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式造园的最高境界

 蚂蚁景观 2024-05-24 发布于陕西

本文是基于我敬重的学者王绍增先生的理论总结而来的,如果大家有兴趣推荐他看的《从画框谈起》、《论中西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论《园冶》的“入境式”设计、写作与解读方法》这三篇论文。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很多人喜欢中国园林,但却不知道园子是如何设计的。还有很多年轻的设计师误把西方的规划思维套用在传统园林的设计中。那么这期小蚂哥就来为大家解答,何为中式造园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建造园林一般不绘制平面图,在《园冶》中就有说“式地图者鲜矣”。就是说当时造园画平面图的很少。

我们今天看到的平面图都是童寯或者陈从周等大师在建国前后测绘的。

没有平面图怎么造园呢?

园主或者建园之人会在场地中仔细地观察思考,依照基地的特性来想象空间,他们会在山坡上想象清晨第一缕阳光略过屋檐,也会在洼地水塘边想象夏季出水芙蓉的姿态,空间就在他们不断地游走中在脑中逐步构建了出来。

这个过程就是“相地”,和我们今天的看现场不同,不仅只是把图纸和实物对上号而已,而是要将现场的一草一木都看出门道来,这时需要相当长时间的。

然后园主会组织游线,高低怎么衔接、空间如何转折,慢慢将设想的景致串联起来,这种方法王绍增老师称为“时空设计法”。

所以计成才会说“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就是说勾画园林蓝图的人即便不是园主,也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和绘画修养,并且还能够现场指挥,这显然不是一个工匠能完成的事。

设计完成后,这位主事之人会通过写意山水,或者制作烫样来将主要的空间表现出来。

而且是边施工边调整,一些原本勾画的景点可能会因为石头不达标,或者没有合适的植物等原因修改成其他主题,这个过程其实就像是你在布置自己家的软装,一天调整一些,所有的元素都会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位置。

所以历史上造园师都和园主保持了长时间的友谊,比如文征明和王献臣,计成和郑元勋……因为根本分不开啊~

这和西方的规划设计是不同的。西方园林源于古埃及的园圃、古希腊罗马的庭园和广场。

他们需要通过图纸推敲尺度和比例关系,计算成本,这种方法里图纸就是最重要的媒介,王绍增老师称之为“图面设计法”。

我们今天学校教的,社会上用的都是这种方法,图纸不管是电子的还是纸质的都可以快速的交换信息。

这两种方法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

中国园林建造前人在现场长时间的真实体验,是伴随着园林建造整个流程的,时间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几十年。这些真实的感受不断地累积,同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感受,一条游线的不同时间的感受都是累积的。

©黄慕潇

学画画的同学都知道,初学的时候老师是不会让你临摹照片的,因为照片的空间是死的,而真实的人眼观感确是鲜活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景观时,虽然视线有局限,但感受确是360度的,你看到眼前景观的同时,也能听见风吹、鸟鸣、水滴、雨雾、花香、温度等等,包括你自己都是环境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图纸没办法承载的信息。

从这个角度看,图纸的信息极为有限,它就像是一张照片,表达的仅有构图和形态,但唯独和环境隔离开了

这样生产出的景观怎能不独立、静止和片面呢?前几年有些房地产甚至一套图纸用全国,把仅剩的形态创意也放弃了,这还能叫做景观吗?

在当今社会的要求下,我们追求利润、速度,迫使我们必须要使用图面设计法,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呼吁设计师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了。

西方传统园林的设计更重视对象,而我们更重视境域。从先秦到清末,我们的思维都不仅是停留在对象本身,而是人物的交混,情景的相融,任何客观对象都有一个对应的主观情绪,这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却对于园林设计有着巨大的优越性。

所以我们造园画图是最后一步,之前全是在场地中游走体验和想象,我们很多的园林巧思并不是在图纸上画出来的,而是身处在真实的环境中悟出来的。

中国的山水看似不如西方油画真实,但从游览的过程来看,却极度沉浸,比油画更有想象力,画卷徐徐展开的同时,人也在画中游览。

雪阁临江图(局部)

其实西方的很多现代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试图用理性的思维来解释,比如莱维莱特的设计者屈米就有一本“天书”般的著作《曼哈顿手稿》。

《曼哈顿手稿》

书中填充了大量的让人一头雾水的图形和符号,他作为建筑师就提出了一个逆天的理论:认为建筑既不是形式,也不是功能,而是事件,事件产生能量的运动,运动塑造了空间

这么看这和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确有诸多相似之处。

总而言之,中国造园从一点出发,一般是厅堂,在真实的环境中,主事之人一点点谋划布置,边建边改,边造边悟,让景物和情绪相融,以表达园名的主题,这个过程既不经济,也没有效率,是完全不能被现代社会接受的,但这确是中式造园的最高境界。

你觉得这样的造园在现代社会还能出现吗?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