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怕夏至端午后,就怕夏至端午前”,今年哪天夏至?有啥说法吗

 三农小毛 2024-05-26 发布于湖南

这也是小编近日听老人们聊天,才听到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在农村很多的老人,有些可能目不识丁、大字不识几个,但是他们对于老祖宗传下来的很多谚语,却常常是脱口而出,只因他们长期从事农事劳作,而这些老祖宗的经验也能给他们提供参考。

那这句“不怕夏至端午后,就怕夏至端午前”,又是什么意思呢?今年哪天夏至?有啥说法吗?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先来看看夏至节气。

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午;即太阳黄经是90°的时候就交夏至节气了,其时间通常是出现在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而今年的夏至节气是在6月21日,农历的五月十六日。

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天气正式开始,同时也意味着农作物进入了快速生长的时期。

在古代,夏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过去我国民间的“四时八节”之一,自古民间都有在夏至节气的时候拜神祭祖的习俗,祈求风调雨顺,粮食迎来丰收。

古人之所以如此的重视夏至节气,那是因为这个节气很重要,它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夏至时节,雨水增多,气温升高,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如果夏至前后出现持续的干旱或暴雨等极端天气,就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在古代,农民都是靠天吃饭,农作物的收成直接受天气影响,所以农民对夏至节气很重视,就是起到夏至节气能风调雨顺,农作物迎来丰收。

再来看看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日。而在阳历的时间则不固定,波动是比较大的,其中今年的端午是在公历的6月10日。

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祭祀,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纪念屈原等爱国诗人的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祈愿。

同时因为端午节也与夏至节气在时间上的接近,使得两者在民间文化中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人们常常将端午节与夏至节气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观察两者的时间关系来预测未来的天气和农业生产情况。而“不怕夏至端午后,就怕夏至端午前”,就是曾在过去广泛流传的一句谚语。那它是什么意思呢?

“不怕夏至端午后,就怕夏至端午前”,有道理吗?

这句谚语,揭示了夏至与端午节时间关系的重要性。在民间,人们认为如果夏至节气在端午节之后到来,这样的年景通常不会太差。因为夏至之后,天气逐渐炎热,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然而,如果夏至节气在端午节之前到来,就会给人们带来一些担忧。这是因为夏至提前到来意味着气温的迅速升高和降雨的不稳定。在高温和不稳定降雨的影响下,农作物容易出现病虫害和干旱等问题。

这些也都是古人长期观察之后的经验之谈,比如在2023年的端午节就是在6月22日,而夏至节气是在6月21日。从时间上来说,这符合“夏至端午前”的情况。

回顾去年的农业生产情况,在河南部分地区在小麦临近收获时遭遇了“烂场雨”,导致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都有所降低。有些严重的地块甚至出现了小麦绝收、发霉发芽的情况。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说法并不是绝对的。虽然夏至与端午节的时间关系可能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具体的天气和气候情况还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

同时,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现在农民也不完全像过去一样靠天吃饭了,现代化的农业对天气的依赖性也大大降低了,因此这种传统说法也需要我们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今年的端午节是在6月10日,而夏至节气是在6月21日,也就是先端午,然后才夏至,这也就预示着今年的年景不错。

在民间还有“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夏至端午后,庄稼老汉吃酒肉”,也就是说根据农谚也预示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值得一提的是农谚是有很强地域性的,它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且它们毕竟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只能是作为参考而已,而不能准确的预判。

毕竟就算是在现代的科学依据,也是只能预测天气,而不能准确的预判,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古人的谚语作为参考依据。马上就要小麦收获了,希望农民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