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中将郭化若:蒋介石和伟人为啥都高看他?三年三职该评上将?

 行云流水vmmxd6 2024-05-26 发布于辽宁

开国中将郭化若,同时受毛主席和蒋介石看重,有人称他本该评定上将军衔。

郭化若的名字鲜少被人提及,但他却是毛主席特邀的军事参谋,还被毛主席评价为丝毫不亚于自己的人才。身为中将,中央军委授衔时,许多人认为他本该得到上将军衔。

他到底有多少过人之处,才能深受国共两党领导人的重视?以他的资历和成绩来看,上将军衔真得更加合适吗?

毛主席从创建革命队伍开始,一路上结识过不少天之骄子一般的人物。他从不吝啬自己对人才的夸赞和赏识,不过却很少用“天才”二字来形容别人。

在有限的被他称赞为天才的英雄人物中,郭化若的故事值得让更多人知晓。

年纪轻轻,郭化若就成为蒋介石和毛主席眼中的香饽饽,同时得到两位政党领导人重视。

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只要得到他,都会得到一份足以影响大局的力量。

1904年,郭化若出生在福建福州,21岁那年考上了黄埔军校,成为老蒋的国民革命军正统科班人才。

众所周知,黄埔军校人才辈出,师生的综合素质在当时的民国社会都属于顶尖水平。就是在这样强者如云的环境中,他仍然能够脱颖而出。

他的军事素质十分突出,还没毕业就积极投身北伐战争,在实战中历练。经过刀山火海的洗礼,他的气质更像一个成熟的军人。

老蒋对黄埔军校盯得很紧,此处出现任何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都恨不得马上把人招揽到自己麾下,壮大力量。

对待陈赓、蒋先云等革命先辈,他都是这样的态度。

因此,在看到郭化若的能力之后,他前后两次亲自发来邀请,让郭化若到自己身边担任秘书。

蒋校长的秘书不用再面对战场上的腥风血雨,政治地位扶摇直上,未来的前途必定一片光明。如果郭化若是个“聪明人”,那他应该知道怎么选择。

偏偏他是个一条路走到黑的直性子,既然打定主意从军,那就认定军人应该战死沙场。他既不贪生怕死,也不贪恋荣华富贵,所以老蒋的邀请对他来说没有半点诱惑力。

不仅如此,在和国共两党打交道的过程中,他还渐渐明白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他出身穷苦家庭,当然应该为底层的广大群众打天下。国民党内部腐败、倾轧、明争暗斗的政治风气,绝不是他理想中的归宿。共产党一派清明的环境,才是他眼中拯救中国的良药。

在老蒋竭尽全力邀请和拉拢他的同时,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我党高层领导也多次与他接触,希望他能走出一条最为光明的道路。

1925年冬天,郭化若做出选择,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的中山舰事件爆发后,他看到反动派对进步人士赶尽杀绝,无法容忍,便公然表明身份,和国民党彻底割席。

1927年,国民大革命宣告破产,白色恐怖笼罩中华大地。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党组织却没有让他留下来战斗,而是把他派到了苏联学习。

组织上为了长远的革命局势考虑,必须培养具有先进理论储备的人才。革命的火种需要更多人高高举起,不能把所有有生力量消耗在内斗的战场上。

虽然身在国外,可郭化若的心却始终无法宁静。他没有一刻不牵挂自己的祖国,更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的使命。

直到20世纪末,他回到波诡云谲地战场,心才算安定下来。这也应了那句话,吾心安处是吾乡。

此后的征程中,他用一次次的表现证明,毛主席和老蒋当初拼尽全力争取他,全都是因为他值得上级领导高看一眼。

回国参与革命实践的郭化若,做出了哪些令人惊艳的成绩?

郭化若深受毛主席和蒋介石赏识,得到开国中将军衔后,有人产生不同意见。

两党领袖为何对他青眼有加?

他是让蒋介石心心念念的秘书,也是让毛主席赞不绝口的高级军事参谋。

1929年,他主动申请前往革命一线,到红四军中担任参谋,为领导人出谋划策。毛主席还曾给他出过考题,看看他到底有多大本领。

当时正值古田会议召开之前,主席希望他能写出一份材料,具体分析红四军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可以落实的解决办法。

这是他第一次接受毛主席的任务,撰写书面材料,所以非常重视。他熬了好几天,把自己来到红四军之后的所见所闻全部记录下来,并且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他注意到,部队中的思想意识并不纯粹,一些将士脑子里还有根深蒂固的非共产主义的思想。如果不加以干预,军队性质可能会出现重大问题。

而他对此的建议是,军队必须服从党的领导,这一点需要确定下来。平时注意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与思想教育,可以考虑开办教导队或者培训班。

当毛主席仔细浏览这份材料之后,满意的笑容浮现在他的脸上。不谈别的,光论这份材料展现出来的格局,毛主席认为,郭化若完全可以当个师长。

1931年,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生病住院,职位空缺,郭化若便被提拔上去,从此身为毛主席和朱老总身边的高级参谋。

中央红军的建设,红军主力的反围剿斗争,军团内部的政工战线……这些方面,都少不了他的贡献。

他做事认真负责,谨慎可靠,如同智囊,毛主席非常放心。

他身上的又一个闪光点,是具有开拓性与奠基性思维。

说到这一点,那就不得不提红军的第一个工兵队和无线电队伍。

1930年,红一方面军返回江西的路途中,郭化若看到一些报名参军的煤矿工人具备的特殊技能。

相比起普通战士,他们擅长爆破开路,懂得如何修建军事工事,也能因地制宜挖掘陷阱,可以为实战提供诸多有利条件。

于是他想组织上提议,红军可以组建一支专门的工兵队,发挥工人阶级的巨大优势,提升我军与国民党反动派对抗的胜算。

在毛主席和朱老总的支持下,郭化若全力负责筹备这项工作。由他带领的工兵队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架设云梯,轰炸碉堡,爆破地雷,干得热火朝天。

工兵们的表现让组织上进一步看到了开辟专业赛道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工兵依然是解放军中的重要兵种。

至于无线电部队,这还得多亏我军从敌人手上缴获了一台被破坏的无线电台,同时俘虏了敌军10名电报员。

郭化若认为,无线电台虽然有所损毁,但经过一定水平的维修之后,基本功能能够继续使用。敌军电报员只要妥善加以教育,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完全能够让他们为我所用。

1931年5月,他正式批奏中央,申请创建无线电队伍,这也是红军的第一支无线电队。

除了组建侦察台,定期培训电报员之外,他还在无线电队内部推出保密制度,要求所有成员严格遵守保密条款,奠定了红军无线电工作的基础。

毛主席看到他的一系列工作成果,发自内心的夸赞道:“郭化若一定会成为军事天才。”

最后,他不仅能当好一名战士,一名将领,还能做一名优秀的教员。

在研究毛主席的思想体系时,他首次采用辩证的军事思维论述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研究《孙子兵法》以后,他还写出初步研究文稿,结合传统军事思维与现代军事方法,推动军队建设进程。

他对战争的本质看得十分透彻,认为一场战争的背后一定包含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博弈。战争不该与国情脱钩,它是矛盾具象化的表现。

1939年,毛主席安排郭焕若前往延安抗大授课。他说:“你们放心,郭化若的水平不亚于我。不亚于,就是差不多,甚至超过的意思。”

能文能武,德才兼备,这样的人才,党组织庆幸被自己争取到了手中。

与党中央领导人密切来往的郭化若,在建国之后能够得到怎样的等级和职位?

开国中将郭化若,毛主席和蒋介石都对他高看,被评中将引发争议。

为何会有人认为,中将军衔对他来说并不合适?

1946年,郭化若离开延安,奔赴鲁南军区新的战场,就任副司令员。

他充分发挥自己领导民兵工作的经验,提出在民兵中开展立功行动,提升人民群众参与解放战争、实现自我解放的积极性。

在他的有力带动与号召之下,解放军的人数不断扩大,我党一直坚持的群众路线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

1948年,豫东战役的胜利使我军士气大振,华东和中原的解放形势一片大好。将士们对解放战争的结果充满希望,叫好声不绝于耳。

在群情激昂时,郭化若是那个难得的可以冷静下来的人。如果其他战友正沉浸在胜利当中,那么就让他来当这个恶人,把缺陷和问题郑重提出。

就像当初分析红军队伍的落后风气那样,现在的他对部队中存在的沟通不畅、机动性不足、技战术使用不够准确等问题同样直言不讳。

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写了一份针对华东和中原战场的总结报告。陈毅老总在看到这份报告之后,不由得对他更加欣赏和佩服。

这一年,他调任华东野战军第四总队的政委和党委书记,主要扎根于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一线的军事指挥。

正因为如此,他的名字在一众开国将领中的存在感才不算太高。有人认为他没有直接指挥过大规模作战,但了解他的经历之后,没有人能否认他对兵团作战胜利结果的贡献。

华东野战军过去的传帮带工作,具体可以总结为两个老兵带动一个新兵。但他认为,这样的模式已经落后于形势的变化。

现在随着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很多被迫加入国民党队伍的官兵都对两军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当他们被我军俘虏之后,只要我军稍稍加以教育和改造,他们很快就能意识到是非对错,从而将枪口转向蒋介石。

老兵痞的数量少了,新兵和壮丁的数量多了。相比较而言,后者对老蒋并非盲目忠诚,更没有受到洗脑。一个老兵,就足以带动这样一个新兵。

在他看来,对待战俘,解放军一定要执行快准狠的原则。俘虏敌人以后,快速教育,快速同化,快速装备,快速任用与提拔。

无论身在后方还是身处前线,他骨子里的开拓创新的精神,一直没有改变。

1949年,郭化若被调任第三野战军第九兵的政委和党委书记。

三年时间,三个职位,他成为大兵团的组织领导一把手,资历深厚,成绩突出。

正是因为如此,1955年中央军委筹备授衔工作时,才会有人认为,以他在解放前的职位来看,给他一个上将军衔绝不为过。

可是郭化若本人的想法,却与大家好心的提议并不相同。

他一直认为,没有真正参与军事指挥的将领,在评定军衔时,都应该暂时往后放一放。就拿第九兵团来说,兵团司令的贡献,他认为比自己这个政委的贡献要大。

所以最终,郭化若获得中将军衔,他也相当自豪,喜气洋洋。

曾经被毛主席和蒋介石争抢的人才,闯过二十多年的腥风血雨,站上了人民解放军的舞台,参与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是比这更加圆满的事情。

1973年,高屋建瓴的郭化若上任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把自己多年的学习总结和斗争经验毫无保留的传递出来。

此时的他已经年近古稀,但仍能以逐渐衰老的身躯为国家建设贡献余热。他斗志昂扬,如同年轻时一样。

1995年11月,一代儒将郭化若去世,永留光荣在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