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被人遗忘的央美第一任院长,放弃荣华富贵,坚守民族气节,无愧为一代宗师!

 笑溜达 2024-05-26 发布于辽宁

你好呀,我是青阳~

自建院以来1
央美经历了几十载的春秋
有几位院长
大家都是耳熟能详
但也有被严重低估的一位院长
很少被人提交
今天就带大家认识一下
央美首位老院长——郑锦的风采

向中央美术学院发展史上
拔山扛鼎的大师致以敬意
图片

郑锦

(1883—1959)


又名瑞锦,字褧裳,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雍陌乡人,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和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师大、女师大教授,北京美专校长。擅工画人物,尤喜画古装仕女,精雅秀逸,合日法与中法于一炉。惟恐以所画费时,不能多作,故流传极少。晚年寓居香港。


图片


留学日本

1896年,时年13岁的郑锦,跟随姐姐东渡日本,开始了他18年的留学生涯。到达横滨后,郑锦一面就读日本的学校,同时也入读当地的华侨学校“大同学校”学习中文。

图片



之后,梁启超先生也到了日本,并也在“大同”任教。正因为郑锦聪明勤奋,很自然就成了梁启超的入室弟子。当郑锦学满归国时,梁向当时的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先生郑重推荐他的高足——郑锦,并且还特意写了一篇“郑褧裳画引”以壮行色。

图片

郑锦娉婷

1897年,郑锦在东京读书并开始学习油画。四年后,考入京都(西京)美术学院,学习工精细腻的日本画。

1907年,考入日本美术最高学府——日本绘画专门学院。同年,创作了“娉婷”(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帧。四年后,当他在该校以优异成绩毕业时。以这张作品参选日本级别最高的美术殿堂——文部省美术展。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入选的作品。
图片


与此同时,陈树人、鲍少游、高剑父、高奇峰等人都陆续到了日本留学美术。正因如此,这几位画坛的前辈在互相交流、互相勉励、取长补短中创立了中国画坛名重一时、历久犹新的“岭南画派”。

1910年,郑锦与中山籍白石村(今属珠海市)人鲍桂娥结婚。两年后,长女郑少妍在横滨出生。鲍桂娥也爱好美术,1906年考入日本女子美术大学刺绣科,比同校修读美术科的何香凝女士还要早两年。
图片


回国办学

1914年,郑锦应国民政府教育部的邀请回到北平。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师。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在兼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文华殿古物陈列所所长时,首开先例,把每周更换的展品告知大众。这是把皇宫内的私家收藏公之于众,让文物开放,走入民间的第一步。

图片



1917年,教育部指示筹办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美术学校。由于国内没有现成的先例,郑锦又回日本去“取经”。日以继夜地东奔西走,找资料,设计课程,订立招生办法……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国第一所正式立案的“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于1918年4月15日成立了。

郑锦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郑锦在“美专”任校长八年,直到解放后该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为止,是历任校长中任期最长的一位。在这段时间,学校在郑锦的领导下,培养了像刘开渠、李苦禅、李剑晨、常书鸿、王曼硕、雷圭元等一大批人材。

图片

中华美术协会合影,陈师曾 ( 左二 ) 及郑锦(右一)等
1924年9月。苏联人加拉罕阴谋煽动,在学生中挑起了学潮。军阀们根本就不关心国计民生,对北平的八所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欠了半年之久。许多教授学者,往往空着肚子去上课。

郑锦在重金面前不为所动,直斥其非。因此,加拉罕怀恨在心,在强大的威逼利诱下郑锦唯有辞职,以表愤慨。

图片

1922年郑锦与家人在北京
辞去校长职务后,郑锦一家人搬到河北定县,直接到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农民中去,推广识字教育,扫除文盲,提高公民意识;收集民间传统艺术民谣和年画,加以提高整理。中国第一本专为农民而编写的识字课本“千字文”,就在这时候诞生的。课本中四千多张插图,就出自郑锦的双手。

图片

移居澳门

1937年,国民政府任命吴铁城、杨子毅主理中山县政,把中山建设成全国的“模范县”。两人知道郑锦在平教会工作了十多年,累积了丰富的农村建设经验,特邀郑锦回归故里,完成中山建设模范县的宏图大计。

正当他在家乡大展拳脚时,日寇侵华的脚步日益逼近。郑锦为国为民的满腔热情再次被无情地击碎。1940年,为逃避战火,只有移居澳门。


图片

1941年五月二十七日与赵少昂摄于香港

郑锦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他再次拿起画笔,作为“武器”,作了一系列的画作,“民族意识”、“抵抗”、“故乡”、“群鹰奋战”、“日暮途远”等大批抗战题材的作品,就是这段时期完成的。

图片

图片

1941年郑锦在香港


1945年8月中,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郑锦再一次拿起画笔,一口气画下了“名驹寿柳”、“农家乐”、“四骏图”、“老树逢春”、“人面桃花双映红”、“金鱼图”等画作,每张画上均题款:乙酉胜利纪念……

图片


在抗战8年中,郑锦拒绝了某些好心人的登门拜访。闲时以作画自娱,偶然会卖出一两张画,以补日常开支。以他在日本生活学习近20年,精通日文,与汪家又有姻亲关系。只要点点头,日伪的大官自然唾手可得,锦衣玉食不在话下。然而,郑锦拒绝了来自各方引诱与威胁,甘于淡薄,宁愿三餐不继,也要坚持高贵的民族气节。

1959年3月28日,一代画坛宗师郑锦,因哮喘病发作,在澳门与世长辞。


图片

郑锦先生画作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感谢关注,如果你也喜欢,点赞和在看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随手支持,感恩遇见!

-END-                 

作者简介:一个热爱生活,分享书画智慧,不断成长,不断自由的画者。

复制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