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锦鸡图》奠定了中国画的审美与评价标准!中国画从古代大体为自律发展,数千年守望着它的精神家园,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自成独特体系而辉煌璀璨。回首千年之前,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文化内涵与文化形式、文化意趣丰富多彩、彰显书画同源、文以载道!(如同我们的文字,千古不变一样,中国画的审美与评价标准,一样永远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芙蓉锦鸡图》,绢本设色,纵81.5厘米,横53.6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考古】“第一幅诗情画意”作品——赵佶 《芙蓉锦鸡图》(释义)所画锦鸡,飞临于疏落的芙蓉花枝梢上,转颈回顾,翘首望着一对流连彩蝶翩翩舞飞。画上题诗: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释义为:秋天美景正浓,“冲淡了”寒冷,漂亮的锦羽鸡,立于枝头;君子行为,如儒家的五种品德:“温、良、恭、俭、让”;那么人间舒服轻松的生活,应该胜过凫鹥逍遥的日子!)”其诗情画意,溢于画面,令人遐思无限;状物工丽,神情逼肖。锦鸡之神态,全身毛羽设色鲜丽,曲尽其妙,俱为活笔。芙蓉枝叶之俯仰偃斜,精妙入微,每一片叶均不相重,各具姿态,而轻重高下之质感,耐人寻味。图下几枝菊花斜插而出,增添了构图之错综复杂感,渲染了金秋之气氛,衬托出全图位置高下,造成全图气势上贯。芙蓉斜刺向上,使观者凝神于飞舞之双蝶。用笔之精娴熟练,双钩设色之细致入微,空间分割之自然天成,均足以代表北宋宣和间院体画的水平。赵佶的美学思想于绘画中注重诗意的含蕴回味和观察事物的精细入微以及写实表现的传神精切,于此展现得一览无余。工笔画之典雅与匠俗区分,其关键就在于胸怀修养的内营,运笔的动力节奏感和诗意的构成;观《芙蓉锦鸡图》,诚然如是:赵佶所为,典雅浓丽,诗情画意,俱显上乘。注:“凫鹥”-凫和鸥,泛指水鸟。 ![]()
【书画同源】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代表作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等。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 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如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 在《芙蓉锦鸡》题画诗看出,诗人积极向上的主张与厚德载物的意愿等等。启迪后人:中国画的审美意趣、评价标准(基本形式),内容是诗书画一体的标准形式;由此得出中国画的评价标准。即:作品的思想(“题画诗”诗词歌形式来表现)占比是四层,书法艺术占比是三层,传统绘画艺术占比是三层。这样的中国画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以书入画、以画为血肉,形成诗书画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不可分割的“定式”。引经据典、传承古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画的主题,因此,形而上的中国画是人格艺术。 其他信息:虽然赵佶做皇帝不合格,但他在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精通书法、绘画,尤其工于花鸟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芙蓉锦鸡图》,既是赵佶的得意之作,也是我国工笔绘画登峰造极的名作。此画为明、清两代皇室珍爱之物,上面有“万历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收藏印。 历代皇帝如此钟爱此画,想必与画作质量与画作寓意有很大关系。否则,徽宗这样的亡国之君,他的东西后世君王生怕沾上晦气,避之惟恐不及,怎么会珍视收藏呢? 画面中,一只绚丽多彩的锦鸡踏在一株开得正旺盛的芙蓉枝上,双足微蹲,目光炯炯的盯着一双翩翩飞舞的蝴蝶,跃跃欲试的神态灵动、传神,呼之欲出。怒放的芙蓉、纤毫毕现的彩蝶、这些动与静的高度结合,使花、鸟、蝶三者紧密联系在一处,生机盎然的秋景跃然纸间。除了画面之美外,《芙蓉锦鸡图》最独特之处是诗、书、画三绝。因为,画中有赵佶独创瘦金体书法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赵佶的这幅《芙蓉锦鸡图》,色彩明艳、典雅而不失富贵气,书画俱佳,诗配画令画的内容更加丰富完美,将画的意境提高到了全新的境界。 说来有趣,这只神采奕奕的鸡,能被赵佶描画出来,可是大有讲究的。要知道,身为九五至尊、日理万机的赵佶,本来就少有时间琴棋书画,既然画了,按照我们的常理,应画些“高大上”的东西,怎么就单单画了一只“鸡”呢?其中缘由,会令一些人百思不得其解。要揭开这个谜,首先,还得从赵佶画中的题诗分析。许多人认为,这幅《芙蓉锦鸡图》并非是赵佶作品,而是画院学生的命题画,只是这个作品形神俱佳,主试官赵佶一见之下叹为观止,于是欣然命笔,接着就有了流传后世的这幅画作。 这个说法,固然有它的道理所在,但根据赵佶的心性,仔细推敲,这个推测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原因如下——在画的右下角,有款为“宣和殿御制并书”,下有徽宗皇帝草押书“天下一人”,可谓是言之凿凿的明证。其次,北宋的翰林画院,虽然有别于前代翰林院,但从根本上讲,它仍是为宫廷帝王、达官显贵专门服务的,翰林画院的艺术创作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秩序,发挥图画辨识“忠奸善恶”的教化作用。作为翰林画院的最高服务对象,赵佶自然有权利对画院学子进行考察。可是,与以往帝王不同的是,赵佶是艺术家,所以,他考翰林画院学子的方法也与众不同。赵佶考察方式的独特性在于:他往往以古人诗句为题,对画院学生进行命题考试。据史料记载,考题多数如下:“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踏花归去马蹄香”“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而在赵佶出的这么多题目中,从未见有关于“锦鸡”的自题诗于翰林画院学生画上的情形。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推测,以一国之尊,诗书画三绝的人,去抢一个名不见经传学生的署名权,赵佶还是不屑于做的。更有力的证据在于,据史料记载,赵佶对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对翰林院画家的要求也非常严格,甚至到了“上时时临幸,少不如意,即加漫垩,别令命思”这一地步。意思是说,只要是看到不入眼的绘画作品,赵佶立即用笔涂抹了要求重新画。对艺术的要求严苛如此,不得不说,《芙蓉锦鸡图》中汇集了赵佶的诗、书、画三艺,应该是应试画的范例之作。即:审美标准所在也! 另外,当然,赵佶这样做,也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爱好,而是他注意到了绘画也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家禽中,“鸡”向来有“德禽”之称,拥有“五德”头衔。据《韩诗外传》载: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所以说,“鸡”有幸被人格化,成为赵佶笔下的灵禽,与“五德”有关。而赵佶画的《芙蓉锦鸡图》,正是意在宣扬“文武勇仁信”的道德品质,要求臣下具备鸡的五种品德,对政权绝对忠诚。宋徽宗赵佶的这一良苦用心,自然躲不过有心人的目光,后世许多画评家对此心领神会——谢赫《古画品录》云“图绘着,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张彥远《历代名画记》认为“夫画着,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文人士大夫意识到,可以通过绘画而实施教化,得以共同构建和谐社会。醉心书画的赵佶,自然明白书画的教化作用,以身垂范自然是应有之义了。 “五德”解释:⒈ 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⒉ 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温、良、恭、俭、让。⒊ 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智、信、仁、勇、严。⒋ 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玉有仁、智、义、礼、信五德。⒌ 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⒍ 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蝉有文、清、廉、俭、信五德。⒎ 东、西、南、北、中五方种的五色谷物。 出处: 《史记·张丞相列传》:“推五德之运,以为 汉 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文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蔡邕 注:“五德,五行之德。自 伏羲 已下,帝王相代,各据其一行。始於木,终於水,则复始也。”唐 张说 《应制和千秋节》诗:“五德生王者,千龄启圣人。”《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何晏 集解引 汉 郑玄 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孙子·始计》“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三国 魏 曹操 注:“将宜五德备也。”唐 王维 《谢集贤学士表》:“固当宣其五德,列在四科。”赵殿成 笺:“《新论》:五德者,智、信、仁、勇、严也。”《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汉 郑玄 笺:“玉有五德。”孔颖达 疏引《聘义》:“君子比德於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韩诗外传》卷二:“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鬭,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唐 白居易 《池鹤八绝句·鸡赠鹤》:“一声警露君能薄,五德司晨我用多。”晋 陆云 《寒蝉赋》:“夫头上有绣,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即其信也……迈休声之五德,岂鸣鸡之独珍。”《汉书·郊祀志下》:“耕耘五德,朝种暮获。”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五德东方甲,南方丙,西方庚,北方壬,中央戊。种五色禾於此地为耕耘也。” 【后记】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传统文化传承人顾绍骅以为:国家利益至上!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当下,随着纷繁多变世界变迁中,唯一不变的是“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在世界面前,能够代表中国的美术就是中国画。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英文化,是国粹,是中国美术的核心主体。由于缺乏对传统中国画的了解,国人与部分画家的综合素养达不到、思想境界跟不上等等导致理解有偏差;中国画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中国画的发展必须依照“中国方式”——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诗、书、画)为一体的观点——“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和中国画发展方向……;诗情画意也是世界美术的发展方向。 中国画最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格艺术,养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并且,历史悠久在世界艺术之林里”鹤立鸡群”!西方绘画的最大特点就是技术性,人性艺术,养眼”描摹或还原再现客观事物的场景”,包括人物、事件,物体等等;一切具有”照相机功能”的二维空间,仅此而已。近百年来,因为民族文化自卑(文化诛心),加之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中西合璧等等------,目前“中国画”缺失传统文化,已经不能成为(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啦!现在的“中国画”是缺诗、少书法,没文化、没思想的空壳——沦为“以术求术、”、崇洋媚外,传统文化被肢解,被冠以“水墨、彩墨”西洋画之傀儡、怪胎。当前,国家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恢复一直领先于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钱文忠教授的观点:国学=国运,摈弃了传统,中国画就不复存在。而诗书画一体才是中国画的特征!传统中国画审美,即:“宋画惟理”,极简、不炫技,平淡自然、孤高拔俗却表现精湛,形成了影响至今的雅致风尚。 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中国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是一个“文化符号”,而不是西方绘画的“看图识字”。我们必须以文化传承来对待中国画的发展!在此问题上我赞同《中国日报网》书画艺术(栏目)观点:[将中国画纳入美术之列,是对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文化之奇葩的中国画的贬低和亵渎。](---------摘自《中国画并非美术 文化怎如此糟践》)现在时兴这样的话:“不以结婚为目的恋爱,就是耍流氓!”同理,不谈文化(传承、诗情画意)的“中国画”就是亵渎中国画!当代国人受到西方审美的影响,错误认为“越像越好”(西方绘画没文化!)?没有意识到中国画的本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摘自《中国画的诗情画意》) 在弘扬民族文化这个事上,我们都应该做铮铮铁骨的好汉,不能卑躬屈膝!生存世界上,得有思想,负责任,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努力”是速度,“选择”就是方向;方向错了,越努力越悲哀!我不是反对当下与欧美的文化交流,而是在我大中华“先天优势”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下的“技法交流”,切不可本末倒置!丧失了文化本体,是“得不偿失”——捡芝麻丢西瓜!(西方没有艺术,只有技法。)
|
|
来自: 顾绍骅 > 《顾绍骅的艺术思想与作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