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功书法,艺术市场“硬通货”

 杨则川书画印石 2024-05-26 发布于四川

启功先生曾经在演讲中,深入探讨了当代书法创新的议题。他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

“革新,其实有时候并不需要刻意去革,它也会自然而然地新。”

启功先生所强调的是,由于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书写风格会自然而然地演变,这种演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他认为,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这些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书法家的创作。因此,即便书法家没有刻意去寻求创新,其作品也会因为时代和地域的烙印而显得与众不同。

启功先生的理论,也从侧面提醒当代的书学者,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刻意追求就能达成的。启功认为,顺应时代和文化的变迁,创新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

启功先生非常看重文字学的价值,他认为文字的发展与变革,本质上都是为了适应人们自然书写的需要的书写方式的自然差异对书法的整体风貌有着举足轻重的塑造作用。

启功书法作品一

启功书法观:无需刻意革新,书法不革也新

启功书法作品二

启功书法观:无需刻意革新,书法不革也新

图片

拍卖现场

不久前,中贸圣佳举办了“清贵心香—陈荣琚教授藏启功等书画专场”,32件拍品众望所归,以100%的成交率,递交白手套,成交额达9,940,600元。该专场多数作品成交溢价近十倍,在业内迅速引起反响,网络频频刷屏,为启功作品在市场上做了新的价格定位。

图片

启功 楷书《沁园春》

上世纪90年代国内艺术品市场刚兴起时,启功的书法作品主要在中国嘉德和北京翰海拍卖行露面。据国内第一批“艺术品投资基金管理人谢尚晋博士介绍,1983年启功的作品才50元,进入90年代价格涨至几百元,后升为几千元,2000年后才上万元, 2005年艺术市场火热的情况下价格抬升至几十万元, 2010年后出现过百万元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启功专场屡获“白手套”殊荣

据不完全统计,启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上拍件数为15000件左右,总成交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成交率接近80%。可见,启功作品经得起市场考验。一般的艺术家的作品在生前可能被捧得很高,过世后市场会冷下来。启功正好相反,他在世时对金钱不计较,写字从来不收钱。逝世后,作品的市场价格反而比原来贵得多。这种市场影响力是自然产生的,不是艺术家在世时被吹捧出来的。谢尚晋认为,启功的市场非常稳定,它并不属于增值性和投机性市场,但是其作品的流通性非常好,称得上书画市场的“硬通货” 。

图片

启功(1912-2005)

启功先生的书法成就与其自身的学书经历密不可分:先生幼年时便接受了良好的书法训练,其祖父写得一手好欧体字,在先生幼年时便为其传授学书之法。得益于家中所收的碑帖,启先生在孩童时代便大量阅帖、读帖,从中感悟笔墨妙义。二十岁以后,启功先生进一步耕耘笔墨,对赵孟頫、董其昌、欧阳询、柳公权、智永等古代大家的书作用功颇勤。除了个人的实践领悟,启功先生的书法学习也离不开名师大家的指点和鼓励,如沈尹默、张伯英、寿玺等先生均曾对其有所指点。不过,启先生的书法学习最重要的还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领悟,正是得益于其长期的苦心钻研,先生方才能够熔古开新,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图片

启功书《独坐敬亭山》诗

华夏珍宝博物馆藏

启先生的书法小字严谨灵动,大字气象宏伟,在中正平和的面貌下,用笔和结字变化多端。《独坐敬亭山》书法是启先生70年代的作品,展现了其中年书风,这一时期先生的书作气息古雅,结字平正,书卷之气流淌笔端。

图片

启功书《夕阳》诗

华夏珍宝博物馆藏

图片

启功书苏轼七言联

华夏珍宝博物馆藏

《夕阳》诗、苏轼七言联为先生80年代的书作,先生在熟谙古法的基础上,展现出更为开张奔放的个人面貌。

图片

启功书“惠风和畅”

《惠风和畅轴》为先生1992年所作,先生自题云“时年八十,目力渐减矣”,此时先生的书作更趋于平淡天成,在强悍精绝的书艺之中,启先生平静淡泊、清新雅正的人生态度得到充分的展现。

图片

书法释文:
(引首钤印:前贤句)

病减诗仍拙,

吟多意有馀。

莫看江总老,

犹被赏时鱼。


图片

书法释文:
(引首钤印:前贤句)

病减诗仍拙,

吟多意有馀。

莫看江总老,

犹被赏时鱼。


启功书法观:无需刻意革新,书法不革也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