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花诗苑漫香来——试评《卓梅森微诗13编》

 夏天杂志 2024-05-26 发布于福建

       卓老师从年轻时就致力于现代诗创作,特别在疫情前共作微诗四百多首。近期他重新整理旧作,遴选编成13辑,于公众号平台发布。

一、 微诗结集效应

  卓梅森微诗再度汇集刊登引起相关网友的热情关注和大力转发,产生强烈反响。夏天杂志社专文报道:“该诗篇以'父母、时光、校园、文化、行旅、自然、花木、春天、乡村、城镇、世态、哲思、手机’等名称命名,各以其独特的意境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亲情社会、校园生活、自然风物、城镇乡村的关心与关切之情,令人叹为观止。”网友也纷纷评点赞赏。如海归卓若舟赞曰:“翻屏诵读其诗,心绪激荡……于微诗一艺,梅森殚精竭虑,每一韵致,每一辞章,皆精心雕琢,以悦人视听,复条理清晰,类别严谨,此实乃秉持文心,践行使命之体现也……诗集字字珠玑,词采斐然,令世人宝之爱之。”老作家龚玉瑞校长连连赞其诗写得美。其师长林维凯赞曰:“梅森微诗的确独树一帜,令人折服。”确实,点赞如潮,赠花飘香。

二、微诗作者略识

  古人云:诗无达诂,当知人论世。意为评诗不惟探求表面语意,当了解其人其时其文背后诸事,才能融会贯通,识其庐山真面目。我曾与诗人在同学校同年段共事,且友好相处。他是名闻遐迩的文人学者,富有个性,痴求学问,勤心教学,热衷公益,酷爱文学,为人如虚竹,正直矜持,处世似百合,不慕虚名利。他曾自嘲“无官无职老宅男,有命有书慢蹉跎”。若问他为何作诗,其诗曰:“春蚕吃了桑叶,总要吐点丝吧。”多么幽默而暖心的话,亮出诗人心灵深处的人生价值观。他擅长诗词赋文,作品累累,名气蒸蒸。如今致力于现代自由诗创作,力求为新时代文学发展有所建树。我很佩服他的才华,曾以诗点赞:

“一身雅气书充栋,满腹诗文笔涌泉。

为人虚竹不矜夸,心慕苍松当自坚。

卓谱耀祖显才智,仙山兴村誉乡贤。

杏坛躬耕孺子牛,芬芳桃李硕果甜。”

三、微诗举例品析

  古云,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卓老师认为诗歌有三维:语言,形象,情感。我也曾多次评过其诗,但总觉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不尽如意。近来聆听著名古典文学评论家曹汝昌视频论诗,很受启发。曹老概括出我国优秀古典诗词有三大要素:其一、运用精确乃至独一无二的表情达意语言汉字;其二、拥有传统文学的形象审美眼光;其三、运用巧妙且至关重要的表现手法。著名诗人、深圳大学文学教授徐晋如也在视频上谈及诗词创作经验,上乘之作要造就三大境界:诗缘情,诗言志,诗委婉,而委婉之境,是诗人的文学聪颖,是智商优越,是艺术高境界。听了大师的教诲,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于是心中有数,试评一番。

()言辞质朴蕴文采

  诗缘情。卓老师微诗短小精悍,一首诗文大多只有二三四行,语言平直简朴,但一经组合,如同合指成拳,力大无穷,又情深意长。

  校园篇《晨诵》“天地混沌如鸡子/学生念念有词/太阳破壳而出”,全诗三个短句,才19字,却生动形象描绘出清晨校园里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的场景。诗人活用经典《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典故,天亮前夕的一片洪蒙,如同“一个混沌漆黑大鸡蛋”,是盘古降生之刻,而如今师生们上阵了,“念念有词”,进而迎接“太阳破壳而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诗人尽情抒写校园美好读书生活,并坚信下一代一定能孕育出杰出有为的国家栋梁,前景锦绣,前程辉煌。文学含量大,艺术造境高,多么美妙的诗啊!

  花木篇《霜叶》“刀锋滑过/到处是沥血的伤口”,短短的2小句,却是一幅不简单的自然景观画。诗人抓住霜叶如血的形象特征,渲染出秋冬时令树木因罹寒凝霜而骤化血叶的画面,写出的萧然肃杀的氛围。原本绿油油充满生机的树叶,猝遇到“刀锋滑过"的风霜屠戮,可怜青葱的树林一时“到处是沥血的伤口”,痛不忍睹……诗文中的"霜叶”,再也不是杜牧笔下《山行》里“停车爱看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美丽怡人的风光了。诗人咏物抒情,艺术地再现自己身怀怜悯之心,对无辜弱者的深切同情。而对此诗的深读,有读者认为,“借刀锋锐利,暗喻尘世艰辛,言辞犀利,直击人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其见,自圆其说,可见诗文内涵深刻,立意高远。正如诗人对自己微诗的调侃:“谁都看得进”,但又“谁都看不尽”。

  父母篇《废电话机》“拨一拨老号码/电话那头/母亲默不作声:诗人是个孝子,由于往昔家贫,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其成才,然而他们不幸早逝,内心久久悲痛,唯有以诗缅怀,自我抚慰。该诗里三个短句,一件道具“废电话机”,一个“拨一拨”的动作细节,一个“母亲默不作声”的永无回话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儿子思亲入骨的情景。诗人睹物思人,构思精巧,语言微妙,入情入理。读后,我的心也随之伤感起来,并想起熊大海原唱“娘的话”之歌词:“那时我离家,娘叮咛一句话,外面累了就回家……如今我白发回家,再喊一声娘,娘在哪……谁人回答,我怎能好好报答……”歌声如同《废电话机》诗篇,失去母亲,酸辛苦楚,不尽悲哀。

()意境鲜明堪审美

  诗言志,亦载道。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唯有高于生活,诗方有志可言有道可载。卓老师文学功底厚,表达老到,善于通过想象,提炼出鲜明意象,实现写境造境,把景物情志融合成为艺术境界。

  哲思篇《躬影》“你总是低着头/似乎谦卑/其实你是在俯瞰”,全诗也只三个短句,句句精要,但能形象而完美地揭示一种人生处世与灵魂深处的真相。诗中的“影”“似乎”“俯瞰”均是关键词,而“似乎”则是诗眼,是洞察的窗口。如果读诗只是走马看花,不留心意,很容易被“影”迷感,会以为“你总是低着头”,是一个很低调的真君子,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若用心推敲,仔细审察,就会恍然大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原来诗以“躬”“低头”“俯瞰”别出心裁地表意,揭开社会上伪君子的模样,他们往往善于伪装,欺世盗名。诗人是一个堂堂正正,性情直率的真君子,以诗抨击那些虚伪人性,倡导真诚率真的高尚人格。当然,诗无达诂,《躬影》中的人物也可以理解为虽无傲气却有傲骨,做人不得不低调但内心仍保持尊严的倔强形象。

  乡村篇《四月红》“枇杷在树上熟了/太阳在天上熟了/时光/在果农脸上熟了”,本诗运用排比,一气呵成,诗境如画,描绘一幅农村四月天果园美丽动人的图景。“树上枇杷”熟了黄澄澄,“太阳在天上”熟了红彤彤,“时光在果农脸上”熟了黑黝黝……一个个意象各不相同,却能生辉,造就出天地人一体的大境界。诗人出身农家,熟悉农时农耕,知晓耕农甘苦,懂得要获得好收成,要靠天时,地利,更靠人为人和。天地人合一,其义自见,寓诗于理。

()技艺别出营匠心

  徐晋如教授说幽默是诗词最重的第三境界,也就是说诗语幽默乃作诗高标准。卓老师诗篇的想象方式,表现手法多陌生化,新奇化,皆遵循诗性思维,因此也富有幽默感,常常充满委婉、含蓄、调侃、揶揄等文学色彩,别有寓意,趣味横生。

  世态篇《村口》“家乡人民欢迎您/您已进入监控区域”,也才二句,初读,觉得很滑稽,风马牛不相及,不可思议。但反复深思,其义自见,而且妙极了。我觉得诗有如“人”字,仅一撇一捺两个笔画,但让它们组合,便成为站立的活生生的人,成为万物之灵。同样,《村口》也有神奇之功。诗人经过观察,把各地村口或各处道口常见的标语“家乡人民欢迎你”,“你已进入监控区域”,当二者组合一起,犹如电影蒙太奇技法,不仅给你视觉上的惊喜,也给你的心灵点燃艺术火花,会让你从自相矛盾的表象中觉悟起来,拍手称好,直呼妙哉。前者体现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和振兴乡村建设的高度发展,乡村或成文旅区,或成示范区,可以引人自豪;后者则一方面形象地反映数字化高科技的普及已成为社会治安乃至国家安全的充分保障,一方面又反映了乡村文明虽有整体进步,但偶尔仍然存在交通逃逸、偷盗拐卖、孩子上学尚需接送等安全隐患。前后似乎相悖的两种现象并置在一诗,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充满时代特色的国情。巧妙结合,移花接木,意味深长,令人莞尔,给人联想空间。

  自然篇《雨夜》“回到乡下/楚霸王陷入重围/四面蛙歌”,诗中用典立意。诗人记叙一次雨夜“回到乡下”的偶遇,一场重复历史戏剧性的经历。因为是雨夜特殊背景,青蛙特别骚动鼓噪,整个村庄处于“四面蛙歌”的包围之中,眼下这青蛙歌声,再不是“稻花香中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欢乐祥和图景。这村子却是昏昏沉沉,没有人声动静,身驻其中,毛骨悚然,尤如“楚霸王陷入重围”,敌军杀声震天,花木皆兵,让人孤立无助,胆怯惊心。诗人通过想象,借用项羽兵败历史故事,营造一个悲凉境界,委婉而幽默地反映当前许多农村空心化衰退化等现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多农村人口放弃农业,外出打工,进城安家,造成大量农田耕地抛荒。诗人忧天下之忧,表现对农村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密切关切和操心,也看出诗人高度的时代责任感。

  品读卓老师的诗,我每每心有感触,有点评激赏的冲动,于是乎绞尽脑汁,写点评赏的文字,虽不尽意,聊表赞仰,并赋诗一首:

言辞质朴蕴文采,意象鲜明堪审美。

技艺别出营匠心,百诗慢诵赞英才。

附:作者简介

     吴毅力,七旬退休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曾获全国一等奖,发表过散文等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