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明夜空中的亮丽星座——慈禧太后(一)

 simayan 2024-05-26 发布于山东

在中华文明上下一万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大清帝国晚期不幸处于黎明前的黑夜。

在这“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漫漫黑夜里,在这“呼啦啦大厦将倾”的危机关头,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太皇太后——叶赫那拉氏,成为暗夜里风雨飘摇中的、中华文明的政治核心。她临危不惧,左支右绌,苦心经营,力挽狂澜,艰难地延续了中华大清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国祚,保持了中华版图的基本完整和中华人口规模的相对稳定,避免了中华文明四分五裂和被西方及东洋外族灭亡而江山易主的悲惨国运。

历史上毁誉参半甚至“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虽然称不上照耀中华文明的红太阳或者明月亮,但是,从她一生的奋斗和功绩来看,慈禧太后不愧为在古代文明三千年大变局中和新文明的黎明前苦推夜幕、延续希望、迎接光明的亮丽星座-——中华现代文明的启明之星。

由聪慧少女成长为晚清帝国政治新星

慈禧太后本名叶赫那拉氏,乳名杏儿,学名杏贞,1835年11月29日(农历10月10日)出生于北京西单牌楼劈柴(辟才)胡同;1908年11月15日(农历10月22日下午2时)在北京逝世。父亲惠征,母亲富察氏,都出自满清中下层官宦世家。慈禧的祖父、曾祖父曾在刑部和户部任职,后因事罢官,家道衰落。慈禧太后的父亲惠征写一手好字,1831年开始在清廷担任文官秘书,慢慢升到八品文官,1848年外放地方任职,担任安徽后补道员、山西归绥道道员、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慈禧太后的母系家族也是官宦之家,外祖父曾任副都统。

1840年6月,世界头号资产阶级工业文明强国——大英帝国,发动了对世界最大、最古老而又严重衰落的地主阶级农业文明——中华满清帝国的“鸦片战争”。两年后,道光皇帝统治的大清帝国战败,被迫与英、美等新兴强国签订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第一个不平的条约——《南京条约》,大清帝国从此沦为难以完全自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文明进入了黎明前的最黑暗时期。此时,杏贞才是一位5到7岁的女童。

杏贞作为家中长女,父母对她的管教更为严厉。比起妹妹弟弟们,她得到父母的关爱、体贴要少。多年以后,已经成为太后和大清帝国掌舵人的慈禧,对侍女说起过母亲对小时候的自己过于严苛,对妹妹婉贞宠爱有加,曾经感到不公。这大概也符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的成才规律。童女、少女杏贞除了长得容貌美丽、身段出众外,还具有过人的聪慧与胆识,并且从小就养成了勤奋、严谨、好学、能独立担当的好习惯、好品质,她在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儒教经典等方面,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才华。杏贞喜欢唱南方戏歌,后来还亲自参与改编戏本和指导演出。

慈禧太后的生母富察氏

慈禧生长于帝都北京,浸润着当时主政中华的满族统治者唯我独尊、励精图治的强悍作风和中国北方大气磅礴的汉文化气息;她从小又跟随父母南下、北上、西进,可能先后在安徽、浙江、山西、内蒙等地生活过。大中华不同地域的风光民俗,开阔了慈禧的视野,帮助她更多体味了民间疾苦和政治、经济、社会实情。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无休止侵略和压迫,太平天国洪杨起义对满清贵族帝国政权的冲击与打击,难免在多愁善感的慈禧内心增添了更加深重的忧虑。

从家庭生活和基层社会历练与体验等实践经验来看,少年时代的慈禧比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及后来的同治、光绪、溥仪小皇帝们,都略胜一筹,比很多同辈王公帝胄的政治才能也都更为杰出,这是慈禧成长为晚清政治明星的重要条件。

1852年2月(咸丰二年),17岁的叶赫那拉氏杏贞被咸丰皇帝选为兰贵人,后升任懿妃,1856年生下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贵,已经是懿贵妃的叶赫那拉氏因美丽、聪慧、远见卓识、礼法严谨、书法好等特长,而倍受内外交困、忧心如焚、力不从心的丈夫咸丰皇帝的恩宠和依重,咸丰帝让慈禧共同批阅奏折,抄写批文,商裁军国大事。慈禧在后宫和帝廷生活中都得到了充分历练,这使得慈禧顺理成章地成长为中华大清帝国晚期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发布于 2020-09-01 11: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