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下学宫的历史及名人

 东海之子 2024-05-27 发布于浙江

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时期,因其近齐国都城临淄城小城西门——稷门而得名。它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统一中国而消亡,历时大约150年左右。稷下学宫的发展可以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叫做初创阶段: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齐桓公田午当时面临着新生政权有待巩固、人才又十分匮乏的现实。于是,他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巍峨的学宫,设“大夫”之号,广泛招揽天下文学游说之士。徐干在《中论·亡国》说:“齐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尊宠之。”

稷下学宫的历史及名人

第二阶段是兴盛阶段,也就是威、宣王时期和湣王前期。

《风俗通义·穷通》中说:“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yǎn)、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由此可见,稷下学宫在齐威王时有了很大发展。齐威王即位后扩建了稷下学宫,达到了贤士云集、诸子驰说的盛况。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齐宣王在位期间,借助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一心想称霸中原,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为此,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也对稷下学宫的发展,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

稷下学宫的历史及名人

首先给稷下先生们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礼遇。当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的职位。他们参与国事,可以以任何形式匡正国君及官吏的过失;

其次是为稷下先生修康庄大道,建高门大屋,给以很高的俸禄,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如号称“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于齐,被贵列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孟子被列为客卿,“养弟子以万钟”,出门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田骈“訾(zǐ)养千钟,徒百人”;

再次是勉励他们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同时,还发挥他们的智囊作用,经常向他们征询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们办理外交,甚至参与制定典章制度。据考证,《王度记》就是稷下先生淳于髡等人为齐宣王所拟定的齐国统一天下后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稷下学宫的历史及名人

这样一来,稷下学者们的参政议政意识空前强烈,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异常高涨,出现了“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盛况。《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可以说,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学派之多,争鸣之盛,都达到了稷下学宫发展史上的颠峰。

俗话说,盛极必衰,稷下学宫继第二阶段是兴盛阶段之后,进入了中衰阶段。

齐闵王前期,稷下学士达数万人,稷下学宫仍有继续发展之势,可是到了闵王后期,由于其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诸多稷下先生极力劝谏,均遭拒绝,因而纷纷离齐而去,稷下学宫出现了自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冷清萧条,资养也入不敷出,每况愈下。后来,燕将乐毅(yuè yì)攻入临淄,齐闵王逃至莒县被杀身亡,稷下学宫惨遭浩劫,被迫停办。

之后又经历了恢复阶段。

齐襄王复国后,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恢复和延续稷下学宫。但是当时的齐国已经元气大伤,即使这个时候学宫仍在,而且荀子三次担任学宫的祭酒(学会首领),稷下学宫都远不如昔。

随着时间的推移,稷下学宫进入了消亡阶段。

稷下学宫的历史及名人

在襄王死后,齐王建继位,权力由其母君王后执掌。由于当时齐国国势渐衰,国内政治混乱,虽然稷下学宫还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已毫无生气。在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稷下学宫也随之衰亡。

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是思想解放运动的策源地和百家争鸣的大舞台。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稷下学宮的主要学派和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稷下法家学派 。

稷下法家学派把管仲的礼法并举的法治思想加以继承、阐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治思想。稷下法家重视刑罚的作用,但它不是把刑罚作为目的,而是作为达到“以有刑至无刑”的一种手段;稷下法家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公正;主张德刑相辅,法教统一,反对严刑峻法。

第二个是稷下道家之黄老学派。

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稷下黄老学派的基本体系是由稷下先生慎到、田骈、环渊等创造的,讲究道法结合、兼采百家。作为最具有齐国特色的政治理论,稷下黄老之学曾两度成为“显学”,战国中后期曾是田齐政权的官学,西汉初年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曾一度成为西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田齐政治和西汉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后是稷下阴阳五行学派。

阴阳五行学派又称阴阳学派或阴阳家。古代的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的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树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代思想家也企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战国时期,齐人邹衍将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谓之阴阳五行学说,并在稷下学宫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即稷下阴阳五行学派。他也是稷下阴阳五行学派的创始人和我国古代阴阳五行说之集大成者,有“五德终始”理论和“大九洲”理论,著述有《邹子》四十五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

第四个是稷下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曾两度游齐。一次在威王时,留齐至少3年之久;齐宣王时再度游齐,为客卿,受上大夫之禄,留齐约十余年。孟子学说的核心是“仁政”,提出了鲜明的民本思想,断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重视人的作用,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还提倡做人要有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荀子,名况,字卿,齐襄王时三为祭酒,一直是学界领袖。荀子吸收了孔子、晏婴的礼治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完成了齐文化对儒学的融合,成为先秦文化集大成者和百家争鸣的总结性人物。在教育思想上,他主张:“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接下来再跟大家说说稷下纵横学派。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淳于髡。淳于髡,复姓淳于,单名髡,为齐国振兴和稷下学宫复盛,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政治方面,主张为政要顺民心,反对统治者淫乐无度的生活方式,表达了“酒极则乱……极之而哀”的哲学观点。

第六个学派在稷下学宫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又被后来学术界所冷落,那就是管仲学派。但是近几年,学术界对管仲学派的认可,越来越趋于一致。

管仲学派重发展经济,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的发展。主张治国礼、法兼用,德治、法治相辅相成。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只有将礼、法,德治、法治结合起来,实施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治国方面,管仲学派极重视选贤任能,以人为本。认为:“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极为重视人民在治国,取天下中的重大作用。

此外,稷下学宫内还有墨家学派、道家老庄学派、名家学派、兵家学派、农家学派、小说家学派等学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