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很多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毕业的都在做教培,这是为什么?

 生命的启示 2024-05-26 发布于江苏

​先说原因:

时间自由,没有上班那么费心费力。

收入颇丰,很多地区家长们舍得花钱。

不用纳税,地下教培行业根本不用纳税。

可吃老本,所教知识都是学生时代学过的。

传销模式,科举制带来的红利可以一直延续。

因为国内应试教育传承科举制衣钵,本质上就是传销模式。在高端就业无法普及时,大部分的中产阶层为了子女未来的体面,必然会挤在教育军备竞赛这条窄路上。如果是江苏这类价值观极度单一的省份,下层也会希望孩子通过书包翻身,地下教培行业简直赚麻了。那些活跃在海淀区各个小区负责地下教培的奥数竞赛老师,很多都是清北毕业,一年200万元入账轻轻松松。

科举制最伟大之处就在于,极力维持利出一孔的格局,让全天下想要出人头地的人必须进入这个系统参与内卷。即便今天似乎有一部分人宣扬多元化,但是1300年科举制留给国人的思想钢印会长期存在。

我举一个现代科举制的案例:我认识一位外交学院的硕士毕业生,他并不想毕业后考入MFA去非洲等国驻外(MFA懂的都懂,没有血缘关系很难驻欧美发达国家)。人家转行做了外交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的考研辅导,那些家里有政治资源、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找上门来求着他辅导,当然也仰慕MFA光环的考生前来参加。外交学院这些专业每年录取人数是恒定的,但是总会有现代范进们愿意年复一年参加考试。只要有这个通道在,他就不愁生计,一年的收入逼近七位数。

宋代《神通诗》讲的很明白: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英雄三百辈,随我步瀛洲。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在古代,除了考上科举的人过得滋润,还有一类人过得也滋润,那就是教别人考科举的人。在今天也是如此,中公教育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了。

我在以往的回答里多次讲过,科举制本质就是牢笼治世。这片土地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做任何事情想的不是普通民众的福祉与安乐,而是能够长久地统治下去,为此必须折腾民众维持在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然后留下一条窄路给他们一点希望,这样一个超稳定的格局就形成了。

只要利出一孔的格局不改变,国内陆下教培行业永远是一个朝阳产业。尽管现在考上名校的回报率在逐年下降,但是,完全可以调整分配格局——以前是考上名校有巨大的回报,现在考上名校回报不高,但是考不上名校有巨大的损失。

曾经研究生学历只是本科学习完成后对知识的追求,现在大部分体面工作的门槛已经提高到硕士研究生学历。

科举制的游戏,再玩5000年应该问题不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