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姬昌

 新用户40828904 2024-05-26 发布于福建
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

周文王,名昌,姬姓。周武王的父亲。文,是他死后的谥号(上古有号无谥。谥法为周人首创,即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根据其生前行事的善恶而给予的称号。) 据?史记· 周本纪》说,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老二虞仲 、老三季历。季历就是周文王的父亲。季历的夫人叫太任。太任端庄贤惠,生下姬昌,聪明伶俐,不同凡响。据说,曾有过口衔丹书的赤雀落在小时候姬昌的门前,古人迷信,或者是周人对祖先的神化,便说这是姬昌有“圣瑞”。他当政的话,周人就能兴旺发达。所以古公亶父特别喜爱姬昌,明显地透露出要传位给他的意思。老大太伯,老二虞仲心领神会,为成全其父志,哥俩便不辞而别,逃到东南沿海的“荆蛮”地区(今江苏苏州、无锡一带)。随乡入俗,断发文身,以适应江南水乡的生活习惯,在那里定居下来。古公亶父死,季历即位。季历死,传位给姬昌,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周人是活动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一带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与此同时,在中原地区有以禹为代表的崇部落和北方以契为代表的番部落。周人最早的老家在邰即今天的陕西省武功县。周的另系始祖叫后稷,名弃。曾在以尧、舜为首的部落联盟中担任农师,主管农业。后稷的母亲姜嫄是有邰氏之女。姜,即羌族。姬、姜两姓是互为婚姻的两个集团,直到西周初年,姜太公封在齐地,周人仍称之为甥舅之邦。

在夏朝统治时期,由于有一段不重视农业,周先人不窟失掉农官,逃往西北,与戎狄杂居。后来公刘率周人沿泾水上游迁徙到豳地(今陕西郇邑县、邠县一带)。这时周人已进入原始公社制的后期,开始修筑城郭,使用战俘奴隶。到古公亶父的时候,由于被狄人所侵逼,率领周人来到岐山之下渭水流域的周原。这里土地肥沃,土质松软,非常适宜农耕。再加上周的先入历任农官,善于种植,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周人如鱼得水,便在这里定居下来。这时,他们才开始称为周。古公亶父偕同妻子来到旷野,察看地形,修筑城郭,营建宫室,在商朝奴隶制的影响下,开始向阶级社会转变。农业生产一天天发展,国势也就一天天地强盛起来。

这时,在中原地区已是商代的后期了。周是商在西方的一个属国。周承认商的天下共主地位,并定期向商缴纳贡品。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和奴隶,周人不断对周围后进的戎狄部落发动侵略性战争。先后征伐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以及始呼之戎等部,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成为西方强大的方伯之国。后来商王文丁受到了周的威胁,就杀死了季历。

季历死,子昌继立,史称西伯文王。《史记·周本纪》说西伯文王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古公亶父、公刘开创的事业,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士。他先从自己的大家庭做起,上孝父毋,早晚请安;下对妻子兄弟严加要求,为整个家族做出表率。以自己的大家庭为核心,靠它做凝聚力来团结族人,巩固内部。并以商纣王为反面教员,努力抑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敢骄杆淫佚,玩物丧志。他重视农业,亲自督导众人开荒种地,大力发展生产事业。从中休察民情,以了解小人稼秸之艰难。他还关注那些孤苦无靠的小民,想法为他们解决衣食之难。

周是一个新兴的国家,正处在上升时期。它刚从原始公社制脱胎出来,还带有浓厚的大家庭公社民主、平等的遗俗,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对立并不那么突出。周文王又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不断对政治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延缓了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国家出现了政通人和,上下相安的大好局面。这和当时商王朝内部一团糟的混乱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与此同时, 周文王还推行了其它比较开明的政策。在经济上采用了一种类似劳役地租的剥削方法。一夫耕种百亩田地,再出力为公家助耕一定的数量,剥削率为十分之一,比商朝奴隶制国家轻些。再就是打通关隘,自由经商。关市只检查异言异服,而不征税,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百姓可以随便进入山川林泽,任意猎取野物。此外,还规定罪犯只及其身,不许把他们的家属籍没为奴。这就防止了自由民的分化,保证农业战线有足够的劳动人手。这些都是为了巩固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笼络人心,以换取更多的人对他政治上的支持。不过,周文王所实行的“仁政”也确实奏效了。《诗· 大雅· 灵台》说他修筑灵台,老百姓象儿子给父亲干活一样奋勇争先,唯恐落后。结果,灵台很快就建成了。但周文王毕竟是奴隶制政权的代表人物,阶级本性决定他一定要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决不会事事处处为奴隶们着想。为了稳定奴隶制的统治秩序,他制定了“有亡荒阅”的法令,即定期大规模地清查逃亡的奴隶,有奴隶逃跑就把他们抓回来,谁的还归谁所有。另外,还允许“仕者世禄”,即在朝为官的人,其子孙世世代代享受国家的俸禄,这就得到了奴隶主贵族的一致拥护。这样一来,商王朝屈下的一些小国,有的被武力征服,有的因害怕周人的势力,同时也为了逃避商奴隶制国家的控制而主动依附于周。甚至在商政权内部的一些奴隶、平民以及中小奴隶主,也不堪忍受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逃亡到周这边来。

周文王包知人善用,不求全责备?他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贤明而有才干,就内举不避亲,用做卿士。后来对周王室多所建树。孤竹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父亲临终时,欲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践位,两人相持不下。他们听说西伯文王善养老敬贤,先后都逃到周国。辛甲,原是商纣王的臣子。纣王淫乱,辛甲数谏不听,便离殷而至周。周文王亲自接见,知其贤能,用做公卿,封在长子(今山西上党。) 。周一时人材济济,众望所归。与商纣王远贤近谗,众叛亲离形成鲜明的对照。

商纣王的亲信崇侯虎是商统治梊团中比较有头脑的人物,他觉察到了周人的威胁,提醒商纣王说:“西伯文王行善积德,诸侯都争先恐后归附他,这对帝王您将要大大的不利呀!“商纣王觉得言之有理,便下令把周文王逮起来,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据《尚书· 无逸》和《吕氏春秋· 制乐》说,周文王享国五十年。在位时间之长,这就使他能够从容地、持续不断地推进周的事业。《尚书大传》说文王最后七年称王,那么称王前已立国四十三年。四十多年的惨谈经营,成就是不可低估的。不仅在国力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增强,而且在同商政权的关系上,也酝酿着根本的转变。正是在这四十多年中,周文王使周人树立了明确的灭殷目标。而受命称王,实际上是周在政治上宣告独立,脱离商朝中央政权。这就使周由商的臣属而终于变为与殷相抗衡的力量。《论语·泰伯》说:“三分天下有其二”,这即是说周文王实际上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灭殷只是个时间问题了。自此以后,周人鉴于自己力量的壮大和殷商政治的腐败,就完全抛弃了“以服事殷"的假面具。周的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周人推翻商朝统治,夺取全国政权的实际准备工作是在周文王称王后的七年;也就是在他生前的最后七年中完成的。周都城在岐时,地处西陲,距商都遥远,鞭长莫及。灭了西北各小国,稳定了后方,重心开始步步东移。先在泾水、渭水之间建立毕邑(今陕西咸阳北阪),作为向东扩张的前沿阵地。灭耆、灭崇,完成了对殷都朝歌包围之后,把国都由岐迁至丰(今陕西户县东北),为灭殷作好了最后一项准备工。就在这大功垂成之际,周文王不幸死去。

周文王由于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他所创立丰功伟绩,在周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崇高的地位,受到后人的推崇。他不仅使周具备了灭殷的力量,也为后来周武王伐纣时长驱直入扫清了道路,做了奠基的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