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嘉靖著名藏书家万卷楼主人杨仪旧藏,南宋绍兴十四年眉山井度刻《眉山七史》元、明递修本《魏书》列传14

 小夏ho78b993zg 2024-05-26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眉山井度刻元、明递修本《魏书》列传第14,一卷,13页26面,第一页可能由于年代久远,版片毁了版面,只存半面。其中有嘉靖9年、10年补版3页,其余10页都是宋元版刻,金镶玉装。开本长宽39*25.5厘米。

图片

   本书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内容好。《魏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题材,是北朝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魏书》中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魏书》共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1卷。

图片

本书为魏书列传第十四长孙肥・尉古真。长孙肥(?~408年),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时期名将。 早年入宫,侍奉昭成帝拓跋什翼犍,颇有风度,果毅少言。道武帝拓跋珪寄居于独孤部和贺兰部时,侍奉跟从,深得信赖。登国初年,随驾征伐刘显、库莫奚、贺兰部、柔然、刘卫辰、薛干部、中山郡,升迁中领军、琅邪郡公,败后燕辽西王慕容农,降东晋将领刘该,平后秦义阳公姚平,改封卢乡公。安抚黄河以南地区,得到官民百姓的欢心,威震河南。善于策划,平定中原,摧破羌族,功勋卓著。坐事牵连,降为蓝田侯。 天赐五年(408年),去世,谥号为武,陪葬金陵。

图片

尉古真(生卒年不详),本姓尉迟,太安狄那(今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人,鲜卑族。北魏时期大臣,担任过定州刺史。早年跟随道武帝拓跋珪,寄居于贺兰部,阻止贺染干暗杀拓跋珪的阴谋。登国初年,征伐库莫奚、叱突邻,救助贺兰部,击败刘卫辰、后燕慕容宝,参与平定中原,授建节将军、束州侯。明元帝拓跋嗣即位,担任鸿飞将军,镇守大洛城。扈从明元帝西巡,参与平定越勒部,战绩可观。泰常三年(418年),授任定州刺史,去世于任上。

图片

图片

二是版本好。此宋刻元明递修本《魏书》,著录为《眉山七史》本。所谓“七史”,即《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宋代四川眉山刻书多是大字,字体多为颜体,世称蜀大字本,又称眉山本。宋沼兴年间井宪孟在眉山所刻的宋、齐、梁、陈、魏、北齐、周书七部断代史书着称于世,称为《眉山七史》是历史最久的蜀刻大字本。说到《眉山七史》,就不能不提及一位关键人物:井度。井度,字宪孟,河南南阳人。先知兴元府,后为四川转运使。“天资好书,常以俸之半传录。时巴蜀独不被兵,人间多有异本,闻之未尝不力求必得而后已。历二十余年,所有甚富。当初,北宋嘉祐中(1056-1063年),仁宗以《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舛缪亡缺,始命馆职雠校”。治平中(1064-1067年),《七史》校毕付刊。“政和中(1111-1117年)始皆毕,颁之学官,民间传之尚少。未几,遭靖康丙午(1126年)之乱,中原沦陷,此书几亡。绍兴十四年(1144年),井宪孟为四川漕,始檄诸州学官,求当日所颁本。…因命眉山刊行”。通过以上文献记载,我们知道,早在井度之前,即北宋治平、政和年间,首次刻成《七史》,史称北宋国子监本《七史》。二十余年后,井度又据北宋国子监原本重刊於眉山,这就是著名的《眉山七史》的来历。因其字大行疏,故又称“蜀大字本”。因为历经宋元明三朝递修,故又称“三朝本”。但是,近年来,有学者发现,所谓的《眉山七史》本中的宋、元时期的刻工,多为杭州或浙江的刻工。於是,有人便提出所谓的《眉山七史》,其实是由四川漕署出资,在杭州刊印而成。还有人认为,《眉山七史》与北宋国子监本原本皆以亡佚。现存的所谓的《眉山七史》,实际上是南宋绍兴间国子监重刻本。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则采取了折中的态度,一律著录为宋刻元明递修本。

图片

尽管学术界对《七史》的版本著录存有分歧,但是对《七史》的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却是没有异议的。以《七史》之首的《宋书》为例,由於宋刻宋元递修本与宋刻元明初递修本皆无足本,所以,宋刻元明递修本就是《宋书》现存最早的,完整的版本了。其文笔雅洁,史料豊富,是研究刘宋一朝历史的最重要的文献。无论是民国间张元济先生主持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还是建国后由顾颉刚先生总其成的整理标点本《二十四史》,其中《宋书》皆以宋刻元明递修本为祖本,即是最好的证明。过去,因《七史》历经三朝递修,长期刷印,板片多有漫漶,故有人将宋刻元明递修本《七史》笼统地讥称为“邋遢本”或“大花脸本”。其实,这是有失公允的。由於刷印时间早晚不同,所用纸墨不同,印工技艺水准不同等原因,其印本的质量与效果自然也会不同。所以,我们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先生曾说“尝闻老辈言三朝本诸史,其修补之版各不相同,余颇欲采购三朝本之一史详加检阅,但值抗战时期,已不易得,未能实现”。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顾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注意到三朝本诸史的复杂性与相异性。同时,也透露出三朝本诸史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不易购藏了。今细观此本中所存宋版,字体方峭严整,版式疏朗,版式极古,古刻风貌极浓,鐫刻之精,字体古茂,补版止於嘉靖间。

图片

图片

三是印工好,纸张好。白麻纸和黄麻纸纸两种纸张印刷,粗纤维明显,纸张古朴,可能为宋元或明初留下的旧纸印刷,墨色浓郁,刻印俱佳

图片

图片

四是名家旧藏。钤印:礼部员外郎吴郡杨仪校、华阴世家、海虞杨仪梦羽图书记。据藏印可知,此书曾为明嘉靖著名藏书家,万卷楼主人杨仪所藏。杨仪(1488-?),字梦羽,号五川,嘉靖五年进士,历任工部主事、礼部等郎中,擢升山东副史。后称病辞官归乡,以读书著述为务,并致力于宋元旧本的收藏和文物古董的鉴赏。杨氏去世确切年份已失考,但嘉靖二十七年(1558),其曾为手钞宋人笔记《珩璜新论》一书题跋。故此书的印刷年代不会晚于嘉靖中叶。

图片

五是在册善本,流传稀少。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残存此递修本二卷者亦予收录,藏品存一卷亦足可珍贵矣。

图片

俗话说:“一叶宋版,一两黄金”。宋元时期是雕版印刷的顶峰,雕刻精美、字体端庄、纸墨考究、校勘质量高。从明中叶起,宋元版本就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但近年来,宋元时期的精品刻本,非常少见。此虽残卷,然存宋元旧气,字体大气古朴,纸墨刻印俱佳,明嘉靖著名藏书家万卷楼主人杨仪所藏,可鉴可赏,集历史、文献、文物、版本、艺术等价值于一身,极具收藏价值和增值潜力,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