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广富:古风新韵唢呐声

 新用户7391BFGL 2024-05-27 发布于安徽


古风新韵唢呐声


姜广富


  聆听崔氏姐弟吹奏的《火烧葡萄架》,无不为他们精湛地吹奏技艺所折服。崔文龙可用鼻子和嘴同时吹响两支唢呐,其声慷慨激昂,清脆嘹亮,带着古风古韵,穿透了乡间的山岗,穿透了杨树林,穿透了庄稼地,在山村上空久久回荡。唢呐声又如陈年老酒,幽韵绵长,演绎着草根音乐的一脉传承。听一曲悦耳的唢呐声,能让久别家乡的游子倍感亲切,唤醒了尘封在心底的乡愁,品尝出许多乡音的味道。
  泰安市宁阳县华丰镇西古城村的崔氏唢呐,在当地颇有名气。唢呐手崔文龙,已是崔氏第六代传人,已经传承了近二百年。
  崔氏唢呐吹奏是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它有着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形成了唢呐的特色曲调,是活跃在乡野上的一支文化劲旅,并逐渐形成自己固定的表演形式和品牌,深受乡亲们的喜爱。
  2016年岁末年初,崔氏唢呐被正式列入泰安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崔文龙、崔文文,宁阳东部山区的人们,从扣人心弦、声声入耳的唢呐声中,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说起崔氏唢呐,在上世纪初期,崔氏先人凭借着一支唢呐,在方圆几十里已吹出了名气,办红白事、搞庆典的人家能请到崔氏乐班,倍感脸上有面子。


  崔氏唢呐,子承父业,代代相传,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一直传到崔文龙这一辈。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崔氏唢呐以独特的吹奏技巧,再加上悠久地家族相传史,成为周边地区少有的祖传世家。
  崔氏唢呐的行当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间,崔文龙的太祖父,因家境贫寒,力图学门混饭吃的技艺。于是,他便拜师学徒吹唢呐,挣钱养家。那时候的乡村,婚丧嫁娶、祭祀庆丰等民间活动,都要请吹鼓手吹奏,用来烘托气氛,扩大影响。从此,吹奏唢呐便成为崔氏家族的谋生行当。
  崔文龙的父亲崔元军不仅唢呐吹的好,葫芦丝、笙、竹笛等“十八般民族乐器”样样精通,都能吹得花样翻新与众不同。他吹奏的《百鸟朝凤》,把各种鸟儿的叫声用唢呐演绎的神灵活现,惟妙惟肖,博得同行和乡亲们的赞誉。
  崔氏传人崔文龙,今年33岁,正值青春年华,肺活量充沛,底气十足,他能吹出声调优美、音色明快的曲调,深受乡亲们的喜爱。方圆几十里的村庄,红白喜事,都来请崔文龙前去吹奏,再加上他的爷爷、父亲都是当地有名气的唢呐高手,是能将唢呐“吹进骨头缝里”的民间艺人。这样的世家,岂能不火。
  崔文龙姐弟俩受家庭熏陶和基因传承,他们六岁开始跟父亲学吹唢呐,到了11岁时就能吹得得心应手,有板有眼,且在当地小有名气。每逢学校放假或是星期天,他们跟着爷爷、父亲到现场吹奏表演,一吹就是一天,孩童吹奏唢呐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引的大人孩子都来观看,乡亲们看姐弟俩小小年纪竟然吹奏得如此出色,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姐弟俩也成了小名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认识她姐弟俩。


  为了更好的提高姐弟俩的技艺,接受正规训练。崔文龙十岁那年,崔元军把儿子崔文龙、女儿崔文文送到泰城一家唢呐培训中心接受专业训练。姐弟俩凭着对唢呐的执著热爱与坚定信念,怀着对民间艺术的孜孜追求,他们吃苦耐劳,勤学苦练,技艺突飞猛进,并且正统规范。2003年,两人分别获得中国管乐学会九级、六级认证证书。
  然而,多少年来,唢呐一直得不到上流社会的重视,认为是“下九流”的行当,就像东北的二人转,只能得到民间的认可,难登大雅之堂。提起唢呐的远景,崔文文悲喜交加,感慨万千,她说:现如今会吹唢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传承了几百年的民间艺术已行将消失,难以传承下去,令人惋惜”。她的话语意味深长,满是对唢呐行当的关切和深深担忧。
  崔氏唢呐经历了二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全靠口传心授的延续,唢呐艺术留下来的书面、影像、录音资料却凤毛麟角。老一辈吹奏的曲目很多,但传到如今只有五六首。原来没有录音机、录像机,想保留下来谈何容易,一般都是靠听声音来传播,为了不让这门民间艺术失传,崔文龙姐弟俩自费做了很多唢呐保护工作,空闲时间里他们找那些老艺人,跟他们推心置腹的聊天征求意见,收集整理文字资料,为他们录音录像拍视频,为的是留下更多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料。
  为了让更多百姓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多年来,崔文龙姐弟俩义务参加市、县、镇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公益活动合计二百余场;多次参加省、市大型演出和比赛,并多次受到嘉奖;姐弟俩还经常走出家门与外地同行们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一展崔氏唢呐的风采,把精湛的唢呐艺术发扬光大。
  崔氏唢呐,不仅可以吹奏传统曲目,也可以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民间艺术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继承先辈吹奏技巧的基础上,姐弟俩不断揉进现代音符,他们把五人吹奏形式改为十多人的集体亮相;从街头、院落发展到正规舞台吹奏;从简单打击乐逐渐发展到电子琴、架子鼓、铜锣合奏,从而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新韵古风。
  一支唢呐,演绎着一首首动听的乐曲,一代代唢呐艺人,传承着古老的技艺,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传统乐器不是毫无生气、古板古眼的老古董,而是更加贴近现代生活,让古老乐器散发出青春气息,演奏出激情四射,明亮欢快,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曲调来。
  祝愿崔氏唢呐犹如滚滚流淌的汶河水,生生不息,浪花飞溅,源远流长。

审稿:丁松     排版:夏显亮




简介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姜广富,喜爱文学写作,习惯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是活跃在文学创作圈内的老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