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不是杜甫一样配得上“子美”字号,他不是苏轼一样当得起苏学士

 道法自然zsk 2024-05-27 发布于河南
他不是杜甫一样配得上“子美”字号,他不是苏轼一样当得起苏学士

电视剧《清平乐》第15集中有一段很长的剧情都是在翰林院,人物和情节都很简单:三个年轻官员在翰林院内写奏章、评论时事,一个小太监来打杂被叫着在一旁抄写劄子。

细细看来却很有意思:先是品级较低的官员(看衣服颜色就明白了)开口抨击宰相们(宋朝宰相更多是集体行使权力的)不作为,然后其中一个品级较高的官员就说“子美,……”,紧接着小太监进来就打招呼“韩司谏、富执院、苏学士……”。

他不是杜甫一样配得上“子美”字号,他不是苏轼一样当得起苏学士

毫无疑问,韩司谏和富执院就是今后分别任过宰相的韩琦、富弼。那么问题来了,那个字“子美”又被称作“苏学士”的又是哪一位?

按照大家的普遍认识来说,子美是诗圣杜甫的字,苏学士更是苏轼的特有标签之一。而剧中这个与杜甫同字、与苏轼同标签的人叫做苏舜钦,他的一生很短暂却一样光芒万丈,他的官职很卑微却一样直言上谏。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舜钦短短的41载的绝世风华,跟随他的脚步走进那些繁华背后的悲伤、盛世之下的无奈。

汴梁城里才气盛

在北宋、在四川。如果你只是说笼统说“三苏”这是不明确的,因为有这样优秀的人物有两组:一组是眉山的苏洵、苏轼和苏辙的“父子三苏”,一组是德阳的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的“祖孙三苏”。

苏舜钦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家族,他不是出生在四川而是汴梁(也就是北宋的首都)。他的祖父做到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父亲苏耆也是进士及第出身长期执政一方父母官。

他不是杜甫一样配得上“子美”字号,他不是苏轼一样当得起苏学士

同时,外公是当朝宰相王旦,岳父又是龙图阁学士杜衍,显赫的家世使得苏舜钦家学渊源,政治起点也比一般人高得多,但是他却是汴梁城里最明媚的少年,一直要靠着自己的才华入仕途,经历了3次科考才在27岁这一年才考中进士。

明媚少年的苏舜钦最爱做的事情就是读书和饮酒,有好事的后人开玩笑说要说写诗苏舜钦自然是比不上李白,要论饮酒李白只能对着小几百岁的苏舜钦道“幸会幸会!承让承让!”

他喝酒的花样特别多,有鬼饮、了饮、鳖饮、鹤饮等等,有多么新奇这里就不一一描述,只举例鹤饮是如何的:鹤饮就是指在树旁边喝,每喝一杯酒就爬上树,然后下来,再饮一次,接着上树,直到醉得爬不上去为止。

饮酒最有名的故事还是和读书有关,据说在他成为杜衍的乘龙快婿之前,准岳父就听说他好酒,于是某一天就来观察他。那一天只见苏舜钦读《汉书·张良传》时读到张良与刺客行刺秦始皇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随从车上时,他拍案叹息道:“真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意让我遇见陛下呀。”他又拍案叹道:“君臣相遇,如此艰难!”又喝下一大杯酒。杜衍对这读书下酒的风范十分欣赏,于是准女婿很快变现!

他不是杜甫一样配得上“子美”字号,他不是苏轼一样当得起苏学士

就像《清平乐》剧中韩琦称赞苏舜钦说的那样:哪里人人都如我们的小苏,人如其名的风流倜傥!

入仕之前苏舜钦是汴梁城中的明媚少年,浸染在那大宋的繁华昌盛中,生活在那如梦华一般的东京城里,他自可以逍遥自在做诗词歌赋、豪饮三百场。

那时的大宋一切都还在走着上扬的路线,宋辽之间还和平相处、党项还依附朝廷、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最适合做无忧无虑的少年。

进奏院内品性直

三次科考的苏舜钦于27岁终于中进士入仕为官,明媚的少年时光也自此一去不再回首。他起先是在地方任官,后来进到进奏院,与韩琦、富弼等人共事是他仕途的最重要阶段。

他不是杜甫一样配得上“子美”字号,他不是苏轼一样当得起苏学士

进入官场之后,他多担任的是一些位卑职低的官职,却也慢慢的看透了大宋繁荣背后的问题越来越多:军事力量的薄弱、外族的崛起威胁剧增、冗官导致政令日益拖沓……

他成为了一个忧心的小小官吏,位卑不敢忘忧国在他的身上演绎的那样深刻。他认为写诗文的根本目的是”警时鼓众“、”补世救失“,特别仰慕唐朝的诗圣杜甫,为此他还特意把自己的字从“倩仲”改为“子美”。

这一时期他的诗文更像是一把把利剑,成为他针砭时政的武器。如《感兴》第3首,就林姓书生上书获罪的事件对统治者堵塞言路的残暴手段进行揭露和抨击,表达了对广开言路的期盼。《庆州败》就一次丧师辱国的战役,对主将的怯懦无能和执政者的用人不当作了尖锐的指斥,深入讽刺了宋朝军事制度的不合理和不知变通。《城南感怀呈永叔》、《吴越大旱》等五言长篇,深刻反映了天灾人祸交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的社会现象,对广大人民的苦难倾注了同情。

他敢于直言上谏,只针对事情而不论人情。王随等人为相时处置赈灾事宜不是很妥当,他递上了措辞尖锐、情绪激烈的《火疏》,毫无顾忌地批评了宋仁宗“隔日御殿”,“多引俳优之人于深宫之中”,以至于“燕乐无度”,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虚庸邪谄,非辅相之器”的宰相王随与副宰相石中立,直接导致宰相集体被贬(电视剧中把这一情节安在了韩琦身上)。范仲淹对苏舜钦亦师亦友,但是在范仲淹起任参知政事主导“庆历新政”的时候,按说苏舜钦已经是改革派的重点培养对象应该是欢欣鼓舞的,但是他看到改革中的一些问题所在,同样是直言上谏毫不顾忌情面。

直言直谏的他难免会得罪了许多人,其中既有君子也有小人。君子就像范仲淹,听得进去意见还不记仇。小人就像李定,因为小事就记仇一辈子。庆历四年(1043年)十一月,进奏院祀神,苏舜钦依照惯例用卖废纸的钱办酒食邀好友饮宴,之前被得罪的太子舍人李定就到处用这件事诋毁苏舜钦,后御史中丞王拱辰(多年以后苏轼的乌台诗案同样是词人炮制的)借机诬陷苏舜钦,最终以“监主自盗”的罪名削职为民。

他不是杜甫一样配得上“子美”字号,他不是苏轼一样当得起苏学士

“进奏院”事件其实是一个政治事件:像这种卖了公家废弃物品聚餐的现象虽然违法却很常见,之所以被如此严肃处理,其实是对改革的阻碍,接下来改革派的范仲淹、欧阳修等皆被贬谪。

在官场的苏舜钦始终只是边缘的小官,但是却从来不曾改变心怀家国的情节,他把自己的情怀化成一纸纸奏折和文章,直抵人心、直指症结,就如他写的“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

沧浪亭中诗节豪

苏舜钦对官场爱的有多深,离开的也就有多彻底。“进奏院”事件后,他马不停蹄的赶往了他曾经游历过、成为了自己心中理想家园的苏州,并在城南买下一处荒废的院落就此隐居写诗度日。

他不是杜甫一样配得上“子美”字号,他不是苏轼一样当得起苏学士

那座院落就是日后闻名遐迩的沧浪亭,当时苏舜钦一眼就看上了这个荒废的园子,花4万钱买下之后进行了重新修整和布置,这里成为了他今后的精神家园。欧阳修在为园子写游记的时候还打趣的写下了“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字里行间满满的羡慕嫉妒恨!

沧浪亭得名与《楚辞·渔夫》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正符合了苏舜钦的经历,开始反思自己之前固执的 “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想法。他以“沧浪翁“自号,提醒自己:洗帽还是洗足,取决于水的清澈。人不能违逆势,有什么条件就做什么事,处江湖之远,依然可有诗书酒茶,一棹清风相伴。

正是在苏州、在沧浪亭,苏舜钦完成了开宋诗先声的使命。他的诗歌也热情奔放,有别于梅尧臣诗的微婉古淡、含蓄深远。欧阳修评他的诗'笔力豪隽''超迈横绝'《宋史·苏舜钦传》也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例如'老松偃蹇若傲世,飞泉喷薄如避人'(《越州云门寺》);'况时风怒尚未息,直恐泾渭遭吹翻'(《大风》),想象奇特,借助自然景物形象抒写愤世嫉俗、勃郁不平的情怀,最能体现他的诗歌风格特点。但他的诗大多缺乏含蕴和韵味,语言也往往失之粗糙与生硬。

苏舜钦和梅尧臣开启了盛宋诗风的先声,为之后区别于唐诗而又别开生面的宋诗打开了一扇大门,那就是借自然景物来说政论来说哲理,宋诗因此也被称作“哲理诗”,虽然少了唐诗的瑰丽语言,却多了品味之后的沉思。

写在最后的渔人物语

苏舜钦是那个汴梁城里的最明媚少年,也是入仕官场内的那个铮铮铁骨,也是驻足沧浪亭中的写诗明志的沧浪叟。41岁那年,朝廷重新启用他任湖州长史的时候,他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人生只有短短41载的苏舜钦对的起他自己改的字“子美”,因为他像杜甫一样心中有天下苍生;他虽然不像几十年之后的另一个苏学士能够熬过同样是政治案件的“乌台诗案”再度出发,却依然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对官场爱的深沉也离开的决然!

他不是杜甫一样配得上“子美”字号,他不是苏轼一样当得起苏学士

因为自小生活在良好教育的家庭,苏舜钦养成了士的气节、士的风度,才能够仪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因为结交了范仲淹、欧阳修等一批实干家的朋友,苏舜钦树立了据理力争、直言上谏的脾气秉性;因为仕途的不顺、官场的黑暗,苏舜钦走向民间走向诗的国度,终成盛宋诗风的先声。

所以千年之后,历史不再记得那些朝堂之上争得头破血流的权贵,却还记得一介小官吏苏舜钦,因为他“违背敢忘忧国”“位虽卑,敢道人之所难言”,同样还记得同他一样心中有苍生、笔下有风骨的范仲淹、欧阳修等等,还有一大批为了挽救国家颓势而变革的推动者,身体力行的实干家。

就像岳阳楼会屹立不倒,高高飘扬着不屈的战斗旗帜。就像沧浪亭会静静守候,默默传承着不变的天下为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