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认识一件文物 |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贴花所示“胡腾舞”在隋唐时由西域传入内陆,后几乎遍及中国。

 馱夫 2024-05-26 发布于福建




【名称】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
【朝代】唐代(公元618—907年)
【级别】一级文物
【类别】瓷器
【规格】高16.4 口径5.8厘
【来源】1973年衡阳市司前街水井出土
【收藏】湖南博物院


【内涵】壶上有双系,又有鋬(pàn)流,说明既可作执壶,又可系绳携带。模印贴花是长沙窑釉彩之外的另一重要装饰特征,这件贴花壶是其中精美者。壶小口卷唇,鼓腹。肩部两侧各有一双轮系,前有多棱短流,后有一双轮执鋬(pàn)。两系及流下分别饰以三块模印贴花,流下为一女子袒胸披纱,扭动身体,站在蒲团上婆娑起舞,左为方形塔建筑,右一立狮。该壶的三个贴花中,中间舞蹈人物处于中心地位。这种舞蹈图在中国传统的“长袖折腰”舞明显不同。舞蹈人物丰腴长颈,胳膊袒露,下着紧身短裤,上挂披巾,轻柔透明,纹褶飘逸流动,站在蒲团上,扭动身躯,婆娑起舞。首先衣着过于开放,图案人物袒胸露肩,舞蹈表达的方式迥然不同,它是直接通过人体的曲线和肌肉的不断变化给人以美感。这种舞被称为“胡腾舞”或“胡旋舞”。隋唐时由西域传入内陆,后几乎遍及中国。其舞姿粗犷,要在铺设的小地毯上旋转、踏跳、腾跃。唐诗中对这种舞蹈也有描述,“左转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白居易《胡旋女》),“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铤右铤生旋风”(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chán )歌》)。长沙窑贴花壶上的舞蹈人物在唐诗中也得到极好的印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