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国“黑瓷”历史资料的汇研

 1983传媒 2022-04-10

 一、黑瓷的历史


 

    黑瓷为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黑瓷和青瓷的都是用氧化铁作釉的呈色剂,增加铁的含量。黑瓷釉料中在三氧化二铁(化学式Fe2O3)的含量在5%以上。 

 我国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黑瓷。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匀。东晋德清窑的黑瓷,以浙江德清窑所产黑釉为代表,釉厚如堆脂,色黑如漆。 

     至宋代,黑瓷品种大量出现,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骨洁白而釉色乌黑发亮。福建建窑烧制的黑瓷,因含铁量较重和烧窑时保温时间较长,所以釉中吸出大量氧化铁结晶,形成了兔毫纹、油滴纹、曜变等黑色结晶釉,颇为珍贵。江西吉州窑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黑瓷以及河南、山西等地瓷窑生产的黑瓷,也很有特色。 

     元、明、清时期,黑瓷乃是民间常用器皿常见的釉色之一。 


廖设生·敛口兔毫盏

二、黑瓷兴盛的起源 


 

 黑瓷兴盛得益于一个瓷器品种,它就是茶器。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

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

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

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 “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而黑瓷茶具, 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茶录》中这样说: “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品种”而已。 


飞惺·鸡蛋杯

三、黑瓷中的佼佼者——福建建窑“建盏” 


 

     福建建窑的建盏是黑瓷的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在宋代建盏为皇帝御用,并盛行于民间,是用于品茶和斗茶的理想器具。且能润茗保鲜,隔夜而茶汤清香如故。它既不施艳丽的色彩,也不彩雕绘画,却给人以质朴的美感,在众多典籍中都赞誉建盏为天下第一盏。 

两宋时期是建盏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杰出的成就在于一是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釉色窑变方面,使黑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代表性的釉色有乌金釉、金(银)兔毫、金(银)油滴(鹧鸪斑)、曜(yào)变等等;

其二表现在独有的胎土,含铁量极高,最高达8%,由于含氧化铁量高,烧制时易变形报废。其铁胎厚重、坚硬、边薄底厚,具有良好的保温性、隔热性和活水作用,用建盏喝茶能更好的软化水质。 

  建盏所使用的釉料取自福建建阳当地,含氧化铁量更高,最高达15%,俗称“铁釉”、矿物釉。作品在施釉时,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建盏是最考验土与火结合的陶瓷艺术品,它烧制工艺是瓷器中最难的,也是成品率最低的,是纯粹的陶瓷艺术。 


福佬·油滴盏

四、日本为何称建盏为“天目” 


 

   “天目”之名首先得从中国的天目山谈起。据《大清统志》载:浙江省杭州府天目山,在临安县西北五十里,与于潜县交界,山有两目,“在临安者曰东天目,在于潜者曰西天目”。宋代天目山佛教寺院林立,香火鼎盛,东天目有昭明寺,西天目有禅源寺。天目山东北峰径山则有勒赐香云禅寺,享有“禅林之冠”的美称。 


日本·天目盏

    宋元时期许多日本僧人纷纷来这里修行,僧人们都把这里带回的建盏称为“天目山带回的茶碗”,辗转则成“天目茶碗”,这是“天目”之名的最初来历,这种名称当时也只是种口头流传而已。据日本学者考证,镰仓时代是否把建盏称为天目,还缺乏文献记录。1336年玄惠法师著《游学往来》一书中,出现了“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碗”等名称,但未见天目一词。镰仓时代成持的《吃茶往来》、《佛口庵公物目录》等书中也有“建盏”一词,也未见“天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