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钱梦龙先生的50句教育箴言

 tnj660630 2024-05-26 发布于江苏

日前,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建设的卓越代表,无数语文人敬爱的前辈钱梦龙先生(1931—2024)与世长辞。

图片

    再次重温大师的教育箴言,感受先生的学养风范。

1. 教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2.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3. 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有可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老师自己爱写作、会写作,才有可能教出爱写作、会写作的学生。

4. 所谓的“教”,不是把自己从课文里读出的结论直接告诉给孩子,而是鼓励学生像我一样“钻”进课文,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他们自己的结论。

5. 备课时遇到的难点,估计也是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尽可能的设计几个启发性的问题,务使学生“茅塞顿开”。

6. 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尽力找到一根可以把许多知识的“散珠”串联起来的“线”。

7. 有些语文教师平时除了基本“教参”几乎什么书都不读,什么文章都不写,一心想在教学方法上花样翻新,以为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水平,这种舍本逐末的追求,结果不然是缘木求鱼。

8.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9. 我始终认为“教学”的宗旨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学到一辈子有用的东西。

10. 老师提问的问题,要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拐一个弯”。

11.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只要容许我走上讲台,我仍然一如既往地践行着我的教学理念。因此,一旦机遇来敲门,我就能紧紧抓住。如果我在屡遭挫折以后,心灰意冷,看破红尘,从此一蹶不振,放弃我所有的教育追求,那么即使给我一百次教《愚公移山》的机会,我也不可能破茧而出。

12. 所谓教也,不是把自己已经认识的东西全盘端给学生,而是着重介绍自己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摸爬滚打,尽可能自求理解,进而领悟读书之法。

13. “导”者,因势利导,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顺着学生个性发展、思维流动之“势”,指导之、引导之、辅助之、启发之,而不是越俎代庖、填鸭牵牛;教师“导”之有方,学生才能学得有章法,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名副其实的主体。

14. 学生读一篇文章,连作者思路都没有理清,文章主旨都说不明白,或随心所欲曲解文意,“感悟”、“个性化”云云从何谈起?

15. 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

16. 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包括五个方面:读写听说能力如何?是否具有相当的语文知识?对母语是否有深厚的感情和正确认识?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如何?是否有较宽的文化视野?

17. 语文课上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文教育)因素,不是教师刻意“渗透进去”,而是学生自己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来,进而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灵。

18.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这回事: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和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民族语。少一点花里胡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和作文。

19. 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就是教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师、生双向活动。

20. 学生“会学”,教师“善导”,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必然呈现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训练形态,它必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主线”。

21. 以各门学科普遍使用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等来取代独具语文学科的内容,势必使语文学科个性的语言训练,无异于抽空语文教学的内容,势必使语文课程蜕变成了一个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的“空壳”,跟其他人文学科没有了区别。

22. 让语文少一些凌空蹈虚的浮华,多一些脚踏实地的读、写、听、说训练吧!

23. 语感的养成,要靠不断的实践和读写经验积累。语感敏锐的人,一接触语言文字,就能立即产生丰富的直感和联想,并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仍然是阅读训练,阅读训练中对范文的诵读,对范文语言的涵泳、揣摩、品味,是学生获得语感的必由之路。

24. 语文教学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使学生学会阅读,从阅读中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力,那么这种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现时发展,也将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25.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知道谁的问题,教师并不定比学生高明。……教师是学生读的一本书,……而学生也是教师要读的一本书。

26. 凡是符合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东西和我国母语教学传统中的精华部分,都要毫不动摇的坚持下去。变,需要勇气;不变,有时候更需要勇气。

27. 一次成功的教学,必然包括三个要素:现代教学的思想或理念;合乎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活泼生动的教学细节。教学的思想或理念是人的灵魂,教学设计是人的骨架,教学细节是他的血肉肌肤。人与人之间丰瘠美丑的区别,靠的则是他的血肉肌肤。

28. 语文教学的四重境界: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9.写作文,不能放手让学生去写,而是要“提要求写作文”,每次作文都只提出两至三项估计学生都能做到的要求。

30. 做事力争上游,不甘于平庸;对人胸无城府,宁可失之天真。人际间无聊的是非恩怨,从不萦怀,只想集中心思做一点自以为重要的事。我对既往的喜怒哀乐,近乎健忘;但这恰恰反倒有利于看清前面的目标。这种性格也许正是我历经磨难而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心态的根源所在吧。

31、教学只要真正得之于心,而不是仅仅求之于书,就能教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走出自己的路来。

32、在数理化学科中,学生的实践主要是演算和实验,那是很明白的;可是语文学科(这里主要指阅读教学)的情况有些不同,教学的内容是一篇篇文章,因此学生的认识对象主要不是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而是这些被选作教材的文章自身。这样的认识对象,决定了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实践就是“读”这些文章。

33、我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都是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或讲解古汉语知识。

34、所谓“基本式教学法”,指的是“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学生在语文课上的主要实践方式是“读”文章,那么着眼于学生“自己读文章”的这种实践方式理应叫作“自读”。教师的职责自然就是“教会”学生“自读”,故谓之“教读”。“复读式”则是在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过程基本完成以后的一次消化、运用知识的过程,从认识的环节看,是一次“再实践”,以达到进一步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和实现知识迁移的目的。“自读——教读——复读”正好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过程。

35、学生印象是否深刻、持久,跟他们主动参与的程度成正比;而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又受教师不同的的指导方式所制约。

36、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教师的讲深讲透,也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做过细的指导。

37、教语文是“戴着镣铐跳舞”,但戴着镣铐也要跳好舞。

38、因此,优秀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既教学生怎样学习,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也教学生怎样考试,帮助学生以正常的心态与正确的方法面对考试,以便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在考试中得到充分发挥。在他们的教学中,“学会学习”与“学会考试”是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关系,两者都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39、在优秀教师的教学中,指导“应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40、让我们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也要帮助学生学会考试。

41、解读文本是一件最能显示语文教师“功力”的活儿。从某种意义说,一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是否教在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

42、我看过不少作家、学者自述成长历程的文章,尽管他们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有一点却惊人地一致,那就是博览群书(多读)对他们成长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43、我教文言文,和教现代文一样,重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我始终认为文言文是“文”,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整体,而不是古汉语材料的“堆积物”。因此,我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都是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或讲解古汉语知识。

44、现在回想,无非靠这样两条:第一,我在学生时代经过自学形成的读写能力,使我在语文课上指导学生读写时游刃有余,至少不致手足无措;第二,我从自学经历中悟出的以鼓励学生自学为主的教法,使我的语文教学在当时显得颇具特色。

45、教学中遵循“感性一理性一感性”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在步步推进的认识过程中领略到思  考 、推理的乐趣 。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的教法 ,正是立足于学生“读”的实践的教学方法。

46、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有复杂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因素,尤其是教师的个性。

47、凡符合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东西和我国母语教学传统中的精华部分,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变,需要勇气;不变,有时候需要更大的勇气。对各种外来的理论,既不盲目拒斥,又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拿来”为我所用,并且一定要使之适合于我们自己的教学实际。

48、不要总是怪学生提不出问题,而是要指导学生自读: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通过对文字表面的理解,深入思考,提出疑问。

49、一个教师如果能从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悟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教育艺术家或教学的艺术家。

50、一名教师能否成为真正的名师,仅靠“工程”是打造不出来的。我观察过不少名师的成才之路,发现他们尽管个人条件千差万别,有一点却惊人地一致:他们在起步之初也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教师,但他们大多不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工作,而对教学研究怀有浓厚的兴趣;正是坚持不懈的教学研究,使他们超越了基层教师有限的理论视野,逐渐悟得教育教学的真谛,进而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终于在他们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享有知名度,成为名师。可以这样说,凡从基层教师起步的名师,几乎毫不例外地钟情于教学研究。

来源: 仰观语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