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如此——读《“父亲节、母亲节”文化乱象剖析》系列文章随感

 京都闻道阁 2024-05-27 发布于北京
京都闻道阁作者索引总目
文丨牛励耘

偶翻刘秀花大姐的微信朋友圈,读了作者王成伦先生的《当下流行的“父亲节、母亲节”文化乱象剖析》三篇系列文章。掩卷暇思,感觉这组文章直面问题一针见血,剖析原因有的放矢,提出对策切实可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竟然如此
看了系列文章,我忍不住翻阅起案头的《工作周记》。在这册我每天使用的周记里:5月12日和6月16日这两天,分别用红字醒目地标注着“母亲节”和“父亲节”的字眼。
看了系列文章,我不禁想起,5月12日那天,儿子和儿媳分别给妻子表达了祝福,发送了红包,我为孩子们的行为备感欣慰。5月11日,我同学的母亲去世,我在致她的慰问信中,也提及到母亲节:“今天是母亲节,惊闻老母亲不幸去世,与你一样,我的心情十分悲伤……”
看了系列文章,我忍不住习惯性地上“百度”搜索,原来这两个节日都是“舶来品”,都是“美国货”,都是美国人为了纪念自己的亲人而设置的。
不看不知道,细思吓一跳。原来,我这个自以为有些文化的“文化人”也在不知不觉地接受并“享受着”这些“洋节”。

原来如此
之所以过洋节,是因为一些人没有独立的思考,人云亦云,对一些文化入侵缺乏免疫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些崇洋媚外的心理,乐此不疲地接受洋节;一些商家罔顾国家民族情感,对过洋节推波助澜,大肆渲染,以赚取最大商业利润。
之所以过洋节,是因为一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所有的领域,尤其是思想文化阵地,中国传统文化不去占领,外国的传统文化必然乘虚而入。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日历、周历、挂历、搜索引擎等工具,都标注着这些洋节,职能部门没有严格把关,让普通老百姓如何明辨?
之所以过洋节,是因为一些监管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对这些现象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甚至睁一只眼,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之所以过洋节,是因为一些媒体错误引导。对这种文化入侵不但不有效引导,积极抵制,反而积极宣传,误导群众。
之所以过洋节,是因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这些节日进行了华丽的包装。我是最讨厌洋节的,对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这些一眼便能分辨的洋节向来不屑一顾。但对那些披着传统文化外衣的“父亲节”和“母亲节”等洋节,缺乏应有的警惕。

应该如此
我们中国人有数不胜数的伟大的父亲和母亲群体,如果设置母亲节和父亲节,是多么好的素材呀。仅以女性为例,补天的女娲、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她们的生日或忌日都可以作为母亲节的备选日期。
其实中国人曾经设置过父亲节,时间是l945年8月8日。当时是上海妇女为赴前线抗击日本鬼子的丈夫与孩子的父亲(88.即爸爸之意)而设置的。
面对西方对我们的文化入侵,我们如何立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人过上自己的“中华父亲节”“中华母亲节”,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命题。设立区别于西方的“中华父亲节”“中华母亲节”也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十分必要、完全必要。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