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玺、印、章、记、关防”,三千年来中国玺印的众多自名从何而来

 黑龙江波涛 2024-05-27 发布于山东

同样是银制的将军印章,西汉的广汉大将军章和清代的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之印,为什么一个称“章”一个称“印”?还有玺、记、关防等名字指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玺印。中国玺印为什么有那么多名称?它们在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昨晚,上博讲堂第四季第七讲在线上开讲,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孔品屏带观众感受“玺印三千年”的发展变化。

东汉《说文》曰:“玺,王者之印也。”这也是当今大部分人对于玺的认知。实际上,战国时期,“玺”在玺印上有“鈢”“壐”和“玺”的多种写法。“从玉之玺与从金之鈢,以其体言”,表现的是玺印的材质,而“从土之壐,则以其用言也”说的则是当时没有纸张,玺印都要盖在封泥之上。春秋战国时期,玺是“尊卑共用之”,出现了寺工丞玺、丰玺、厩玺等等众多用途的玺。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玺也逐渐从尊卑共用的状况演变成帝王至尊权力的象征。秦汉时期,帝后、诸侯王用印称“玺”,如汉“河间王玺”。而到了唐代,武则天认为“玺”的发音不好,改为了“宝”。之后“玺”“宝”就一直并用于帝后用印,例如清“大清嗣天子宝”等。

相较于其他玺印的自名,“印”是最为大众熟知,并沿用至今。“印”最早指的是使用玺印时抑压的动作,由动词逐渐变成了名词。从战国秦的一方“广平君印”可以看到,当时“印”被用在“君”这样一个较高等级的职官用印中。“广平君印”银制龟钮的样式相较于后来的铜质鼻钮,也反证了当时“印”的等级还是相当高的。到了秦汉以后,“印”就被广泛用于历代官私印中,成为了官印使用范围最广的自名。

“章”则明确代表了高等阶层。《汉旧仪》记载,使用“章”的职官是三公、大将军、列卿还有秩比二千石的官吏,如西晋“宣成公章”、西汉“广汉大将军章”等。但渐渐地,官印制度发生了变化,之后印章所代表的权力大小,已经并不由印章的自名来承担了。

隋唐以来的官印出现了一种低等级官员使用的印章自名,即“记”。《宋史·舆服志》云:“监司、州县长官曰印,僚属曰记。”例如五代“寿光镇记”“都亭新驿朱记”。

北宋还出现了“押”。很多人认为“画押”是不识字的人才用。《南村辍耕录》云元代“蒙古色目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说明了花押印记在元代流行的原因是很多人不会提笔写字。但也“押”也并不是不识字的人才用。最早在宋代,官员处理公文时“必先书押而后报行”,而且必须手写押字,否则公文就失去了效力,而且“如涂擦文书,追改日月,重易押字,万一败露,得罪反重”。为了使用的便利化又不失凭信功能,将固定的个性化花押引入印章,从而使“花押印”成为了中国玺印的新种类。又因为花押印最盛行在元代,后世又将花押印称为“元押”。花押印不用朱泥钤盖,用墨色钤,从而保持与手写画押相似的效果。上海博物馆藏的北宋“龙钮玉押”,就是早期押印的代表。

明代,印章又出现了新的自名“关防”,专供文武大臣、权贵使用。和“印”使用朱红印泥不同,“关防”用紫红色水,因此又有“紫花大印”之称。

在世界印章史上,中国玺印是社会应用发展最为充分、深入,至今仍然存续使用的体系。(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