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子堂,母亲的家(二)

 洞霞尹后裔 2024-05-26 发布于广东

母亲节,没写文字。今年是母亲诞辰112年,撰此文纪念在天国的母亲。

四、《窗前鸟窝》探寻曾氏祖先足迹

过后不久,我又在互联网上读了《窗前鸟窝》中的文章:《到水东江桥边塘村探寻曾氏祖先足迹》。

文章讲述:仪斋公,乾隆五十四年乙酉二月初九未时生,咸丰十年庚申十月二十一日申时卒,寿年七十二岁。仪斋公于道光壬午科三十三岁中第二十六名举人,四十六岁选授长沙府茶陵州学正,在任十年,官五品,覃恩叠奉政大夫。仪斋公率领五儿所建的时熙堂历经180余年。如今仪斋公后裔已达数百人。

文章还例说了仪斋公五个儿子延椿、延树、延松、延桓、延权的简历。父子六人都在清朝为官,都是四品或五品。孙辈一代十六位亲堂兄弟中有十人为官。时熙堂后裔遍布全球,工农商学兵都有。

读完《到水东江桥边塘村探寻曾氏祖先足迹》后,我想,外公曾叔才是仪斋公下面哪一支房呢?燕子堂是哪支房兴建的?曾仪容老师的《王夫之与太平曾氏的交往》中说的“燕子堂的曾广谟”和我外公是哪种关系?我很想知道,但我连舅舅的名字都不知道啊!燕子堂还存在不?我想,老燕子堂是不会存在的了,一如古诗所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而母亲后来的家——教让堂多年前就荡然无存了……

光阴如白驹过隙,我从忧患少年不知不觉成为白头翁,常回首此生来处,心中时不时泛出一股寻亲谒祖追根溯源的情愫,其中也包括母亲的家——燕子堂。但因父母去世得早(父亲于1950年去世。1961年,母亲也远行,享年49岁),因那特殊的年代,因世事多迁沧海桑田……许许多多事情挤压在心头,模糊疑虑,难以解惑,常闯进梦乡,挥之不去。

五、燕子堂在清朝出现“父子皆举人,五子登科”

后来,我读了陈胜乔老师的《追寻邵东太平曾氏“时熙堂”的秘密》。文章介绍了邵东水东江桥边村的“时熙堂”(又叫“燕子堂”)在清朝出现“父子皆举人,五子俱登科”的盛况。既然时熙堂又叫燕子堂,就更加说明我的外公曾叔才是秀才了。

过后不久,陈胜乔老师又写了《清朝邵东“高考”盛况:三对父子皆中举,其中一人还是进士》。从一系列的有关邵东太平曾氏的文章来看(那一阵子,自媒体上刊载了不少有关邵东、双峰曾氏家族的文章,每一篇我都仔细拜读),曾氏在邵东是有名的大姓,排在第三,人口七万多!曾氏家族历史亦悠久,始迁祖福仲公自元顺帝七年从江西泰和圳上迁居邵阳太平老君塘(今邵东县杨桥)。

我们尹氏在邵东也是大姓,排第九位,人口四万多(邵东有134·5万人,334个姓氏)。尹氏始迁祖嘉从、嘉志(1280--1346)、嘉尚兄弟仨也是元末从江西泰和圳上迁来宝庆府太平一都

我读了自媒体上的有关燕子堂曾氏家族的文章后,写了篇《往事并不如烟——水东江“燕子堂萦怀”》的文章,陈胜乔老师录用了,刊发在《乡土天下》上。

在中南大学退休的兄长读了我的《往事并不如烟——水东江“燕子堂”萦怀》后留言:“'往事并不如烟’引起了我对六七十年前如烟岁月的回忆。从陈胜乔先生所撰的文章中得知,邵东水东江桥边村的时熙堂在清朝曾出现过'父子皆举人。五子登科’的奇迹!那个又称燕子堂的时熙堂的屋场主正是我的外公啊!外公有好多故事已经失传。

小时候听母亲讲,外公曾与永丰的曾国藩有过交往……往事并不如烟,清晰在眼前。我几岁时,多次随父母到过外公家,其时外公外婆已经过世,至今仍留有斑斑点点的记忆:燕子堂大门前那陡峭的石梯子,木质大门上那厚实而宽大的屋檐……父母带我住在晚舅家,那客厅特别宽敞明亮。晚舅爷和我父亲谈论时弊,他言辞文雅,谈吐铿锵,对于不谙世道的我,全然不懂其意。晚舅妈则手端精致的小茶壶,在一旁品茗。晚舅爷独子,我们叫敏哥哥,他终日卷不离手,静心研读……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户典型的书香人家:外公是清末秀才,晚舅爷在国立清华大学和湖南大学任职教学,敏哥哥是当时罕见的大学生……”

后来,部队转业后旅居广州的我们村的书画家邹敏德先生微信我:“据我了解,邵东市人大第一副主任曾庆龙(1964年生,已退居二线)的父亲曾叔鸣(邵东书法协会第二任主席,三十年前我登门向他购买了一副对联)应该与你外公(曾叔才)是亲兄弟或堂兄弟,他也是燕子堂的,庆龙主任的太公就是当年湖南四大藏书家之一的曾广谟。我有他微信,您若需要,我可推荐给您。”

后来,华东大学的曾双余老师在微信里指正了我摘抄的曾广谟撰写的《王船山碑文》中的谬误。

再后来,我和燕子堂后辈的微信群里的曾光辉先生有了联系,了解到燕子堂的一些情况……

光阴荏苒,世事变迁,该过去的和不改过去了的都过去了,成为历史。每每回想起燕子堂、教让堂那段时光,那些故事,总勾起对亲人对先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忧思。无奈此情成过去,回想当年已惘然,只有把母亲的两个家朦朦胧胧地储藏在心底,作为念想。

六、曾广谟撰写《王船山碑文》

先生讳夫之,字而农,衡阳人,有周氏之后也。粤祖粤父,砥德修儒,世载其美。先生秉贞固之性,含渊雅之才,际阳九之运,坚不贰之心,岩岩焉,冥冥焉,确乎不可拔矣。夫其初举孝廉,明祚俄圮,唐桂建号,南北互忌,先生上书监军,为调和之计,防溃乏虞,蔽而不用,终用覆败,崎岖桂林,冀扬已烬。大学士瞿式耜荐之,辟为行人,于时朝端水火,嘉赖匡救。既以击弹权幸,几离不测,默察时事,含痛还山。惟清受命,无思不服,革旧布新,尤严发禁,先生转徒岩穴,息影逃名,惜彼余发,卒奠之毁,匹夫不可夺志,其斯只谓欤!康熙时,诏征鸿博,明季耆旧,山林隐逸,竞应干旌,铺彩阙下,而先生黯然一室,孜孜著书,冥心孤往,千圣遥契,阐六芒之玄微,振百世之沉溺,本朝经学,先生实其推轮也,是以身隐而道益尊,名藏而志不辱,数十年来,遗书尽出,昭悬国门,于烁德辉,奚俟表暴,勒铭贞石,以志企思,其辞曰:

      休哉先生,允矣完人,诞膺天德,含章有贞,逸足未展,大命俄顷,桂林蹙蹙,曷其可振?天命有归,人霏克争。夷耻常抱,良志难仲,衡门阒若,保此彝伦。不降不辱,松心竹筠,岳岳节高,当世无闻。遗书千卷,有焕其文。澄澄湘波,黯黯衡云。迥乎难即,重我乡扮。

       (全文完)

  (记忆中的教让堂,草图)

  (时熙堂、燕子堂,是曾氏两个大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