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朵朵 || 思念我的外公

 一床书759 2024-05-27 发布于陕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天阴沉沉的,望着窗外迷蒙的细雨,一股悲伤之情涌上心头,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眶,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忘不掉的人,也有抹不掉的思念,回忆就像一把钥匙,会把记忆之锁慢慢打开…我想起了善良慈祥的外公。外公去世十多年了,记忆中外公的模样越发模糊,但是外公善良忠厚的品行却一直影响着我,每当我闭上双眼,留意心灵的微光,我就能感受到外公的存在与陪伴。

外公的一生是贫苦的。外公14岁那年,他的父亲被国民党拉去当了壮丁,从此杳无音信,外公的母亲一人拉扯着八个孩子,从那时开始,外公便给一户姓秦的地主家干活,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稚嫩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大家庭。虽然年纪小,但是外公干活吃苦耐劳,为人忠厚老实,大家都乐于和外公交往,外公跟着别人学做木工活,省吃俭用,攒钱给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盖房娶媳妇。外公一生育有七个儿女,但却几经丧子之痛,苦难、悲惨的命运没有让外公屈服,他靠做木工活赚钱养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辛苦地将大舅、大姨、母亲、二舅、小姨养育成人,至成家立业。外公的木工活做的很好,他手艺精巧,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家里如今还摆放着母亲出嫁时外公亲手制作的大红柜子,三十几年了依旧结实耐用,完好无损。

外公为人厚道,又广交朋友。有一年,外公在距离村子很远的小峪沟做木工活,他给贫苦的人家干活,从来都是不收一分钱。大舅结婚时,小峪沟里的村民们都步行奔波几十里路来行门户,不论走到哪儿,外公总是能得到别人的拥护。外公在村子里威望很高,邻里关系和谐融洽,在70年代,村里有一个人借了外公两元钱,胡搅蛮缠、矢口否认,后来那人到家里来,母亲总是给那人摆脸色看,外公却没有丝毫怨言,教导母亲不要与人计较,吃亏是福,虽然外公家里经济也很困难,但他总是宽以待人,那时酱油一毛钱一斤,火柴两分钱一盒。

外公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外公家在洪庆山上,六七十年代,那里沟壑纵横,十分贫困,没有水井,百米深的洪庆沟里有一条小河,人们便去河里挑水。那时没有铁桶,外公是木匠,他用很好的板材做了一对木桶,结实耐用。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每天凌晨四点多,人们便开始挑水,村子里的人都来借水桶,轮流挑水,无论谁来借,外公都毫不吝啬将自己的木桶借给别人。他这一生都在做善良之事,对他的子女谆谆教导。他帮助有难之人,同情弱小之人,善良贯通他的每一个血液。  

外公像一头老黄牛,一生勤劳,默默奉献。外公一个人在山上的坡地开荒了13亩庄稼地,由于儿女体弱多病,需要花钱看病,外公经常是白天在地里劳作一天后,晚上做铁锹的木棍,常常做到深更半夜,周末用架子车拉到集市上去卖。母亲小时候家境贫寒,寒风刺骨的冬天家里人没有棉鞋穿,外公便去废品店里买别人不要的旧鞋。一九六几年关中闹饥荒,地里种不出粮食,外公便天不亮就拉着架子车步行去七八十里外的高陵县买包谷,队里分的红薯他也舍不得吃,拿出去卖,换钱来补贴家用。外公一生,与人为善,受乡邻族人敬重,他是村里的村干部,在“贫协”管理村里大小事务,每当农业社分东西的时候,外公总是让别人先拿,自己最后拿,外公一生从不做亏心事。每当家里有好吃的饭菜,他总是留给儿女,自己却从来都舍不得吃。外公时常教育儿女不要贪便宜,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做人。

从我记事起,外公便因为积劳成疾,常年卧病在床了,记得小时候放假,母亲经常骑自行车带我去外公家,一路上都是上坡路,我们走走歇歇,那时的物质生活匮乏,每次去外公家,外公外婆都会拿出积攒的各种饼干点心给我吃,自己却舍不得吃。有一次我们临走时,外公紧紧地拉住我的手塞给我五十元钱,让我买好吃的,我无法拒绝,便趁着外公休息时偷偷的压在了褥子底下。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逐渐变得模糊,但这个令我感动的场景却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想起外公,我的内心总是充满不舍,外公因为良好的品行,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

外公的晚年是幸福的,他的子女们都很孝顺,舅舅一直都细心的照顾外公,母亲和姨也经常去看望外公,变着花样给外公做可口的饭菜。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外公去世了,外公的葬礼上,哭丧的人很多,大家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我从未见过人如此多的孝子队伍,足有上百人,我站在队伍旁边默默流泪,心里非常难过,我多么希望外公没有离开。

清明时节,我又想起了山坡下的那个院落,那几孔窑洞和外公慈祥的笑容。时光流淌,岁月荏苒。转眼间,十六年已过去,脑海中时时会浮现外公的模样,对外公的情感深深地根植于内心。春雨霏霏思绪浓,又是一年清明时。谨以此文缅怀我最爱的外公!

作者简介:孙多多,笔名,朵朵,雷牙中心校语文教师,白水县模范班主任,喜爱阅读,喜欢养花,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小美好,教育格言:“用心教育孩子,用爱感化心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