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 魏徵论人主十思

 阿升Eric 2024-05-26 发布于浙江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
【原文】
         夏,四月,己卯,魏徵上疏,以为:“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①,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以殷忧则竭诚以尽下②,安逸则骄恣而轻物③。尽下则胡、越同心,轻物则六亲离德。虽震之以威怒④,亦皆貌从而心不服故也。人主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⑤,将兴缮则思知止⑥,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⑦,遇逸乐则思撙节⑥,在宴安则思后患②,防壅蔽则思延纳⑥,疾谗邪则思正己①,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②,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③。兼是十思而选贤任能③,固可以无为而治,又何必劳神苦体以代百司之任哉!”
【注释】
①克:能够。  ②盖:大概,恐怕。殷(yǐn)忧:隐忧。③骄态:
骄傲放纵。轻物:轻贱他人。物:人,别人。 ④虽:即便。震:恐吓。⑤可欲:可以引起人欲的东西,主要指物质财富。 ⑥兴缮:指兴建土木。⑦挹(yì)损:减少,限制。“挹”通“抑”。⑧撙(zǎn)节;克制。⑨宴安:逸乐。 ⑩壅蔽:蒙蔽,隔绝。延纳:接纳。.①疾:讨厌,痛恨。谗:谗言。⑦行:施行。爵赏:赏赐爵禄。僭(jiàn):超越,过份。 ③滥:过度。指过于严厉。 ④是:此,这。
【译文】
         夏,四月,已卯(二十五日),魏微上奏说:“君主能够善始的多,能够善终的却很少,恐怕是夺取天下容易而守天下困难吧?有忧患就会尽心尽力替百姓办事,平安逸乐就会骄傲放纵而轻贱他人,替百姓办事,则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都会同心同德;轻贱他人,连亲戚都会离心离德。即便使用威怒来恐吓他们,也只能是貌服而心不服。君主真正能够做到:看见那些可以引起人欲的东西时,便想到知足;兴建土木工程时,便想到适可而止;居于上位时,便想到谦卑;面临盈满时,便想到减省;在享乐的时候,应当想到克制;在平安的时候,要想到后患;为避免受蒙蔽,应想到接纳他人的意见;痛恨谗言邪恶,应想到自身端正;赏赐爵禄时,应想到是否因为高兴而给予得太多;施行刑罚时,应想到是否因为愤怒而处罚过严。经常想到这十个方面,选拔贤人,任用能人,就一定可以无为而治,又何必自己去劳神费力,代替各个主管部门的职务呢?”
【读解】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福报是智慧,最大的灾祸是愚昧。这是很有道理的。所谓智慧,说穿了,就是对已对人,对内对外,都有一个正确清醒的认识;而愚昧正好与此相反,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别人。
         智慧从哪里来?除了来源于学习,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之外,“思”是得到智慧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古人反复向人们强调“思”的重要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礼记·中庸》也教导人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可以从正面的有利的方面来进行,也可以从反面的不利方面来进行。一般人大都习惯于前者,而往往忽视后者。其实,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前者。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孔子知道后,说:“再,斯可矣!”“再”就是两次,意思是,用不着反复思考,思考两次也就行了。所谓“思考两次”,就是从正面和从反面各思考一次。老子似乎更强调从反面或从不利的方面来进行思考和行动,他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又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魏微在这里劝唐太宗的“十思”,也主要是从反面的和不利的方面来进行思考。
         总之,经常反复思考,尤其是从反面的或者从不利的方面来思考,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