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粽里裹着乡愁

 冬歌文苑 2024-05-26 发布于北京

粽里裹着乡愁

节气过了芒种就直奔端午节,仲夏的江南天气渐渐炎热起来,我想起童年时家乡的端午节。我的家乡在江南秘境深处的溧阳,每年麦芒黄时家乡人就开始忙着过端午节,到了端午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的灶间升腾起粽子的清香沁人心脾。

包粽子在我的家乡是女人们的基本功,女人们在做姑娘时就学会包粽子。我家乡男人也偶尔有会包粽子的,不是男人们不努力,而是那干重劳力农活的粗手缺了巧劲。我家乡的粽子有花生、赤豆、五花肉做馅料等品种,配料讲究,也有纯糯米的粽子。家乡的粽子外观精美,有的像一只小巧的靴子,有的像一只嫩绿的菱角。

包粽子,在我的家乡也叫裹粽子,一个裹字十分形象。将芦叶弯曲成形,再把浸泡洗净的糯米和配料放进去,用筷子捣实,取一片窄窄的芦叶封口,藏起芦叶的尾梢,再用三角草扎紧,防止米和配料外漏,这粽子就裹好了。选不到合适三角草时,用细麻丝、纳鞋底的粗线捆扎。

粽叶是芦苇的叶子,那芦苇的叶子用来裹粽子就成了粽叶。采粽叶是男人们的事。芒种过后芦苇已经长成,高高的密密地长在湖边浅滩,一阵风袭来摇摆的芦苇发出沙沙声。那芦苇顶端的几片叶子宽长,最是适合裹粽子。被男人们采过叶子的地方,那芦苇顶端成了光竿。新的叶片又不断地冒出来,前赴后继,芦叶采不完夏风吹又生,几天后又是一望无际碧绿的芦叶。划着小船进湖边芦苇荡采芦叶,常常会惊起野鸭四处逃窜,运气好时会捡到野鸭蛋。野鸭蛋与粽子一起煮着吃,成了端午节这天最牛的蛋。为了端午节吃上美味的蛋,许多人家在开春时就用黄泥腌制鸭蛋鸡蛋,到了煮粽子时放在一起煮,那咸蛋上满是粽子的清香。

我的家乡传说端午节喝雄黄酒避邪。家乡的老人们常说许仙听信法海和尚的话,在端午节偷偷地给白素贞喝了雄黄酒,白素贞现原形露了蛇妖之体。既是妖怎不为邪,全是雄黄酒的功劳。这个传说不必较真,雄黄酒能不能避邪无从考证,但雄黄作为中药能治病却是真真实实。雄黄是一种矿物,别称“石黄”、“鸡冠石”,通常为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粉末。中医用于治疗蛇伤、疥癣、疮肿,有时候也用于治疗哮喘等疾病。与雄黄共生的有雌黄。雄黄加热可分解氧化成砒霜,因其危险,现时雄黄酒只是传说从未见过市场有售。

端午节时,家家户户在门口挂上一束菖蒲和艾蒿,驱赶蚊虫,流传“家有三千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我的家乡除了挂菖蒲和艾蒿,还有制作香囊的习俗。那香囊上设计有新奇文饰,再经心灵手巧的女人们刺绣则极为精美。香囊形状栩栩如生,有三角形、狮子、双鱼、鸡心、月牙、扇面等款式。家乡人相互馈赠,表达节日的祝福。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年过端午节小伙伴们最好的早餐就是吃粽子。有的小伙伴拿上粽子边走边吃,总有小伙伴将吃不完的粽子扔在路边。若被过路的大人们发现会被臭骂一顿,浪费粮食造孽啊,要被天打雷劈。天打雷劈应是最严厉的诅咒,一饭一粥来之不易,对浪费粮食深恶痛绝。有家住小学附近的老人拎一只小木桶沿路捡拾扔掉的粽子,捡回去给猪吃。还有的将煮熟的蛋用尼龙绳编的小袋子装着吊在胸前,那小伙伴神气活现。在生活艰苦的年代,蛋已经是吃食中的上品,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

记得童年时常有渔民在端午节这天清晨,从村前小河里的渔船上拎着鱼进村来换粽子。那渔民用小竹篮拎着大大小小的几条杂鱼,向村里走来,满意而归,各得其所。一只小小的木船两头方,船头贴着水面前行,船中间搭起芦席的棚子,犹如在江南水乡常见的乌篷船。这小渔船在小河里行驶十分便捷,一柄小小的木桨便能划动,或一篙撑下去这小船便如离弦之箭嗖地冲向前方,船头劈波斩浪激起无数晶莹的水花。

端午节时江南的梅子黄了,也进入了梅雨季节。若是端午节遇上漫天的梅雨,借着烟雨蒙蒙无法下地干活难得清闲,取一碟梅子,泡一壶清茶,肆意地倾听雨声。最是那早晨剥一只粽子,小碗里放上一勺绵白糖,任由粽子粘着糖吃,慢慢地品尝,家乡的味道莫过于此。古时候,我的家乡有个读书郎在端午节这天冒着漫天的梅雨去私塾读书,路上遇到邻家稻田埂漏水,在靠天吃饭的年景若不及时堵住漏洞,待到田里水漏完又遇上天晴干旱不下雨,那稻子就会旱死。读书郎用烂泥堵不住漏洞,情急之下用带着当早饭的鸡蛋塞在漏洞里成功堵漏。那读书郎的善举感动了上天,后来成了富甲一方的财主。

在我家乡许多人家早早地买好绿豆糕作为节日礼,等到端午节这天给长辈送去。那绿豆糕用糙纸包成,似上小下大方形梯台,在纸包上面放一片红纸,由纸绳捆扎。捆扎时留一个扣子,可以用手指挑起来拎着。按习俗每年端午节新女婿需挑一担吃食上门拜见岳父母,那担子里少不了绿豆糕、咸鸭蛋,岳父母则以粽子作为回礼。那挑来绿豆糕、咸鸭蛋只是收下半数,新女婿回家时还是一担挑得满满的。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古老习俗。相传为纪念战国时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形成,屈原主张楚国应联合齐国抗秦,主张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官。楚国要灭亡时,屈原在5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杀。楚国的老百姓怕江里的鱼虾吃屈原的尸体,向江里投食喂鱼虾,年复一年遂在这一天纪念屈原。后又有屈原托梦老者的传说,送给屈原吃的食物都被鱼虾抢吃了,屈原教老者以竹叶裹饭投江他方能吃到,而那些鱼虾之类不敢吃竹叶裹着的饭,这便是传说的粽子来历。此说颇有丰富的感情色彩。

粽子的来历另有传说也许更为可信。50万年前早期人类发明了火,为使食物有更好的口感,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上烤着吃,虽不是粽子但也有了雏形。当人类进化到石器时代,在地上挖坑,坑中垫上兽皮,注水放入用树叶包裹好的食物,投入用火烧得滚烫的石头使水沸腾煮熟食物,即有如今的粽子。若粽子的来历果真如此,而以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又相行不悖。

端午节全国多地都有庆祝活动,尤以南方赛龙舟活动为常见。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竞相划龙舟,是对屈原的纪念,又是祈求风调雨顺,更是弘扬团队精神。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在境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台湾每年端午节也有划龙舟的活动。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端午节时也有各色庆祝活动,抒怀浓浓的乡愁。

古人对粽子亦是情有独钟。我想起北宋词人欧阳修的一首词《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写到:“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欧阳修说出了当时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放进镀金的盘子中。好似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呈现在眼前,在被石榴花开渲染的夏天里食粽子、饮雄黄酒,还有那杨柳被细雨淋湿,手持绢扇睡眼惺松的美人被窗外树丛中的黄鹂鸟唦唦的声音打破美梦。

家乡的粽子是我最爱的吃食,裹着浓浓的乡愁,那清香始终萦绕在我的心间。我的心早已梦回家乡,重温童年的端午节,吃妈妈裹的粽子。

2024年5月15日写于上海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郭志松,1965年9月生于祖籍江苏,现居上海。1984年入伍,2003年转地方工作。工作之余,常有即兴之作,擅长于抒发生产一线劳动者的感情。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