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泗 平:我印象里的天门十大文化符号

 阿年282 2024-05-2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泗平,天门白茅湖人,作协会员,影视戏剧编剧。

图片

我印象里的天门十大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凝结和表达一定文化内涵和意义的象征形式。天门文化符号标示象征着天门文化的形象、特征和价值,并深度阐述了天门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一、石家河文化遗址。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位于天门市石河镇,毗邻镇北,分属土城村、芦岭村、唐李村、东桥村辖地,东南距天门城区约16公里。占地面积8余平方公里,由40处地点组成。各地点相距很近,有的甚至紧密相连;其中心区还有一座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构筑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古城和一座保存完整的西周城址。石家河遗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55年出土于石家河镇罗家柏岭遗址的“石家河文化玉凤”,系甘肃临洮马衔山青白玉,属透闪石矿物的软玉;为“团凤”造型,采用“减地阳文”工艺制作而成。最大径4.9厘米、厚0.6-0.7厘米,距今约4800-4400年。

图片

玉凤体形修长、姿态生动、造型优美、技艺精湛、栩栩如生,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第一凤”,是国家一级文物。国家博物馆专家评价是:“从目前考古材料得知,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凤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凤形象,开凤纹之先河。”

图片

二、茶圣陆羽。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 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生性诙谐,与女诗人李季兰、诗僧皎然交厚。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

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世上存留的并不多。《全唐文》存文五篇,《全唐诗》存诗二首。因而,陆羽成为了竟陵(天门历史)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和象征。

图片

三、天门蒸菜。天门蒸菜,亦称竞陵蒸菜.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天门县志》记载:在距今六千多年历史的天门石家河文明的发掘物中,有陶锅,陶壶,陶罐,陶甑等文物.石家河文明在当时的部落群中已发展到相当的地位和规模,呈现出“长碓捣珠照地光,大甑炊玉连村香”的景象。

图片

四、竟陵孝子里。据康熙《竟陵县志》卷四《街衢》记载:“孝子里在南坛,嘉靖初年,邑庠生唐宝事继母从孝称,有司录实申请,因旌其里”。乾隆《天门县志》卷十三“孝友列传”详细记载了唐宝的孝行;继母独爱己子、私藏唐宝应得遗产,要唐宝代其子受狱,分其田地,而唐宝不怨不恨,仍然精心侍奉继母。继母病,呼天请代,继母殁,他以礼葬之。像唐宝这样的孝子,被乾隆《天门县志》列传者,明代有十九人。如“景运嘉年十六,为人傭书;以供菽水。母谭氏夏月病剧,三尝母秽……剜右胸乳间闾尺,授妹熟而荐母”;又如:“程梦侍父疾五年,摩按为医、扶持为杖、味鼎火生熟为调和。迫则废栉、废沐、废寝;缓亦废笑、废言、废其读书。”乾隆《天门县志》还载:至乾隆乙酉(1765年),清代天门县“己旌孝子”8人,“待旌孝子”28人。他们中有的为伺疾舍身,有的为敬孝舍仕。如:“刘万象父染怪疾,医药莫瘳。象心香呼天,割股以进,父旌愈”。又如:“曾国璋贫不聊生……天性纯孝住岳口,终日忧母不能生,遂忘己之乐以为生……其母一餐则外饿终日……母死国璋亦死矣。殓者裸而易衣,臂有割痕。”岳口“孝义村”典故,当源于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清皇“己旌孝子”的王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陆羽《茶经》详细注音释意的音韵专家,他为之注音66处、释意30处。由此形成的“仪鸿堂藏版”《陆子茶经》,既是十分珍罕的《茶经》版本,也是研究天门方言的难得素材。由此可见其人才华非凡;然,王淇为了在乡行孝,终究没有走科举仕途。

据史料介绍,孝子里胡家花园始建于1899年,为清代山西巡抚胡聘之故居,是湖北省仅有的一座巡抚官厅,也是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晚清官邸。胡聘之是深得光绪皇帝倚重的政治家和实业家,被誉为洋务先锋,朝廷重臣;被奉为山西近代工业之父,晋商保护神,保矿护路元勋。

据传,山西近代史上贡献最大的人物有两位,首推胡聘之,其次阎锡山。因胡聘之是晚清洋务派重要首领,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免官回家,因而陷入极度忧国忧民的悲愤之中。为了有一个舒展情感,排遣国殇,以诗书自娱的优雅环境,倾其宦囊将竟陵孝子里的祖居,扩建为规模宏大的胡家花园。以其精美的建筑规模,集江汉平原的精致,晋陕高原的粗犷,皖南赣北的秀雅等建筑风格于一体:兼具西欧风情、英法气韵,傲然兀立于江汉大地上。

图片

五、文学泉。位于湖北省天门市老城区官池(为古竟陵城的护城河,现称“前壕”)之滨,距今已1600余年,为晋代高僧支遁开凿,史称“支公井”;因井口为成“品”字形排列的三个圆孔,故又俗称“三眼井”。

相传,此井是唐代茶圣陆羽少年时汲水烹茗的真迹,因陆羽曾被拜为太子文学,故唐末后称此井为“文学泉”。是一种帐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圆顶,通常用羊毛毡子覆盖。它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古老建筑形式,也是草原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蒙古包作为展现游牧民族思想情感、精神风貌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不仅具有不可替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在旅游与文化深度交融、一体发展的大潮中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图片

六、南朝白龙寺。著名的佛寺白龙寺相传始建于南朝、重建于明代,后渐失修,现仅存殿宇两栋,是湖北省内为数不多的明代寺院建筑,其建筑形制和构件,展现了明代建筑与地方建筑结合的风格特征,是研究湖北明代地方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相传,因白龙寺引水解救一方生灵,民众在五华山北麓设祭坛以祀,南朝齐武帝肖赜次子竟陵王肖子良,将祭坛改建为佛寺,依坛取名为白龙寺,迄今已有1500余年。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将寺院扩建重修,使其拥有前殿、大雄宝殿、后殿、大悲殿、五云堂,五华清憩、官房、禅堂等建筑群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明正德八年,嘉靖十五年,白龙寺又经几番装修,使其“廓隘而宏,易敞而整”“以为改规,不啻倍蓰”。寺内碑文载道:“栋楹穹窿,撑柱霄汉,丹碧辉煌,晃耀星日”。明文学家李濂留下诗句“白龙寺倚五华山,寺下长汀抱楚关”。1949年以来,白龙寺经多次维修后恢复了当年风姿,龙脊兽瓦,红墙朱门,重檐拱斗,兽鸟嵌扉。历代建筑艺术风格怡然自存,大雄宝殿楹柱28根,中柱十字通风,两米合围,旁柱斜断落基,千年不动,炎夏不汗,丝尘不染。大雄宝殿供有如来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善才、龙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造形各异,弦金绘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图片

七、竟陵派。竟陵派又称钟谭派 ,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都是竟陵(即今湖北天门)人,故被称为竟陵派。竟陵派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的体现,可以说是公安派文学论调的延续。

图片

八、天门民歌。天门民歌是湖北省的汉族民歌音乐。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过辉煌的历史,考其源流,湖北东部的黄梅英山等县,靠近安徽,多少带有一点安徽的音调;而西部的恩施、宜昌等地接近四川,多少沾有一点川味;北部的襄阳、郧阳与河南毗连,也多少带有一些河南腔;而南部的石首监利等地与湖南接壤,也或多或少沾有一些湘味;而最纯正、最正宗的湖北民歌,当数流传在湖北腹地江汉平原的天门、潜江、沔阳一带的民歌,三地的音乐风格极其接近。圈内人常以此为纯正的湖北民歌精髓,因此,天门民歌在湖北民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和历史传统。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浸透着天门人的深厚感情,成为天门文化及其生命力的重要象征。

图片

九、天门三棒鼓。天门三棒鼓是湖北省的曲艺曲种之一。传说唐时已有,当时叫“三杖鼓”,由一人颈挂扁鼓,手轮三根小木仗,三杖轮次击鼓,并以一杖轮流抛掷空中,边舞边击边唱。发展到宋以后,从演唱小曲到中长篇,并从话本、鼓词中移植事故,如三国、水浒、封神、西游、薛家将等在天门、沔阳一带,由于地势低平、多水,往昔水灾不断,民众身受其苦。为谋求生路,他们背井离乡,背起“三棒鼓”,浪迹四方。许多人从湖北到中国西南部、印度、伊朗、中欧、西欧等地。也有些人经广东到菲律宾及其它东南亚国家, 他们背起的'三棒鼓'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人们称他们为“中国的吉卜赛人”。

图片

“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身背三棒鼓,流浪到四方,鼓儿咚咚,锣儿哐哐,含着眼泪去卖唱,好不叫人痛断肠。”听来令人肝肠寸断,伤感万分! 可以想象,历史上的沔阳,天门一带的地势是何等的低洼,水灾是何等的频繁,百姓们的生活又是何等的贫穷。据《沔阳州志--地埋》记载,天沔一带因“土瘠民穷”、“十年九水”被称为“泽国”。自乾隆三十年间到同治九年的一百零四年间,天沔共发生水灾五十四次,“水势横溢数百里,人畜淹死无数,老弱转移,十室九空”。因此,穷苦的人们只好身背三棒鼓,或夫妻,或兄妹,或父女,流落他乡,穿林过市,沿门乞讨唱花鼓。由此可见,特殊的环境创造了三棒鼓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渔鼓、三棒鼓在清末时就由逃荒糊口的演唱变为二人化妆三人化妆表演故事,进而组成草台班子参加农村迎神赛会、民俗节日、家族礼仪等聚会活动。在演出时用几张桌子搭成 戏台,故农村称之为“平台花鼓戏”。大约1930年前后才进入洪湖的峰口,沔阳的杨林尾, 天门城关的茶园、剧场演出。在城镇演唱中与汉剧、楚剧有了更多交流,从而吸取了汉剧 、楚剧的表演程式。在音乐方面也增加了丝弦伴奏,形成了独立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剧剧种之一。

图片

十、天沔花鼓戏。天沔花鼓戏又称沔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是一种湖北的地方传统剧种。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 港交织,歌天沔花鼓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荆昔称'花鼓子'。

旧陈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调。流行于原荆州所辖诸县,并常演出于邻近的孝感鄂南湘北等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