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又回老连队

 冬歌文苑 2024-05-27 发布于北京

又回老连队

当兵后悔几年,不当兵却后悔一辈子。

退役几十秋,虽在部队时间不长,可短暂的军旅生活却留下永久、难忘的记忆。不同时段去过老连队两次,退休后再想去连队的想法一激就动。

今年暮春在老战友们的邀约下又踏上去广西南宁的高铁。

也许会有人说,老连队去一次就行了,重三四遍去就没必要。我却不这么认为,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点,和不同的人前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得退伍后第一次回军营是2001年春天与战友曾庆祥结伴前往。我俩来自同一个郊区、又同时分配在水警区后勤部海军农场。其间的迷茫及苦与乐,记忆深刻。所以,农场是我们第一站要去的地方。

北海市到合浦农场不到百十公里,是落籍北海市同年入伍的战友亲自开车沿着第一次去农场时的老路前往,说是想为我俩找回当年的感觉。

开车送我们来农场的上校战友向场长介绍我俩曾经在农场当过兵,特地来农场故里重游。场长用军礼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一阵寒暄后,当我问他现在农场每年有多少个士兵时。他指着场部前那片长势葱茏的桔园和满山遍野的甘蔗地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现在农场兵和你们在场里时有所不同,所有庄稼活都是请固定农民工干,士兵们只是从事管理和服务。所以,士兵人数不到过去的一半”。我们听罢场长的介绍,心里多少对改革过去的用工形式有点困惑不解。其实,只要稍加思量就不难找到答案。现在入伍士兵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身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来部队后要他当农民肯定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时代的不同,承受的责任就不一样,这是因为我们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与饥肠饿肚的日子相伴过。虽说从军当农民有些情绪,至少还是穿着军装的农工。当年部队开垦农副业生产是为了部队后勤保障有力,弥补军费开支的不足。也是为了弘扬红军在延安倡导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传承军队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

我环视着农场营区四周,原来的老营房和老建筑几乎都匿迹在岁月的变迁之中。唯独我们居住过的宿舍废弃在一片杂草荆棘之中。当我用手扒开杂乱无章的草丛,伫立在房屋中央,心里一种失落感袭上心头。为当年从砖瓦营房搬到平顶营房的喜悦而伤感;我睹物思情,脑海里回放着生龙活虎的战友身影和往日嘻笑打闹的情景。愰忽又消失在岁月的时空里。当我抬头看见墙角布满的蜘蛛网,心里有些茫然,为这幢曾经在农场最“豪华”的营房无人问津而伤感;它似乎在我们面前诉说着过去自己的芳华与心里的憋屈;我隐隐作痛的心不知不觉中又泛起一丝怜悯与惋惜,也算为我们到来留下一丝往日的念想。

新建的办公综合楼在那排古树苍翠的绿叶中方显它的现代与文明。与废弃在一边的老营房相比有老的朴实、新的典雅。新旧对比无不彰显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所见所闻中,不为我们十八岁参军当农民而懊恼,也不为我们曾经在这里挥洒青春和汗水而虚度。正是因为我们的铺垫和一批批战士承前启后的付出,才有今天蔗甜桔黄稻花香,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景致!

结束农场一天的追梦行程,次日我将与战友结伴乘旅游专线船到我工作、生活过的第二个单位——涠洲观通站。

刚跨过世纪之交那年,涠洲岛的旅游还不是那么知名、火爆。旅游专线船也不像现在这样高大上,既没有专用停靠码头,也没有专门栈道,却借泊在军港码头的栈桥边。时任观通站长的袁少校到码头迎侯并在南街海鲜餐馆用最高礼节款待了我们。

军港码头还是原貌,岸边的青蛙岛仍然坐视着海面。岛上的一草一木看上去还是那么亲切。上岛的通道也没变,一条是通往陆军团部的水泥路,一条是藏在林荫之间通往观通站的小路。我们选择蜿蜒崎岖小路上岛更显诗情画意。

在观通站长带领下我们来到阔别二十年的观通站营区。眼睛中的综合观通大楼屹立在营区中央位置。原来我们住过低矮简陋的营房、那宽敞的餐厅和曾经冒过袅袅炊烟的烟囱好像在等着我们的到来一样完好的保留着;再来到已退役还没来得及拆除的半弧雷达天线旁,旋转时发出的吱吱声仿佛就在耳畔响起;还有用火山岩石砌垒成的信号塔仍然耸立在绿色的灌木丛中,犹如古罗马的城堡,安然无恙,彰显它曾经的辉煌与风华;尤其是曾为我遮风挡雨的圆柱形岗亭还隐约藏在绿叶环抱之中,诉说着自已过去的沧桑与委屈。我站在曾经站岗的哨所,走在曾经巡逻的林荫小路,如同行进在时空的穿越之中。阵阵海风掠过时一种沁入肺腑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

此情此景,宛如时光在倒流,岁月在轮回。那满心的欢喜让人神采飞扬,感慨万千!

不知不觉中,我缠绵的思绪被一个身着水兵服迎面走来的小战士打碎。看到青春活力的他和那随风飘起的披肩及水兵帽上飘带,如同看到当年的自己。可惜时过境迁,过去的岁月已成为我遥远的期盼。

今年是继2013年前两次登岛后的第三次上岛。除了陪老战友们观光,再去涠洲观通站看看是我此行不可挑明的心事。

当航船停靠在旅游专用码头,一踏上涠洲岛这片热土,夹杂着咸味的海风扑面而来,眼前的海域是那么熟悉、那么温顺。栈道上人头攒动,来来往往。我背负着岁月盛满的行囊前行在上岛的人流中,目光不由自主地眺望着观通站方向,心里的期盼已掠过那山、那海,早就飞向了营房。越是靠近小岛眼前越是盲区,到了新开发的旅客服务中心广场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定格在脑海里的经纬被眼前四通八达的旅游专线弄得晕头转向;过去神秘的小岛因游客的到来不再寂静、不再深藏、不再神秘;穿流不息的观光车犹如穿越时空把我带到另一个陌生的码头。

心想,如果总是坐在车上是找不到原始感觉的,我要求导游把我们放在离观通站不远的地方,脚踏实地的调整方位。我们边走边聊,边聊边看,不一会,陆军团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落入眼球,它犹如定海神针和方位座标,激活着我脑海里纬度。碑上“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九个大字再次勾起我对解放涠洲岛牺牲的革命烈士的缅怀之情。噢,眼前不就是我魂牵梦萦的观通站吗?

远处观通站大门左右两边竖立着海军“军微”模型和“涠洲站”三个显目大字,倍感亲切。曾经没有院墙、没有门卫的营区,如今变得谨慎、庄严。为了涠洲岛旅游开发,把军事区与旅游区隔断后才有的戒备森严。值班哨兵看到径直走来的我们,连忙打开电动护拦边敬礼边问明来由。我们各自掏出退伍证和军人优待证,报告“我们曾经在观通站服过役,想进去看看曾经的营区”。卫兵看我们是退役老兵回“娘家”,立马电话请示值班领导。

看到眼前卫兵执勤值班条件,再联想到过去观通站警卫兵的值班环境,着实有些羡慕,也难免有些嫉妒。当年我不就是观通站警卫兵吗?看到眼前身穿作训服的哨兵,再想想我们当年营区警卫值班的截然不同。那年是流动岗哨,上岗时要求着装,九十发装备弹横挎在胸,双手紧握冲锋枪,不管风吹雨打太阳晒,不分白天黑夜在营区内流动巡逻。几个小时站下来,交完班、卸下甲已是精疲力尽,两腿发软、汗流浃背。

接待我们的是两位年轻帅气的少校军官,行过军礼并说到:“欢迎前辈们作客涠洲岛观通站”。我们带着重归军营的心理和寻找岁月留下的军营㾗迹,沿着森严的营区,踏着青春的足迹,丈量着往日的步伐。一边行走一边看,一边听站长介绍这些年来观通站的发展与变化。眼帘里全新的军营,陌生的营区,现实中的军营与我梦境中的军营面目全非。我寻梦的心理多少有些惆怅与愿违。原来营区内几颗枝叶碧绿的菠萝蜜树和操场两旁挺拨苍劲的松树全都消失在记忆里。几幢观通综合大楼和守望在楼顶的远红外球体雷达天线搜索着海面过往舰船的异动;还有那高标准的蓝球场和绿草如茵的足球场,显得高端、整洁、利索。这高配的军事设施与我低调寻梦军营的心事难免有些反差和渺小。

我按捺不住性子听年轻站长的讲解,带着一种弥补内心空缺的心理,想寻找我当年第一次上岛时的路口;报着一线希望看能否找到我席地而坐观日出日落,看潮起潮落的坪地;我不甘心的来到斜坡旁寻找上下山时走过的那条布满仙人掌的幽静小路;也想站在高处眺望山下岸勤处那颗古老的榕树或那阶梯式营区;聆听那撞击心灵而又熟悉的海涛声。所有一切都被眼前的丛林隔断了视线,都化为泡影。满腔的心愿都消失在时光的尘埃中,早已定格在岁月的长河里。

就在我空荡大脑里第一次出现凝固胶着状态时,一个球型顶部的水泥体在风雨的冲刷下露出秃头,我自信的指认此地就是原来的雷达分队地下值班室。我喜出望外地爬上去,站在我当年站岗放哨的地方,好像又找回曾经我为祖囯守边防的自豪感,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有了固定物体为座标,原来整个观通站的营房布局、军事设施、一草一木,一沟一坎都立立在目。片刻,一座原始的观通站营区呈现在眼前。陪同的战友看到我兴奋的样子笑话我说:“老叶激动的样子就像三岁的小孩,手忙脚乱,语无伦次”。

本想在营区多走走、多看看,多回忆、多感受。谁知一位小战士向站长报告:“接电话通知,上级领导马上来站视察工作”。事出有因,不管是好事成双也好,还是好日多同也罢!我们只有无奈、忍心的辞行撤离营区。离开观通站营区后其他战友在门前海军军微模型那里拍照留影。我一个人摸到营房旁边的空地看有没有意外惊喜。当我想居高临下眺望一次大海时,被茂密的灌木屏蔽,无功而返时却发现一条弯曲有度战术训练用的临时战壕。

经过一天的舟车劳顿,我靠在返回北海船舱的沙发椅上对今天观通站耳闻目睹和前两次登岛的信息进行了回放和归纳性的梳理。

三次不同年段的登岛,所看到的都是不同的营区,深受不同的感悟。今天的见闻再次让我对改建后的营区有了新的认识与认知。从中我看到了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强盛和人民海军的日益发展壮大的势头。也从中想到了在现代化战争要求下,能保全下来并高标准重建的单位,说明它的军事战略位置举足轻重,它所肩负的责任重于泰山。

这全新的营区和高科技军事设备的展示,标志着人民海军在向着更高更远更强的目标发展。观通站的职责是为上级军事作战部门当好“千里眼,顺风耳”。为人民海军走向深蓝及时提供精准、无误的前沿情报而不懈努力。想到这些,我这颗怀旧的心也随之得到了释怀。

即便如此,它并不会泯灭、削减一个退役老兵的军旅情结。相反,我这颗痴迷军营的心将会随着岁月的延续变得更加厚重,更加强烈。

2024年5月18日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叶茂,男,1958年生。1976年在原南海舰队龙门水警区服役,曾在涠洲岛工作。自1996年起,已发表多篇文学作品。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