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看,喜欢,十佳

 夏日windy 2024-05-27 发布于浙江

写在前面

今天写一部新上映,很冷门,但质量好到完全能列入今年华语十佳的片子: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

图片

很多人可能都还没听过这部片,但它给我的惊喜感不亚于当年看到《宇宙探索编辑部》,它们是这几年唯二能称得上“耳目一新”的华语片,都是我初看就确定会在我今年十佳前几位的那种片子。

因为这部片目前热度实在太低了,我就干脆蹭着《编辑部》来给大家聊,正好《编辑部》导演孔大山也公开夸过这部,而且我觉得喜欢《编辑部》的观众也一定会喜欢这部片。

《朱同》是一部关于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如何度过自己普通的一天的故事,这一天里发生了各种好玩的事情,算一部漫游式的电影,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男主就是朱同,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这点决定了这个角色不能有太清晰的目的性,因为那个年纪的我们并不知道自己除了读书以外每天要干嘛。

虽然题材上和《编辑部》八竿子打不着,但它们在我眼里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比如文本上,两部片子都在呈现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困惑,《朱同》是孩童时代,《编辑部》是成年时代,他们甚至连困惑原因都是同一个词——失去。

孩子正在失去童年的路上,成年人在失去一切的路上,《编辑部》的最后老唐在麻雀声里接受了失去,朱同在时代在召唤的体操广播里接受了失去。

它们都是属于能够在一场电影的时间里,同时带给你欢笑和悲伤的那种可爱的片子,都是你笑得很开心,但不会因此忽略人物过得很累的片子。

他们甚至在呈现方式上都选择了一样的超现实,奇幻元素,都有外星人,而且都有着不循逻辑,外人无法复制的想象力和幽默感,不晦涩,不肤浅,都是把很愁苦的话题包装得轻盈逗趣,还不破坏悲剧表达。

这些后面我们会详细写,在开始之前先插播一下,因为这部片现在热度和排片率都实在太低了,怕大家错过,我们打算帮他做一场放映,日子选了马上要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周六)下午,在杭州,我们或者导演会给大家映后,有兴趣可以直接点这里购票

我们开始来聊电影。

正文

《朱同》到底讲了什么?

我们上面说了,它是一部漫游式的电影,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男主就是小学生朱同(岳昊 饰),它的故事就是一个小学生的一天,在这一天里各种逗趣的事情轮流发生,孩子的想象力空间也一次次登场。

图片

而之所以说它不是儿童电影,是更适合成年人看的,是因为这一天,并非只是数次玩闹的无逻辑堆砌,而是整个童年概念从存在到消亡的浓缩。

这个过程得以成立,依靠的恰恰就是成年人心里未泯的那点童真,以及我们这些成年人作为更成熟的“未来者”,对全局更为了然的视角补充,二者缺一不可。

图片

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进入这部电影,理解这种矛盾性。

第一个维度是时间。

在电影里,时间同时具备了两种特性,它首先是以秒计的,是物质世界的如实复原,就像它的原名“漫漫长日”一样,不带一丝快进和倍速。

第一场戏就是这样,朱同坐公交上学,被车里的人们挤来挤去,他努力地保持不摔倒,还幻想出了小偷的怪物模样,但时间没有因为他的境地发生变化,车开了多久,时间就流动了多久。

还有朱同散步时,不经意抬头望向天空,一朵云都没有,只有一滴水滴了下来。他就那么站在这里,任由时间从自己身上淌过。

图片

这样的时刻在片子里很多,对朱同而言,每个渡过的瞬间都构成了时间的意义。

这是回到孩子的纯真视角所能获得的感受。

如果从另一方面看,时间又是以方块计的,这一天里朱同虽然好像漫无目的,但时间流动却成了推动故事的最大力量,它就像是一个课表,告诉小孩什么时候应该去干什么,成了这部片最大的“反派”。

图片

朱同只要稍微磨蹭就会迟到,放学了要拿着仅有的鸡蛋去买灌饼吃,犯错了被老师勒令下午之前交检查,要想参与广播体操预选赛就要在放学后集合。

每个时间点都像一道道红色加粗横杠,无比具体。

孩子最后输了,和我们小时候一样,课表没有随着我们毕业消失,我们被安排至今。

这就是从成年人视角出发的感受,时间切割我们,推动我们,塑造我们,我们无法再与时间平等相处。

图片

第二个维度是想象力。

想象力的直观表征就是朱同的幻想,是一种从更本能的视角来理解世界的能力,更是在问题与问题之间制造空隙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朱同的幻想大都没有指向什么好结果,而且幻想的目的也不是解决问题,只是延迟问题发生。

比如他幻想出了偷走自己试卷的怪物,但最终还是要面对老师的责问。

幻想出带走班主任的外星人,外星人输了,还是要接受班主任的罚站。

图片

包括在来不及回教室时,碰上巡查的校长和领导老师,幻想的也只是自己凭空消失。

因为这就是孩子所能想到和做到的,让自己逃避痛苦,延续当下快乐的方式。

这种想象力又是有时限的,是成年人很难拥有的,或许因为成年人要面对的问题总是更为庞大和难以躲避。

所以电影里,成年人和朱同几乎处于平行时空,朱同可以幻想,可以逃避,所有的问题也可以不去收尾,迟到没事,检查没亲手交上也会得到解决,乱画黑板后没擦完就跑掉,也没惩罚。

图片

成年人则相反,被城管驱逐的小摊贩,必须赶紧扒拉城管的车窗,请求把车拿回来,因为那是向别人借的。

游戏厅没钱续费的男人,遇到不客气的挑衅也只能用拳头应对。

与其说他们没有想象力,或许更应该说他们所处的现实空间过于狭隘,留不下多少容纳幻想的空隙。

第三个维度是情绪。

朱同的情绪总是即时的,无需过渡就能进入对下件事的感知和反应。也正是这种翻篇的能力,让生活的基调能维持昂扬。

就像他刚刚因为班主任要请家长而发愁,下一刻就因为班主任给老师们传达指令,一个老师告假有事,被班主任反问了一句“你是班主任吗?”而忍不住笑出声。

图片

包括他犯了几次错,被老师来回责问,心情不好,但因为广播体操预选赛被选为队员这么一件小事,他也还是能迅速快活起来。

这也是孩子独有的特性,因为尚未被规训完全,情绪无需藏匿,可以保持对自己的诚实。

而同样是办公室那场戏,你也能看到这种诚实的反面。

老师明知只是班主任要开会,也还是要请示,尽管得到的回应并不好听,他也还是在违心地笑。

包括跟着校长巡查的老师们,校长对楼道里没去上课的朱同提出疑问,老师们要么是用笑来打圆场、问朱同,要么就是赔笑解释。

就和现在一样,成年之后,哭笑都开始为别人。

图片

更有意思的是,这三个维度汇合起来,有一个共同的表意,即解释了如今这个很长的片名。

为什么说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

电影里并没有明确叙述原因,但结合上面,我们会发现,答案其实就在观众这里——电影里的朱同是过去时,我们则是朱同的未来时。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深知在这一天之后,或者说朱同在迈向未来的每一步,都会跟失去不断地构成因果。失去超能力,童年走向失落,都是不可逆的注定。

不是说我们不可能再用孩童视角出发,理解生活、进行幻想了,而是就像我上面说的这些双重性,我们很难只感知前面那一种了,这个被迫变得复杂的感受过程,就是丢失的证明。

图片

包括电影里有很多并不展开讲的事情,编剧也有意地设置了不同视角的感知差别。

朱同乃至同学总能够是乐观地面对,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背后有着怎样苦涩的重量,但大人往往能理解它的真正表意。

就比如朱同说爸爸没有跟自己住在一起,朱同朋友表示羡慕,说自己有一天梦到自己爸爸被老虎吃了,乐醒了,朱同还在心里想“这人真不错,希望你爸爸早点被老虎吃掉”。

童趣背后指向的是同一件事,就是家庭教育的欠缺,家长的无能或缺位。

图片

还有朱同欣赏的那个女孩在帮老师拿卷子时,还会坚持帮老师拿他的水杯,这在朱同看来只是她“什么都好”的表示,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优绩主义体系下,对学生完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驯化,她的举措,乃至朱同对“好”的理解,某种程度上都已经不是自发的了。

乃至最后那个开放性的结尾,朱同跟着大家一起排练广播体操预选赛,口号是“时代在召唤”,在“召”这个牌子挡住的背后,朱同笑得格外响亮。

他是真心的吗?还是假笑呢?他是在作为孩子享受当下,还是在经历了这被反复定义为“不断犯错的坏孩子”的一天后,走向成年的开始?

图片

只要疑虑曾有产生,丢失就已经成为事实。

好像还没什么片子如此巧妙地同时关注到了孩子和大人的内心世界,而且不分优劣,不作评判,只是想让你看看当初面对这个世界的自己,也看看面对过去的如今的自己。

爱默生曾说,儿童就像弥赛亚,降临到堕落的人间,是为了引导人们重返天国,这四个字对这部电影太重了,但重返一下童年还是可以的。

音乐/

    配图/《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预告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