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会是张闻天

 人老颠东 2024-05-27 发布于安徽
昨天推出瞿秋白和周恩来人生走向比较,引起部分读者朋友的不适。我非常理解大家的想法:瞿秋白同志在大家心目中地位是很高的!
作者也一样,对瞿秋白同志非常敬仰。但笔者写这样的文字并无褒贬之意,仅仅是想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归纳出一些人生经验或者启示,并无它意。
况且,我们爱好者研究党史军史,除非发现原先不知道的一些所谓惊爆内幕外,我们更多的应该是从中汲取营养,所谓借古鉴今是也。如果单纯讲某个历史事件的前后历程,我想多数资深党史军史爱好者早就爬过了这个阶段。
我们后面的文字将带着更多的评,对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进行评述。在评的过程中,我们就事论事,不带个人好恶,不代表我在某个事件中对历史人物有个人的倾向。当然,有时也是有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为什么遵义会议及后面一系列会议中,张闻天会脱颖而出,成为我党总书记,或者用陈云的说法叫“总负责人”。

图片

张闻天的经历,我们前面写过,但对于遵义会议后任总书记没有深入探讨,今天我们就来补一补这个空白。
陈云等同志在回忆里称张闻天叫“总负责人”,但现在许多原始资料和记录已经证明:遵义会议及后续系列会议上,明确推举张闻天为我党总书记,也就是实际负责人。
但当时支持主席的,不仅仅有张闻天,还有王稼祥、周恩来等人,他们也完全有条件被推举出来,为什么会是张闻天呢?
周恩来当时负责军事,是中政局常委,是各方力量的粘合剂,似乎周恩来同志出来担当实际负责人也是一个不错选项。
王稼祥是留苏派,在遵义会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似乎也可以推举出来。
那么最终为何推举了张闻天呢?
第一,考虑“震动强度”不能幅度太大
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至关重要、意义重大,它几乎是一场“地震”。
为什么说是地震呢?因为遵义会议的结果不仅仅是负责人的更换、更迭,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线、指导思想和战略方向的根本转变。
从路线、思想、战略调整来说,这种地震“强度”越大越好,这样有利于改变和调整;但从安全过渡和各项工作持续性而言,我们肯定希望这种“强度”越小越好。
对于当时正在处于长征期间的中央红军而言,地震的强度越小越好,对外面产生的影响也是越小越好。
强度过于激烈、范围过大的话,会引起各方的不适反应。因此,将这个强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将变化束缚在大家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从而尽可能减少负面效应。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由原来中政局的一位常委来接替博古的工作是较为妥当的。
第二,接替博古的人选最好在留苏派中产生
瞿秋白到王明,到博古,到张闻天,他们都是留苏派。我们从这几位身上发现,除了王明一心一意完全为苏联着想外,其他领导同志还是保持清醒,对本民族的事情、本党的事情更看重、更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讲,王明确实是稀有品)。
因为我们身后站着第三国际,留苏派对于苏联而言意义非凡。前面我们提过,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在第三国际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当然,我们不是故意不告知,而是我们与第三国际失去联系了。

图片

但暂时的失联不代表我们就可以自行其是,根据组织原则,我们需要向第三国际事后报告。所以如果将遵义会议这个行为比喻成媳妇的话,这个媳妇最终是要与公婆见面的。
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我们重新推举出一名新同志出来主持工作大局的话,很容易给第三国际形成一个我们在排挤留苏派的既视感。从原有中政局中选一个同志出来,而且是留苏派的话,在第三国际、王明看来,更容易接受。
如果这时候产生一名本土派总书记,万一第三国际及王明不能接受怎么办?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依然可以阴戳戳地假设一下,如果第三国际不认可遵义会议的结果,那后来的张国焘更有理由搞各种小动作了!第三国际到时是何种态度就不好说了!所以,历史有时丝丝入扣,犹如安排好的剧情一样,有些不经意的言行竟然是后来重大历史事件的铺垫!
因此,为了能够让遵义会议成果得到确认和巩固,并且能够得到顺利延续,推举一名留苏派是十分明智的。
留苏派中,张闻天和王稼祥等人在实践中、在事实面前,已经开始转变思想,认识到主席的主张是正确的。
他们没有固守教条主义的那一套,他们原来只会纸上谈兵,脱离中国实践,但这是他们自身有限的经历造成的。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慢慢接受了主席的正确主张。
因此,在留苏派阵营中,多数的其他人当时还停留在教条主义的层面上,对王明、对苏联、对第三国际惟命是从,但张闻天和王稼祥已经最先觉醒过来了。
第三,张闻天有自身优势
张闻天同志在当时留苏派中是比较出色的,大家在背后都叫他“教授”。这说明他在留苏派中理论功底是比较出众的。
同时,张闻天并不食古不化,包括在中央苏区短短的工作经历,他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认知。
比如在苏维埃政府工作时,他和主席联手出版了一本书,指导苏维埃各级政府如何开始工作。这说明张闻天适应能力是相当强的。
张闻天对国际国内大形势,也是有自己独特认知的。
我们举个简单例子。西安事变之初,在如何处理蒋介石的问题上,多数人包括主席在内第一反应就是要求蒋介石接受我们的条件,如果不接受,直接枪毙他!张闻天从一开始就坚持不杀蒋介石,要联合蒋介石组成抗日统一战线。

图片

虽然主席很快与张闻天达成一致,但至少从这个事情上我们也能看出来,张闻天对事情还是有自己判断的,不是那种人云亦云、无主见的主!
张闻天和王稼祥比较起来,张闻天条件更好一些。张闻天当时已经是中常委之一;王稼祥在长征前受了重伤,身体不允许他担当高强度的工作。
另外,张闻天这个人虽然平时沉默寡言,但是张闻天并不固执,能听得进旁人意见。因为这个,主席后来戏称张闻天为“明君”。
如果我们重新推举出来的人,易偏执,固执己见,实际工作中很难听得进旁人的意见,那又是自找不痛快,并且留下隐患。
综上所述,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张闻天同志脱颖而出成为历史的选择和必然。
(吾友语文名师,一对一指导中小学生提高作文写作能力,非南京城区的可视频远程指导。有意者留言。)
感谢陪伴!感谢打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