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 九 章:高标准农田建设道路工程

 江南一鱼6jvvqc 2024-05-26 发布于江西

注意: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权威法规或事实。请勿当作正式参考文献。点击蓝字部分可阅读更多内容。

农田道路的规划和设计要求

在农业生产中,农田道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连接了农田与农田之间,还连接了农田与村庄、城镇等地方,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条件。因此,农田道路的规划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农田道路的类型和功能多样,主要包括主干道、支路和田间道等。主干道作为连接村庄、城镇和农田的主要道路,应具备较高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支路则负责连接主干道和田间道,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田间道则是直接服务于农田的道路,主要负责田间作业和农业机械的运输。农田道路的规划和设计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布局合理性:

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GB/T 30600—2022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要求,农田道路应与居民点、生产经营中心、轮作区以及各个田块之间的位置紧密配合,确保交通便捷高效,尽量使线路直行且距离最短。

道路网络要合理分布,形成科学的路网结构,以满足不同季节、不同规模机械化作业的要求。

同时,农田道路的设计和建设还需充分考虑到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设不能破坏农田的生态环境,不能影响农田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因此,在设计和建设农田道路时,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如设置排水沟、护坡等,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对农田道路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标准。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建设出便捷高效、安全稳定的农田道路网络,将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 功能性需求:

(1)机耕路:设计时需考虑大型农业机械的通行需求,保证足够的宽度和转弯半径,以便于拖拉机、收割机等设备进出田间进行耕作和收获。

(2)生产路:为方便农民日常劳作和小型农机具通行,其宽度和构造应适应人工作业和轻型农机具的需求。

(3)坡口、桥梁、涵洞等配套设施的设计必须满足排水及安全通行条件,特别是在多雨地区或地形复杂地段。

3. 技术参数标准:

(1)道路宽度:根据所服务区域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预期未来发展需要确定适宜的道路宽度。

(2)弯道半径:设计时应符合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避免过急弯道影响机械操作。

(3)坡度控制:合理设置道路坡度,既要保证排水顺畅,又要防止在重型农机作业时产生安全隐患。

(4)路基稳定性:路基开挖后需夯实,保证道路基础的坚实稳定,防止沉降和积水。

4. 环保与土地节约:

(1)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保护耕地资源,尽可能减少对农田的有效种植面积的影响,同时注意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如采取生态护坡、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

(2)尽量避免破坏原有自然排水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 施工材料与工艺:

(1)使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的施工材料,如在北方干旱地区可能注重防尘抗旱,在南方湿润地区则重视防水耐蚀。

(2)施工前需详细规划并准备所需的各类材料,包括土石方、混凝土、沥青等,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

6. 后期维护与管理:

(1)规划中需预留一定的养护资金和设施,确保建成后的农田道路能得到及时维护和修复,延长使用寿命。

(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道路畅通无阻,不影响农事活动正常进行。

在农田道路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确保道路的通行能力,以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其次,要注重道路的安全性,确保行车和行人的安全。此外,还应考虑道路的经济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等因素,以实现农田道路的长期效益。

农田建设田间道路的标准

基本农田建设田间道路的建设标准主要依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和《GB/T 30600—2022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以下是相关内容摘要:

1.机耕路的宽度宜为3~6米,以适应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需要。

2.生产路的宽度一般不超过3米,但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路面可适当放宽。

3.田间道路应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应达到100%,山地丘陵区应达到90%以上,以满足农机作业、农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4.田间道路的路面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平整度的要求,宜采用泥结石、碎石等材质,并采用车辙路(轨迹路)、砌石(块)间隔铺装等生态化结构。在暴雨冲刷严重的区域,可采用混凝土硬化路面。生产路的路面材质应根据农业生产要求和自然经济条件确定,宜采用素土、砂石等;在暴雨集中地区,可采用石板、混凝土等。

5.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选择生态化结构的田间道路,减少道路硬化,兼顾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

不同类型的农田道路

农田道路的类型多样,其中主干道、支路和田间道是三种常见的类型。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种类型的农田道路及其设计要点和建设标准。

农田道路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它们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详细介绍主干道、支路和田间道这三种常见的农田道路类型,以及它们的设计要点和建设标准。

一、主干道

主干道是农田道路系统中的主要通道,通常连接村庄与村庄、村庄与乡镇或村庄与外部交通干线。其主要功能是承担大量、快速、安全的交通流量,包括农机具、农产品运输车辆以及农村客运车辆等。

设计要点:

宽度:主干道宽度应根据交通流量和车辆类型确定,一般不低于6米,以满足双向通行的需要。

纵坡:纵坡应平缓,最大纵坡不宜超过8%,以保证车辆行驶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横坡:横坡应设置合理,以利于排水,防止积水对道路造成损害。

建设标准:

路面材料:主干道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等耐久性材料,以保证道路的使用寿命。

排水设施: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涵洞等,以确保道路排水畅通。

交通安全设施:应设置交通标志、标线、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提高道路行车的安全性。

二、支路

支路是连接主干道与田间道的次要道路,主要功能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方便农机具和农产品运输。

设计要点:

宽度:支路宽度可根据交通流量和车辆类型适当降低,但一般不低于4米。

纵坡与横坡:纵坡和横坡的设置可参考主干道的要求,但可适当放宽标准。

建设标准:

路面材料:支路可采用砂石、砖块等经济实用的材料,以降低建设成本。

排水设施:应设置基本的排水设施,如边沟等,以防止积水对道路造成损害。

交通安全设施: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交通标志、标线等,提高道路行车的安全性。

三、田间道

田间道是农田内部的道路,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如农机具作业、农产品运输等。

设计要点:

宽度:田间道宽度可根据农机具尺寸和作业需求确定,一般不低于米。

纵坡与横坡:纵坡和横坡的设置应满足农机具作业的要求,保证农机具能够顺利通行。

建设标准:

路面材料:田间道可采用土石、砖块等材料,以满足农机具作业的需求。

排水设施: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排水设施,确保道路在雨季能够正常通行。

交通安全设施:根据需要设置交通标志、警示牌等,提醒农机具驾驶员注意安全。

总之,不同类型的农田道路在设计要点和建设标准上有所差异,但都应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和提高道路行车安全性为目标。在实际建设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确保农田道路系统的完善性和有效性。

把上述标准要求总结一下,主干道作为连接村庄、城镇和农田的主要道路,应具备较高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道路的线形、纵坡、横坡等要素的合理配置,以确保行车安全。同时,还应考虑道路的排水、路面材料等因素,以确保道路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支路负责连接主干道和田间道,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设计支路时,应注重道路的宽度、纵坡和横坡等要素的协调,以满足农业机械的通行需求。此外,还应考虑支路与主干道的衔接问题,以确保道路的连贯性和通行效率。

田间道是直接服务于农田的道路,主要负责田间作业和农业机械的运输。在设计田间道时,应注重道路的宽度、纵坡和横坡等要素的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农业机械的通行需求。同时,还应考虑田间道的排水、路面材料等因素,以确保道路的平整度和使用寿命。

农田交通工程的建设和维护

农田交通工程是确保农田道路畅通、安全、经济、环保和可持续的重要措施。在农田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道路排水、路面养护等方面的问题。排水设施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道路积水,保证道路的通行能力;而路面养护则可以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成本。

在农田交通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中,具体要点包括:

1. 道路排水系统建设:

(1)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农田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合理规划路基、边沟、涵洞等排水设施,确保雨后路面能迅速排干积水,防止土壤侵蚀和路面破坏。

(2)施工阶段: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保证排水沟渠深度、宽度及坡度满足排水要求;对于低洼地带或易涝区域,应增设必要的截水沟、暗管或泵站等设施。

2. 路面结构与材料选择:

(1)根据农业机械通行需求和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路面结构,如砂石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路面等。

(2)优先使用地方资源丰富且经济环保的建筑材料,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3. 路面养护管理:

(1)定期进行路面巡查,及时发现并修复破损部位,如裂缝、坑槽等,以防小病酿大患。

(2)在必要时对路面进行翻修或加固处理,以保持其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3)对于季节性冻土地区,采取冬季防冻、夏季防裂的措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4. 植被绿化与环境保护:

(1)道路两侧种植适宜的草皮或灌木,稳固路基、减少尘土飞扬,并美化环境。

(2)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尽量避免大面积占用耕地,减少对周边水源、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5. 长期维护制度建立:

(1)建立健全农田交通工程的维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管理职责。

(2)制定年度维修计划,确保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到位。

(3)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爱护农田道路的意识,共同参与维护工作。

为了确保农田交通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还应建立完善的维护体系。这包括定期巡查、及时维修、更新设备等措施。通过定期的巡查,可以及时发现道路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维修;而设备的更新则可以保证道路建设和维护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农田交通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完善农田交通工程,才能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经济的交通条件。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