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谱文化——民间修谱三大要点

 朱觉超 2024-05-26 发布于广东
就本质而言,家谱的核心是辨血统、“明世系”“使人不忘乎本末”,具有通过血缘关系区分彼此的作用。从人类发展的进程看,这种区分的必要性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摆脱了原始社会的群婚杂居关系,出自同一个女祖先的人生活在一起,为了区分长幼次序和纪念那些死去的祖先,保证氏族内部的延续和稳定,保护财产不落入外人之手,人们由最初言传身教的现身说法帮助辨别彼此之间的关系、记忆代际传承的历史,进而发展到口耳相传,当懂得结绳记事后,又利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达到辨别和记忆的目的。从母系氏族社会经父系氏族社会,即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直到文字出现之前,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等都是原始人类区分血缘关系、记忆传承世系最为主要的方式。由于这些方式的作用与后来的家谱极为近似,我们称之为口传家谱或结绳家谱。

在中国家谱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学术界有多种起源说,比如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商殷起源说,但是,家谱的起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很多。

大清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时,深思的一个人类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我是谁?随后感叹: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顺治皇帝在自问,在人类文明之初到现在都一直有智者在疑问。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就曾经也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不少文章写到传统家族文化、乡村文化衰败的现实,经济凋敝、人才流失、道德滑坡、赌博横行等等诸多令人沉痛的现象。一年一年的现实呈现,不论是温暖还是痛心,虽然能激发社会关注与舆论呼吁,但现实背后的内在原因更值得深思。家谱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载体,是记载一个家族很多代价的光辉史,以及记载家族的历史和发展,增强家族和集体认同感,增强族人或同姓氏人的亲情联系,也是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等。在人类社会中也具有一定文学、社会、史料价值的。是连接家族成员形成凝聚力、形成文化自豪感、形成互帮互助最具群众基础的形式。古有俗语:盛世修谱,三十年一大修,十年一小修。修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朱熹、柳宗元等大学问家也曾为别姓家族修谱,足见修谱在历史社会是一件极其重视和荣誉的工程。

建国以来,修谱行为曾受到了很大的挫折,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浪潮使得乡村人口外流,更多人淡忘了这一重大文化和家族职责。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化,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回到家乡的时间越来越短,化乡愁为乡建,大家纷纷找到修谱这一办法,类似浙江绍兴等地延续修谱传统,掀起了持续升温的修谱热。怎样修好家谱?

第一步:筹资金,凝聚子孙重修家谱正当时,互联网时代修谱很简单。

尽管修谱成为了风尚,但不少家族仍旧因为缺乏资金、缺乏号召者而陷入沉寂。互联网工具的使用让这一困难得到了根本性解决,每一个家族都可以快速启动修谱行动。以平均十万元一部家谱的修编费用,首先家族中小范围的骨干可容易筹集到1-2两万的启动费用,这是一个并不困难的目标。

有了启动经费,通过互联网公益众筹的形式将家族修谱启动一事告知远在各地的族人,大量小额(如50、100元的捐款)将汇聚起来,以平均100元为单价,剩下8万元,只需要800个族人参与就能完成。也就是说超过800人的家族就可以轻松筹集到修谱的资金。互联网让筹资修谱一事变得更加容易。

第二步:收集老谱,整修新谱只有不团结的子孙,没有修不好的家谱。

筹集资金结束后,修谱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本族人尤其年长知识分子对老谱的收集和征集,同时还需要专业修谱师的指导,在各地民间都有一群热爱收藏和研究家谱的老专家,均可以在当地很容易找到。

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家谱的叙述语言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第三步:将家谱世代流传

修谱的过程是一个家族凝聚力和活力激发的过程,家族内部共同商讨未来发展思路,思考怎么组建合作社联合发展经济,在外有眼界见识的族人分享新的模式,家族成员碰撞形成合作项目,家族内部成立公益机制帮助老人、儿童和困难族员,家族重新弘扬优良传统和家规祖训促进乡风文明,家族共同协商复兴祖祠、祖地、祖庙等文化建筑。

一本家谱的重修,可以激活的正效应是无穷的,并且随着年复一年的推移,收效会更大,这正是家谱的巨大现实意义所在,持续激活家族和乡村的内生活力,成为家族振兴最不可或缺的永动机。家谱国际在继承传统修谱基础上,结合现代化互联网计算机软件手段来快速高效低成本修谱,家谱国际力争让年轻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看懂家谱,热爱家文化。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