初中的学生捎回东山小学。

还记得,冬季烧煤取暖的情形。老师们首先要组织学生去寨沟(九连山脚下的一个地方)抬红土,一部分红土用来套火炉,一部分红土用来抹煤糕。煤糕就是把煤和红土搅拌起来和成泥,在地上撒上煤灰或者锯末,再放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把煤泥倒进去,晒干以后变硬就成了煤糕。全班同学轮流生火,从家里带玉米芯或者木柴,早早地到校生火,但是取暖效果总是不太好,教室里要么烟熏火燎,满家烟,要么就是寒气逼人,冻手冻脚的。寒假结束,冬天就算过去了,开学后不再生火。

还有一件事情,难以忘却。因为家里没有钟表,不知道时间,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我半夜起来背起书包去了学校。发现没人,就去了一个同学家,他的家长告我说才半夜两点多,让我赶紧回家吧。就在返回来的路上,看见围墙的角落里有一个黑影,吓得魂飞魄散,一溜烟跑回家。第二天早上才发现黑影原来是一捆玉米杆。遇到下雨天,吃完饭后,披个化肥袋子就赶紧早早地去了学校,因为没有表怕误了。

后来,东山大队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把废弃的养鸡场进行维修改造。更换门窗,安装玻璃,硬化教室地面,购买单人课桌,安装纤维板做的黑板,通水通电,还聘用了做饭大师傅。还记得,当时举办了乔迁新学校仪式的情景,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全校师生排着队高高兴兴地去了新学校,开启了新的学校生活。

岁月沧桑,世事更迭,村里原来的小学已经被现在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民居取代,但是我的小学时光却永远定格在心中,我的小学、老师和同学们始终念念不忘。走在新时代,不忘来时路,我们经历过的回不去的旧时光,成了留在心灵最深处的美好,在人生道路上始终灼灼生辉。

2024年4月

插图/作者

作家简介

赵雄飞,男,山西沁县人。2001年参加工作,中学美术教师,擅长国画书法。工作之余,爱好文学创作,曾在《沁州文艺》发表散文十余篇。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